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平贝母花粉植株的诱导及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附加植物激素的MS、N_6、百合、米勒和改良怀特培养基,培养平贝母单核中期的花药,诱导出一些愈伤组织(平均诱导频率为0.20%),其中MS培养基的诱导效果最好。绝大多数再生植株出现在不加任何激素的1/2MS(其大量元素的含量是MS的一半)培养基上。再生植株的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计数表明,约有1/4的细胞2n=12,证明再生植株是来源于花粉细胞的单倍体植株。在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中,建立起了能继代繁殖、不断保持绿苗分化能力的愈伤组织无性系。  相似文献   
22.
致瘤农杆菌对荔枝的致瘤及T-DNA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致瘤农杆菌的四个菌系C58、B3/73、T37和ACH5对木本植物荔枝进行致瘤试验,诱导出冠瘿瘤,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从瘤组织中分化出愈伤组织。生化测定表明,其瘤组织的愈伤组织中均含有胭脂碱基因。证明Ti质粒上的T-DNA已转移到荔枝细胞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3.
齿瓣延胡索胚状体无性系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取中草药野生齿瓣延胡索(Corydalis remeta Fisch.ex Maxim)的花蕾接种。去分化培养基为Miller和B5,附加一定量的激素,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进而形成胚性细胞团块并分化出胚状体。继代和分化培养基为MS,附加不同配比量的激素,共设计了15个组合,均能分化出苗,但分化能力有差异。经筛选,MS-0.5mgBA/1+0.2mgNAA/1做为继代和分化培养基较好,既能分化大量胚状体,又能产生较多的苗。两年多来,已继代13次,仍保持了不断分化胚状体和苗的能力。部分试管苗移栽大田,长势良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野生齿瓣延胡索胚状体无性系。  相似文献   
24.
从未授粉玉米植株的雌穗取下完整的子房,接种在试管或三角瓶中的琼脂-马铃薯培养基上。将消毒后的雄花花粉在无菌条件下授在花丝上,其受精率和结实率分别达到48%和9.1%,最高结实率达到31.8%。种子而后的发育程度差别很大。在同一块果穗上有的子房在授粉5天后就可用肉眼看出在形成种子,而有的子房则需在12天后才能看出是在形成种子。在8批试验中共得种子70粒,其中发育完全的种子23粒。从种子长成植株。  相似文献   
25.
我们在1974年的青藏考察中发现一种半野生小麦,采集了大量的种子和标本。随后对它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研究。西藏半野生小麦是青稞和小麦田间的杂草,它在成熟时小穗自然脱落,天然播种。它在昌都专区察雅县吉塘区被首先发现,然后在山南专区加查县和贡(口戈)县采集到标本,有人在隆子县和仁布县采集过它。对于半野生小麦的  相似文献   
26.
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mith and Townserd) Conn.的Ti质粒中的 T-DNA能够稳定地整合到龙葵的核基因组 中,并能在瘤组织及其分化的幼苗中、继代培养 的愈伤组织和细胞系中Ill、以及由愈伤组织分 化的不定芽中t幻稳定地表达。本试验研究了 A208 (pTiT37)菌株感染后获得的含有TDNA 的龙葵叶片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上产生不 定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7.
枸杞悬浮培养条件下的胚状体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MS培养基上诱导宁夏枸杞下胚轴切段形成愈伤组织,并进行细胞悬浮培养。观察了悬浮培养条件下胚状体的发生过程。<1>观察发现,细胞经悬浮培养几天以后,先形成胚性细胞团,再有胚性细胞团块形成一个或几个胚状体。较大的胚状体也可以形成新的次生胚状体。<1>影响胚状体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激素的种类及其含量。实验采用的基本培养基为MS,比较适宜胚状体发生的激素是0.2mg/L 2,4-D。同样浓度的2,4-D,会抑制胚状体的进一步发育,用0.2mg/L6-BA代替2,4-D, 则胚状体可以进一步发育并形成小植株。  相似文献   
28.
枸杞同源四倍体新物种类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宁夏枸杞未受粉的子房为材料,接种到稍加改良的MS培养基上,附加6-BA 1.0mg/l和NAA 0.5mg/l。接种后的材料置于0—4℃条件下预处理48小时,然后在室温下培养。在获得的再生植株中,经根尖细胞染色体检查,有四倍体和非整倍体。四倍体植株的形态特征表现了多倍体植物通常具有的“巨型性”。  相似文献   
29.
栽培大麦的起源与进化——我国西藏和川西的野生大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有二稜野生大麦。它有广大的分布地区。形态学鉴定,证明它们分属于二稜野生大麦的三个基本变种。还证明六稜野生大麦有广泛的分布地区和物种的多形性。首次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有六稜瓶形野生大麦,此外还有一些野生大麦的中间类型分布在这一地区。 细胞学鉴定证明上述野生大麦类型染色体组型的第一对最长染色体的一端携带小随体,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介绍采用9种致瘤农杆菌处理龙葵幼小植株,获得大量的畸胎瘤,并分化出健壮的幼苗,这些幼苗成长后能正常开花结实。将由畸胎瘤上形成的枝条上的叶片和幼茎,放在没有附加激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能分化出幼苗。经测定这些幼苗内含有胭脂碱,从而证实了致瘤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成功地整合到植物细胞中,为进一步研究特殊基因的转移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