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7篇
  4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我国大陆黄檗潜在分布区及分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治昊  周鑫  张孝然  蒲真  邢韶华 《生态学报》2018,38(20):7469-7476
黄檗为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散生于阔叶林中,数量稀少,近年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人为破坏大大减少,然而其种群数量仍没有显著增加,拟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我国黄檗的潜在分布区,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为我国野生黄檗种群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获得69个包括准确经纬度信息的分布点,同时在世界气候数据库(World-Clim)中下载中国大陆的3个地形变量(alt、slo、asp),5个土壤变量(grav、pH、radi、rub、oc)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bio1—bio19),利用多重共线性分析来检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剔除出部分相关性高的环境因子,最终得到包括6个气候变量(bio1、bio3、bio4、bio12、bio15、prec1)、3个地形变量(alt、asp、slo)及5个土壤变量(grav、pH、radi、rub、oc)的14个环境因子作为环境变量,进而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预测了黄檗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并评价分布区的适宜等级;分析了影响黄檗分布和适生性的关键因子及其适生区间。1)黄檗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大部分区域,以及河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等区域,黄檗潜在分布区总面积为117.51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2.27%,其中高度适宜分布区面积为1894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97%,主要包括黑龙江中东部,吉林大部分区域,辽宁东南部和北京大部分区域。2)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35.7%)、年均降水量(28%)、坡度(6.5%)、年均温(6.7%)和有机碳含量(5.8%)是影响黄檗分布的5个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总的贡献率为82.7%。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在14000—16000范围内,年均降水量在600—800 mm范围内,坡度在2°—8°范围内,年均温在1—7℃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5—65 g/kg范围内为黄檗适宜分布的环境因子区间。我国野生黄檗分布还远远没有达到其潜在的分布范围,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目前资料显示分布并不广泛的省份也是进行野生黄檗迁地保护和人工种植的可选区域。对影响黄檗分布和适生性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后表明,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越大其适生程度越高(14000—16000),说明黄檗对于温度的承受范围较大;年均降水量处于700 mm左右其适生程度最高,说明黄檗对于水分要求为中等水平;坡度为2°—8°范围内野生黄檗的适生程度最高,说明黄檗多分布在缓坡地带,年均温在4℃其适生程度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0 g/kg左右其适生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92.
在传统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从群丛分类的必要性出发,综述了传统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对群丛的定义及其划分方法,即在群丛的划分中主要依据群落中不同层片的优势种或特征种;但是在利用传统植物群落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确定群丛的特征种(组)时需要人为确定;同时,论述了当前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主成分分析(PCA)等数量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单位的对应关系不能达到协调一致,无法判断是否划分到了群丛的水平.最后提出了群丛划分方法的展望:数量方法是基础,特征种(组)是及其数量特征是关键.  相似文献   
93.
用PEG经根部处理15d龄的山黧豆幼苗,取幼苗叶片为实验材料,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H  相似文献   
94.
本文报道了纯系小鼠遗传质量监测的一种简便而精确的方法——蛋白质及同功酶醋酸纤膜电泳法,并用此法检查确定了我国4个近交系小鼠[津白1(TA1)、津白2(TA2)、615和AMMS1]在Hbb(血红蛋白β链)、Es-1(血清酯酶-1)、Es-2(血清酯酶-2)、Es-3(肾酯酶-3)、Id-1(异柠檬酸脱氢酶-1)和Ldr-1(乳酸脱氢酶调节体-1)6个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同时对我国常用的9个品系共15个封闭群的纯系小鼠在以上6个位点生化标记基因的纯合程度也进行了检查,发现两个封闭群有3个位点的标记基因发生变异。最后对检查结果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
一种简单实用的谷氨酸浓度测定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氨酸和茚三酮可以发生特有的显色反应 ,在 pH 5~ 6时产物蓝紫色最明显。其颜色深浅与谷氨酸浓度大小有关。用分光光度计可以在其最大光吸收波长处测定其OD值。分别以OD值和相应的一系列浓度的L谷氨酸纯品浓度值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绘制出 1条标准曲线。谷氨酸发酵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值即可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得它与茚三酮在最适 pH处反应得到的蓝紫色产物的OD值 ,然后从上述标准曲线上查到。误差率在 1 0 %左右。这为谷氨酸定量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与抗病毒天然免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病等肠道疾病的一种动物冠状病毒.PEDV与宿主系统相互作用,特别是其对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调节作用和机制是目前动物冠状病毒研究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基于作者近几年来对人类重要冠状病毒对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本文对PEDV基因组与编码蛋白主要功能以及PEDV调节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及其可能机制的进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与人类冠状病毒相似,PEDV编码的木瓜样蛋白酶(papain like protease,PLP)是一个多功能蛋白酶,除了蛋白酶活性外,还具有去泛素化酶(DUB)活性和宿主干扰素拮抗活性,是PEDV编码的一种新型病毒来源DUB和宿主干扰素拮抗蛋白.这些研究为阐明PEDV对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调节作用和其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研制新型PEDV免疫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
通过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和平板二倍稀释法实验,评价了鼠尾草酸的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相同浓度的鼠尾草酸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合成抗氧化剂PG、BHT、BHA、VE,略低于THBQ,其清除DPPH的IC50值为2.53μg/m L,清除ABTS的IC50值为51.58μg/m L。抑菌实验表明:鼠尾草酸具有广谱抗菌性,特别是大肠埃希氏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4、2μg/m L,表现出了比新洁尔灭、氨苄青霉素钠、红霉素更好的抑菌活性;对于肺炎克雷伯氏菌,则表现出了与红霉素同样的抑菌效果,优于新洁尔灭和氨苄青霉素钠。  相似文献   
98.
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可溶性MBP融合肝素酶的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立肝素酶Ⅰ的高效生产工艺,利用麦芽糖结合蛋白(MBP)与肝素酶Ⅰ融合性能,通过构建相应的表达质粒pMHS,在大肠杆菌方面实现了肝素酶Ⅰ可溶性表达。通过对LB培养基摇瓶培养E.coliTB1(pMHS)的诱导时机、诱导剂用量以及添加葡萄糖、酵母提取物、乙醇、氯霉素和卡那霉素等一系列培养条件的优化,确定了该可溶性肝素酶融合蛋白MBP-hepA的最佳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99.
空化微流体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化效应是发生在液体内部的一种极其复杂的流体物理现象,能产生极高的中心能量密度,并伴随发光、发热、冲击波、高速射流等极端物理现象,它的存在能使一些极端的反应得以实现。空化效应发生时形成的空化微流体在破坏细胞形貌、微操控、微混合等方面有广泛地应用。本文综述了空化微流体及其产生的强烈冲击波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包含空化微流体在破坏细胞形貌、微小元件的操控以及加快液体混合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0.
辐射过程中耐辐射奇球菌蛋白酶变化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明胶和酪蛋白底物酶谱法以及荧光酪蛋白底物对紫外线以及γ射线辐射后恢复期耐辐射奇球菌R1(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DRR1)的蛋白酶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DRR1存在高活性大分子量组成性表达蛋白酶,与Karlin等[16]提出的DRR1蛋白酶为预测高表达蛋白(PHX)的设想一致。DRR1包含大量分子量大于140kD 的明胶降解酶和分子量大于120kD的酪蛋白降解酶,其中活性最高的174kD明胶酶在经SDS变性处理后仍有较高活性,该蛋白酶在DRR1受紫外线辐射和电离辐射后恢复期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γ射线电离辐射过程中以及电离辐射后恢复的晚期活性较高。此外,还发现一些蛋白酶特异性由辐射所诱导,表明这些蛋白酶可能参与细胞信号通路中蛋白的顺序降解,也提示DRR1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内存在一个精确的蛋白酶系统。这些蛋白酶的表达与细胞的营养状态相关。同时对一株由本实验室从北京地区土壤中分离到的杆状耐辐射菌RR533.2的明胶和酪蛋白蛋白酶谱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其蛋白酶谱与DRR1相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