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1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水稻株高和抽穗期基因的定位和分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利用241个重组自交系构成的群体,对水稻(Oryza sativaL.)株高和抽穗期进行基因定位,三年共定位到4个抽穗期的数量性状基因(QTLs)和4个株高OTLs,其中位于第7染色体C1023-R1440区间的QTL3年均可检测到,且效应大,同时影响株高和抽穗期。为了区分这个区间的QTL是一因多效还是紧密连锁的两个QTLs,从自交系群体里选取QTL区间来自明恢63,其他遗传背景与珍汕97高度相似的自交系RⅡ50,与珍汕97回交,获得含有363个单株的近等基因系BC1F2群体。考察株高和抽穗期。两个性状在群体里表现为双峰分布,它们的分离比符合期望的单基因盂德尔遗传分离比,BC1E2群体单株的株高和抽穗期基本表现为矮秆早抽穗,高秆迟抽穗,但是,6个单株表现相反的情况,以上结果证明,QTL能够作为盂德尔因子进行研究,在BC1F2群体里,株高和抽穗期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第7染色体上是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分别控制株高和抽穗期。  相似文献   
12.
作物数量性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邢永忠  徐才国 《遗传》2001,23(5):498-502
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作物数量性状基因(QTL)研究提供了条件,不同的定位群体各有其特点,相继出现的QTL定位也逐步完善。大量的研究揭示了QTL的基本特征,剖析了重要农艺4性状的遗传基础,给作物遗传改良带来了新的策略,不断深入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特定的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本从QTL的定位群体,定位方法,研究现状,精细定位与克隆,以及QTL利用等方面对作物数量性状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作物数量性状基因(QTL)研究提供了条件,不同的定位群体各有其特点,相继出现的QTL定位方法也逐步完善.大量的研究揭示了QTL的基本特征,剖析了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给作物遗传改良带来了新的策略,不断深入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特定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本文从QTL的定位群体,定位方法,研究现状,精细定位与克隆,以及QTL利用等方面对作物数量性状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QTL analyses were executed for a lot of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in many crops.Different experimental populations and mapping methods had their own advantages in QTL analysis.Amounts of studies paid attention to locate the QTLs for important traits,and others tried to disect the genetic bases using molecular markers.Near isogenic lines were the best populations for QTL fine mapping and positional cloning,A few studies had been reported their results on materials with improvement traits us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cent progress on QTL mapping populations and methods,the status of QTL locating,QTL fine mapping and positional cloning,and QTL.application in breeding.  相似文献   
14.
董海娇  邢永忠 《遗传》2016,38(12):1114-1116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作物的产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株型是决定水稻群体产量的重要性状,提高水稻的种植密度是增加水稻产量的有效方法。水稻的分蘖角(Tiller angle, TA)是指侧生分蘖和主茎穗之间的夹角,它作为塑造理想株型的主要性状之一,决定植株的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及作物产量。理想的分蘖角度既能避免角度过小导致田间湿度过高而诱发植物病害,又能避免因匍匐生长导致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和单位面积种植密度降低导致的产量下降,因此在水稻的长期驯化和遗传改良过程中分蘖角度受到了自然和人类的双重选择。PROG1(PROSTRATE GROWTH 1)基因由林鸿宣教授团队和孙传清教授团队分别揭示具有控制野生稻匍匐生长的功能,而其在栽培稻中的变异导致植株的直立生长,是驯化相关的基因(图1)。TAC1(Tiller Angle Control 1)基因由孙传清教授团队证明其在栽培稻籼粳亚群间的自然变异导致两个亚群间分蘖角度的差异(图1)。此外,研究人员利用反向遗传学等方法证明了一些基因具有控制水稻分蘖角度的功能。然而,关于水稻分蘖角度遗传分子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基于水稻自然变异的研究仍然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5.
梁力文  邢永忠 《遗传》2015,37(11):1075-1085
<正>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但是近10年来,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在我国却愈演愈烈,从乡村到城市、从普通人群到专家、从传统媒体到网络、从谣言到科学澄清、从无端谩骂到科学解释,无不充斥着关于转基因是非的争论。这些争论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转基因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转基因技术还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要让争论更加理  相似文献   
16.
从一批水稻品种"中花11"组织培养苗里分离到一个矮化突变株"C6PS",它的T2代群体株高呈现3:1分离.利用该群体矮化单株与"珍汕97"."牡丹江8.,构建2个F:群体FZ(CZ).FZ(CM),两个群体中高株与矮株均呈现3:1分离,证明该性状变异为单基因控制."C6PS',表现型与已经报道的.wa叨隐性突变体"dl"相似,以DI附近标记RM430检测FZ(CZ)群体墓因型,结果显示群体表型与RM430基因型呈极显著相关(P=0.0001),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Dwarfl附近.对"C6PS',及"中花11"进行DI序列分析显示,突变株中DI墓因在其第九个外显子与第九个内含子的剪接位点上发生6个碱基的缺失,根据缺失两侧序列设计C6PS-DIL/R标记,在T:代群体该标记与表型呈现共分离,表明"C6PS"是一种新的Dwafl突变体.cDNA测序显示突变体dl基因转录产物发生26个碱基的缺失,导致移码产生终止突变,从而无法翻译出有功能的Ga蛋白,因此,它是一个Ga功能缺失突变体.叶倾斜度检测显示"C6PS",对油菜素内醋响应比野生型"中花I1"弱.  相似文献   
17.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植物基因功能鉴定及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想春  邢永忠 《遗传》2016,38(3):227-242
  相似文献   
18.
突变体的创建和筛选是挖掘基因功能的重要来源,也是扩充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60Coγ射线处理籼稻"9311"种子,经过M2筛选及M3鉴定,共获得128份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0.24%。突变类型包括生育期及育性突变、叶片性状突变、茎秆形态突变、穗部形态突变、子粒形态突变等,此外,还发现一个植株变矮、节间和叶片变短且不能进入生殖生长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在湖北和海南连续种植都不能开花结实。筛选的突变体不仅为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部分突变体还可直接作为育种材料应用。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穗部性状的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分别在两年收集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表现数据,运用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方法,联合分析穗部5个性状的QTLs7及QTL与环境互作关系。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穗长和穗着密度分别检测到10、3、6、8和7个QTLs分别解释各性状变异的29.13%、19.2%、29.46%、26.39%和35.76%。对于同一性状,高值亲本和低值亲本中均存在增效和减效QTL。相关性状QTL的位置表现相同或相似,高值亲本和低值亲本中均存在增效和减效QTL。相关性状QTL的位置表现相同或相似,成族分布。1个穗长QTL,2个每穗颖花数QTL3,3个结实率QTLs表现与环境显著互作,QTL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贡献率比相应的QTL贡献率略大。遗传力稍高的每穗实粒数和穗着粒密度的DQTL与环境不互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