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在安徽升金湖中首次发现了角壳网纹溞。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 对角壳网纹溞的16S rDNA 和COI 基因进行了PCR 扩增和测序, 并进行了相关的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角壳网纹溞的16S rDNA 和COI 基因中A+T 含量均超过60%, 明显高于C+G 的含量。角壳网纹溞不仅在形态上与其他同属种类相差校大, 在分子进化中也与其他同属种类的遗传距离相差较大。通过K-2P 双参数模型计算, 角壳网纹溞COI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高达20%, 种间遗传距离的范围为16.7%-23.9%。因此, 结合其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特征暗示角壳网纹溞的进化地位应为网纹溞属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褶纹冠蚌精子球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精子球呈球形,直径约65-70μm,容纳2300多个精子.从外向内,精子球由非细胞层、表面层和内部区组成.非细胞层薄,厚约0.6μm,易碎.表面层厚约7.5μm,被分隔成许多辐射状排列的小室,单个精子头部位于小室内,指向精子球的中央,而精子的单个鞭毛由精子球的表面伸出.精子质膜在鞭毛领处与表面层相连,相邻精子间无细胞质桥相连.内部区呈球状,内含絮状物质.精子球从雄蚌出水管排出后,位于精子球外周的鞭毛沿固定方向不停地摆动,精子球翻滚着向前运动,且单个精子依次从精子球上脱落下来,最后精子球成为一中空的球,历时120h.    相似文献   
13.
巢湖富营养化对河蚬和环棱螺分布及种群密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9月和2002年9月两次对巢湖河蚬和环棱螺的调查表明,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重的西湖区,河蚬生物量分别为17.87和47.29g·m-2;环棱螺生物量分别为4.4和12.6g·m-2.而在富营养化程度较轻的东湖区,河蚬的生物量分别为67.86和96.18g·m-2;环棱螺的生物量分别为32.00和31.21g·m-2.河蚬和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随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下降.近岸带河蚬和环棱螺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敞水区.河蚬的分布型为核心型,而环棱螺更接近随机性分布.河蚬和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均无明显相关(P>0.05).环棱螺生物量与总氮TN、硝态氮NO3-N、总磷TP和溶解性磷PO4-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河蚬生物量仅与PO4-P呈负相关.现有河蚬资源量与1981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探讨了其它环境因子对河蚬和环棱螺分布和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月至8月,利用原位围隔实验和野外调查,研究了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围隔中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动范围分别是(2.95~102.43)×105 cells·L-1和0.0-7.39 mg·L-1,优势种类为鱼腥藻属(Anabaen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和圆筒锥囊藻(Dinobryon cylindricum),其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82 mg·L-1、0.66mg·L-1和2.98 mg·L-1,均出现在3月或4月.在巢湖湖水中,春季(3~5月)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5.43mg·L-1,其中绿藻占47.59%、硅藻占40.81%、蓝藻占10.18%,优势种类为盘星藻属(Pediastrum)和梅尼小环藻;而夏季(6~7月)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7.89mg·L-1,其中蓝藻占58.7%、绿藻占2.77%、硅藻占11.4%,优势种类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磷和枝角类滤食对巢湖春夏季节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巢湖浮游甲壳动物春夏季节的群落演替规律,于2012 年2 月19 日至2012 年7 月24 日(22 周)在巢湖进行了围隔实验。共设置三个处理组(即A 组:鲢鱼+营养盐;B组:鲢鱼+鳙鱼+营养盐;D 组:团头鲂+营养盐)和一个对照组(即C组:不添加鱼类和营养盐)。实验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4 属21 种,其中枝角类9 属12 种,桡足类8 属9 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是春季所有围隔的优势种。春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a 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夏季以小型枝角类、大型中镖水蚤 (Sinodiaptomus sarsi)和剑水蚤占优势,其密度在围隔A、B和C中较低。夏季所有围隔中的Daphnia 种群均消失。在没有蓝藻水华和滤食性鱼类存在下,大型枝角类Daphnia 仍然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所取代。结果显示,鱼类和营养盐共同决定了巢湖围隔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春季较高的Daphnia 种群密度也是巢湖Daphnia 仲夏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粗糙沼虾卵巢发育的组织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邓道贵  高建国 《动物学杂志》2002,37(5):59-61,F003
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粗糙沼虾的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周期进行了组织学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细胞核和核仁的大小形态及卵黄积累等情况,将卵子发生划分为4个时期,卵原细胞、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成熟前期和成熟期。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又可细划分为3个时期。粗糙沼虾卵巢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卵巢的大小和颜色及每种雌性生殖细胞在卵巢中所占的比例,将卵巢发育划分为7个时期。并通过卵巢发育规律的探讨,对粗糙沼虾的人工养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粗糙沼虾精巢发育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镜技术,对粗糙沼虾精巢发育进行了研究,根据精子发生过程中每种生殖细胞所占的比例和发生的次序,并结合精巢的形态特征,把精巢发育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精原细胞期,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成熟精子期及退化期,精原细胞期,精巢小,透明乳白色,生精小管内的生殖细胞以精原细胞为主;精母细胞期;精巢体积增大,半透明乳白色,主要由处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次级精母细胞阶段的生殖细胞组成;精细胞期,精巢体积继续增大,颜色加深,生精小管内的生殖细胞以精细胞为主;成熟精子期,精巢体积可达最大,紫红色,生精小管内充满着成熟的精子,退化期;精巢体积减小,半透明乳白色,生精小管内的成熟精子几乎排空。  相似文献   
18.
巢湖富营养化对河蚬和环棱螺分布及种群密度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9月和2002年9月两次对巢湖河蚬和环棱螺的调查表明,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重的西湖区,河蚬生物量分别为17.87和47.29 g·m-2;环棱螺生物量分别为45.45和12.56 g·m-2.而在富营养化程度较轻的东湖区,河蚬的生物量分别为67.86和96.18 g·m-2;环棱螺的生物量分别为32.00和31.21 g·m-2.河蚬和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随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下降.近岸带河蚬和环棱螺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敞水区.河蚬的分布型为核心型,而环棱螺更接近随机性分布.河蚬和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均无明显相关(P>0.05).环棱螺生物量与总氮TN、硝态氮NO3-N、总磷TP和溶解性磷PO4-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河蚬生物量仅与PO4-P呈负相关.现有河蚬资源量与1981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探讨了其它环境因子对河蚬和环棱螺分布和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9年6月、11月和2010年4月对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1种,其中枝角类14种、桡足类7种.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为优势种.赣江下游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平均密度和生物量(11.1ind.·L-1和0.127mg·L-1)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1.59ind.·L-1和0.01mg·L-1)均出现在4月.袁河支流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在6月(4.97±13.28ind.·L-1和2.07±4.85ind.·L-1)和11月(2.07±5.21ind.·L-1和2.24±5.22ind.·L-1)高于赣江下游干流和锦江支流.香农-威纳指数(H')和马加利夫指数(d)表明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或重污染.水温和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淮河干流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淮河干流11个采集点的底栖软体类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 共记录了软体类动物9科26种, 其中位于最上游的桐柏金庄种类最少, 仅有3种分布, 而位于中下游的新城口种类达到15种。总体上看, 自上游至下游, 软体动物种类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增多趋势。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软体动物种类数量和生物密度与河道深度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17, P=0.043, n=11)和负相关关系(r=-0.654, P=0.029, n=11)。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表明,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3, 40) =0.225, P=0.879、Margalef丰富度指数F(3, 40) =0.902, P=0.449、Pielou均匀性指数F(3, 40) =0.841, P=0.479这3种指数以及生物量F(3, 40) =1.931, P=0.14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但生物密度F(3, 40) =5.45, P=0.003却存在极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其中, 生物密度在6月份出现峰值(90.13 36.31) ind./m2, 最低值出现在12月份(14.42 2.78) ind./m2; 生物量的变化不与生物密度变化同步, 其峰值出现在9月份(155.08 50.43) g/m2, 最低值则出现在3月份(39.15 14.08) g/m2。相似性分析(One-way ANOSIM)结果表明, 软体类动物群落在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方面的优势物种组成上均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 其P值分别为0.082和0.514。生物密度在不同月份间的不相似百分比变化幅度从53.87%至59.12%, 而生物量的不相似百分比变化幅度则从58.76%至68.58%。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 河宽、水深和砂质型底质为影响淮河干流底栖软体类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