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采用PEG 法诱导普通小麦的原生质体与新麦草、无芒雀麦及韦氏雀麦等3 种近缘或远缘属间禾草的原生质体进行对称融合。对融合再生细胞系进行形态比较、同工酶分析及5S rDNA间隔序列差异分析, 以鉴定其杂种性质。对部分杂种细胞系进行了染色体组成的分析, 就体细胞杂种中小染色体及染色体断片的产生与异源核质的互作及亲缘远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2.
邢立达 《化石》2006,(4):18-21
第一站:德国索伦霍芬(Solnhofen),穆勒市长博物馆(BUrgermeister Muller Museum) 相信任何一个略识古生物学的人都不会对索伦霍芬感到陌生,这是一个享誉全球的古生物圣地。1861年从这里“飞出”的始祖鸟,迄今还顶戴着最古老,最原始鸟类的光环,并成为鸟类与恐龙相互连接之锁链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从那以后,索伦霍芬陆续发现了10来具始祖鸟化石,每一次发现都使索伦霍芬光芒四射,  相似文献   
103.
随着同步辐射光源(尤其是目前快速发展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技术的进步,可用于实验的辐射通量越来越高,实验样品(特别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样品)受到的辐照损伤也越来越严重。在全球现有的同步辐射装置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专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实验站的光子通量基本上都在1013cps量级。在如此高的通量下,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样品在实验测量中受到的辐照损伤极其严重。如果没有有效的辐照防护措施,蛋白质溶液样品在毫秒级辐照时间内便会辐照损伤,导致不能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辐照损伤严重制约了SAXS实验技术在蛋白质溶液样品方面的应用。因而,认识蛋白质溶液样品辐照损伤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判断标准,以及有效降低辐照损伤程度、延缓辐照损伤产生时间的方法,对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的散射实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简要概述生物大分子溶液样品辐照损伤产生机理、影响因素、辐照剂量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同步辐射SAXS实验中辐照损伤的判断标准和防护措施。此外,本文还对比了各种防护措施的优缺点,讨论了在建HEPS新光源中SAXS束线可用的散射数据采集时间,指出辐照损伤防护剂是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4.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2021,40(3):349-362
中国境内分布着数千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早期人类演化与适应行为研究的重要区域.虽然以往的研究一直关注地学手段在解读遗址地貌和地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作为正确鉴别遗址完整性和早期人类生存行为研究的遗址形成过程(或遗址成因)分析,长期以来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和关键指标的选择.本文结合古人类活动遗址保存的地貌和主要沉积物类型,...  相似文献   
105.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  相似文献   
106.
与其他的作物相比,葡萄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很多环境下都可以生长,但是土壤中成分的不同,葡萄果实的产量和口感等,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在葡萄培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成分控制在葡萄培育中的作用,从施加化肥和引渠灌溉两个方面,对葡萄培育中土壤成分控制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7.
我国东北三省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樊简  彭杨靖  邢韶华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18,38(18):6473-6483
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并依据保护价值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我国东北地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和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估。通过选取物种的濒危性、特有性和保护等级等指标来计算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价值;选取分类独特性、近缘程度和濒危性等指标来计算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而计算出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各个层次和类群的保护价值,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其物种保护优先性。不同自然保护区其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同一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其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性;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其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大于动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虽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综合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差异很大。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保护价值显著高于同类型的其他自然保护区,而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较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其综合保护价值则没有明显差异。该评价方法能较好地进行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价,并用于进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比较,并不会因自然保护区所处生境、所分布物种不同而产生评价结果上的偏差;该方法在对自然保护区遗传种质资源部分的计算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来说该评价方法不会因自然保护区类型的不同产生差异;今后在对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研究中可将此评价结果作为参考,并作为评价该地区自然保护区能否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辅助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主观性,具有较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8.
我国大陆黄檗潜在分布区及分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治昊  周鑫  张孝然  蒲真  邢韶华 《生态学报》2018,38(20):7469-7476
黄檗为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散生于阔叶林中,数量稀少,近年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人为破坏大大减少,然而其种群数量仍没有显著增加,拟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我国黄檗的潜在分布区,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为我国野生黄檗种群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获得69个包括准确经纬度信息的分布点,同时在世界气候数据库(World-Clim)中下载中国大陆的3个地形变量(alt、slo、asp),5个土壤变量(grav、pH、radi、rub、oc)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bio1—bio19),利用多重共线性分析来检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剔除出部分相关性高的环境因子,最终得到包括6个气候变量(bio1、bio3、bio4、bio12、bio15、prec1)、3个地形变量(alt、asp、slo)及5个土壤变量(grav、pH、radi、rub、oc)的14个环境因子作为环境变量,进而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预测了黄檗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并评价分布区的适宜等级;分析了影响黄檗分布和适生性的关键因子及其适生区间。1)黄檗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大部分区域,以及河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等区域,黄檗潜在分布区总面积为117.51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2.27%,其中高度适宜分布区面积为1894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97%,主要包括黑龙江中东部,吉林大部分区域,辽宁东南部和北京大部分区域。2)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35.7%)、年均降水量(28%)、坡度(6.5%)、年均温(6.7%)和有机碳含量(5.8%)是影响黄檗分布的5个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总的贡献率为82.7%。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在14000—16000范围内,年均降水量在600—800 mm范围内,坡度在2°—8°范围内,年均温在1—7℃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5—65 g/kg范围内为黄檗适宜分布的环境因子区间。我国野生黄檗分布还远远没有达到其潜在的分布范围,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目前资料显示分布并不广泛的省份也是进行野生黄檗迁地保护和人工种植的可选区域。对影响黄檗分布和适生性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后表明,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越大其适生程度越高(14000—16000),说明黄檗对于温度的承受范围较大;年均降水量处于700 mm左右其适生程度最高,说明黄檗对于水分要求为中等水平;坡度为2°—8°范围内野生黄檗的适生程度最高,说明黄檗多分布在缓坡地带,年均温在4℃其适生程度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0 g/kg左右其适生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9.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邢建民查丽杭李佐虎刘大陆(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北京100080)叶和春李国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ADVANCESINTHESTUDYONTAXOLPRODUCTIONBYPLANTCELLC...  相似文献   
110.
切花用百合的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花用百合是我国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类珍贵切花,本文主要根据研究实践及有关资料报道了切花百合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繁殖方法、鲜花切剪技术,并讨论了它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