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791.
深圳海域近20年赤潮发生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冷科明  江天久 《生态科学》2004,23(2):166-170,174
本文根据深圳海域1981-2002年发生的93起赤潮记录,综合分析了赤潮发生的特征,可归纳为5点:①深圳海域的赤潮多发区位于大鹏湾、大亚湾和深圳圳湾,其中大鹏湾的盐田水域、大亚湾两部的东山和坝光水域、深圳湾的后海与东角头水域为赤潮多发地段;②赤潮发生的频率增高,赤潮持续时间延长;③全年中有两个赤潮多发季节,主要集中在3~5月,其次为9~11月;④赤潮引发种类丰富,约有39种,其中甲藻最多,其次为硅藻,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⑤赤潮引发种类具有明显的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  相似文献   
79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葡萄藻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主要烃源岩层长7^3-长7^2段发现大量藻类化石,丰度高,但分异度很低,属种单凋.主要由极其丰富的光球型疑源类(Leiosphaeridia)和丰富的葡萄藻(Botryococcus)组成。其中,葡萄藻形态各异.多为团块状,也有串珠状、云朵状的群体。团块状化石又可区分为球形、心形、三瓣形、品字形、菊花形等多种形态。透光镜下化石多为桔黄、棕红色。反射荧光强烈.大多呈黄色、浅黄褐色。葡萄藻化石可明显区分为淡水和做成水两种生态类型.前者群体及单个细胞较小,群体边缘呈波状或锯齿状,细胞放射状排列明显。后者群体及单个细胞较大.群体轮廓线较光滑,细胞放射状不十分明显。对葡萄藻生态环境分析和古环境对比研究认为.西峰地区中、晚三叠世葡萄藻繁盛的延长组长7段沉积时期.恰好是湖盆水域扩大,并逐步达到最大湖泛面的湖进期,气候温暖适宜.雨量充沛。两种生态类型葡萄藻化石的出现表明,延长组长7段沉积时期,湖水的盐度有一定的波动。通过对该层位共生疑源类和其他反映盐度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认为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湖盆正处于逐渐淡化过程.盐度的变化范围比较有限,为典型的淡水湖泊。延长组长8-长7段发现的孢粉组合的生态类型与我国云贵高原抚仙湖中与葡萄藻伴生的孢粉组合较为相似.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古湖泊处于较低地理纬度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区。  相似文献   
793.
以新疆杨叶柄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法将棉花漆酶基因GaLAC1导入新疆杨.PCR,Soutllern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杨树基因组中.漆酶活性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中漆酶活性较非转基因对照显著提高.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新疆杨茎段中总木质素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最高达21.5%.木质素的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证实了GaLAC1的过量表达能够导致转基因植株中总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实验结果表明GaLAC1参与了植物体内木质素的合成,这是首次成功利用转基因植物证实植物漆酶基因参与木质素合成的报道.  相似文献   
794.
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于1975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并于1996年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8555~4000年,本文主要对此次发掘所获的2654件石制品进行报告与初步研究。通过级差动态分类发现,这批石制品中的制作类型比例较高,石片、细石叶和副产品的数量较大,但未发现石制品原料或毛坯,表明工匠可能在原料产地先进行初步整形,将预制毛坯带回营地,进而加工成器。石制品组合有石片石核、细石核、石核修理石片、剥片程度不同的石片和细石叶、副产品、成形工具以及破损品等,反映出人类行为涵盖了操作序列的生产、使用和废弃三个阶段。细石核预制技术稳定娴熟,普遍存在台面预制和修理现象。出土工具体型较小,精致程度较高,以石镞、端刮器、石刀、细石叶工具等为典型,表明狩猎和加工动物性材料是该工具的主要作用任务。根据推测,遗址内存在分区活动和协调作业的现象,可能是当地史前人类的一处使用时间较长的营地。  相似文献   
795.
利用阴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柱层析等方法对蟾蜍卵黄外被细胞溶素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样品.该酶的质量为32kD,其特异性MCA-人工合成底物为Boc-Gln-Arg-Arg-MCA,能被DFP、SBTI、leupeptin和p-AMPSF等蛋白酶抑制剂所强烈抑制,但不受chymostatin、bestatin、E-64和EDTA等的影响,表明该酶是一种丝氨酸类型的蛋白酶  相似文献   
796.
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次生木质部分化过程中,在形成层刚衍生的木薄壁细胞中,酸性磷酸酶(APase)主要分布于核膜边缘和高尔基体;在分化程度较高的木薄壁细胞中,APase散布于整个核中,进而,在各种细胞器残体上聚集;在成熟的木薄壁细胞中,APase沿细胞壁内侧分布。在未成熟导管分子中,核、质膜及纹孔上明显存在APase聚集,进而,核解体;在即将分化成熟的导管分子中,APase主要集中于初生壁;在已分化成熟的导管分子中,APase集中于次生壁。脱分化过程中,只在细胞质中可见分散的APase活性,而细胞核和细胞壁上未见此酶的分布;更深层的即将分化成熟和已分化成熟的导管分子,未见有细胞分裂,其上APase的分布与剥皮前相同。通过比较分化和脱分化过程中APase的分布,推测不同的APase同工酶可能分别参与了次生木质部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解体和次生壁的建成。APase的聚集程度可能是决定细胞能否脱分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97.
不同生境两种生态型芦苇的抗氧化系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分布于甘肃临泽平川乡的两种芦苇生态型——水生芦苇(水芦)和重度盐化草甸芦苇(盐芦)叶片为材料,研究了其抗氧化系统的特征。结果表明,与水芦相比,盐芦中未出现活性氧和MDA(丙二醛)的积累,抗氧化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和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总抗坏血酸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两种生态型芦苇中没有差异,但还原型抗坏血酸和总谷胱甘肽含量在盐芦中显著升高。而且,盐芦的LOX(脂氧合酶)活性比水芦低。这些结果表明,盐芦中有效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对抵抗盐渍胁迫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盐芦中高活性的Ca^2 -和Mg^2 -ATPase对细胞中过多离子的转运以及避免离子毒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8.
柯丽娜  庞琳  王权明  韩增林  王辉 《生态学报》2018,38(15):5498-5508
以大连市长兴岛附近海域为研究区域,收集1995年、200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2005年、2010年、2016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20年来研究区围填海的动态空间分布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建立面向对象的围填海存量资源分类提取方法,并构建围填海存量资源指数,对长兴岛围填海存量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长兴岛附近海域围填海年动态变化在2010—2016年间幅度最大;长兴岛东南部为围填海动态变化的主要区域。(2)整个区域在监测期内表现出多种围填海小型斑块被整合,大型斑块积极向外扩展的发展态势,区域内景观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而优势度减小的趋势。(3)长兴岛附近海域围填海总体利用效率较低,填而未建区域面积最大,其次为围而未填区域及低效工业城镇用海类型,围填海存量资源总面积达到22008.5 hm~2。  相似文献   
799.
On February 2,2015, a dead femal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was found in the coastal water of Meilian Village, Yacheng Town, Sanya City, Hainan Province, China. It was the first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death case ever found in waters southwest of Hainan Island. In the present study, data about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skeleton system of the dead dolphin were documented, Body length and body mass of the animal were 235.0 cm and ca. 150 kg, respectively, with completely white body color. The cranium of this dolphin wa 189 mm in zygomatic width, and 415 mm in skull length. Its vertebra formula was C6+T12+L10+Ca20=48. It had 12 pairs of ribs and 11 V-bones. According to previous reports, our skeleton sample may have one cervical vertebra missing, and one or more caudal vertebras and V bones missing. More new skeleton samples from the same population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is presumption.  相似文献   
800.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的有效繁殖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雄性个体的有效繁殖力特性, 以及有效繁殖力与个体生长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的胴长、体重的生物学最小型分别为207.79 mm和162.55 g; 个体有效繁殖力为(374±280.33)条精荚, 胴长相对有效繁殖力为(179.18±117.66)条/mm; 精荚的平均长度为(21.57±4.17) mm, 是胴长的(10.22±1.82)%。随着性腺发育, 个体有效繁殖力和精荚长度均增长显著(P<0.05), 前者在功能性成熟期达到最大值, 为(811±181.34)条精荚; 后者在繁殖产卵期达到最大值, 为(23.89±3.87) mm。同时, 个体有效繁殖力和精荚长度均与胴长、体重呈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P<0.05)。回归拟合数据集比较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个体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但是体重对个体有效繁殖力的影响更为显著(P<0.001); 精荚长度与胴长、体重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并且胴长、体重两者对精荚长度具有一致的影响效应(P<0.001)。以上结果表明, 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随着性腺发育持续产生并存储精荚, 精荚长度也随之显著增加, 并且与个体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