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31.
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是中国特有种鸟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数量稀少(雷富民,卢汰春,2006).丽色噪鹛Garrulax formosus分布于我国中部至越南北部,国内罕见于四川中部及西部、云南北部及广西,常结群栖息于海拔900~3000 m的山区常绿林、次生林及竹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约翰·马敬能等,2000).目前关于这2种噪鹛的野外繁殖资料非常匮乏.  相似文献   
132.
麻栎和闽楠幼苗叶功能性状及生物量对光照和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照和养分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机制不同。以落叶阔叶树种麻栎和常绿阔叶树种闽楠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光照梯度(全光照和45%全光照)和4个施肥梯度(不施肥、氮磷供应比为5、15和45)共8种处理,研究光照和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麻栎和闽楠生物量和叶形态、生理及化学性状的影响,并探讨了叶功能性状和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照、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除水分利用效率外)、叶绿素荧光参数、叶形态指标(除比叶面积外)、单位质量叶氮含量和根冠比影响显著(P<0.05)。此外,光照和施肥对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2)全光照显著增加了麻栎和闽楠单株总叶面积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P<0.05),而遮荫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光合氮利用率和根冠比,增加了单位质量叶氮含量。(3)在全光照处理中,施肥显著增加了麻栎和闽楠水分利用效率(P<0.05);在遮荫处理中,氮磷供应比45显著增加了麻栎和闽楠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P<0.05)。(4)麻栎和闽楠在全光照中倾向于资源获取策略,在遮荫中偏向于资源保守策略。在光照和施肥处理中,麻栎和闽楠单株总叶面积与地上生物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总之,单株总叶面积是预测麻栎和闽楠幼苗地上生物量变化的稳定指标,施肥有助于增加低光环境下麻栎和闽楠幼苗的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Kiss-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PTC原发灶及其4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灶中Kiss-1、MMP2、TIMP2的表达。结果 1.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原发灶中MMP2的表达强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而前者Kiss-1、TIMP2的表达强度均低于后者,两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TC转移灶中MMP2的表达强度高于原发灶,它们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MP2、Kiss-1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中表达强度的差异无具统计学意义(P0.05);3.三者在PTC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强度的自身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PTC有转移组原发灶中,Kiss-1的表达与MMP2、TIMP2的表达相关(r=0.604,P0.05;r=0.819,P0.05);在PTC无转移组原发灶中,Kiss-1的表达与MMP2、TIMP2的表达相关(r=0.906,P0.05;r=0.915,P0.05)。结论 MMP2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尤其在转移灶中的高表达可能在PTC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TIMP2、Kiss-1的表达下调,尤其在自身转移灶中的低表达可能在转移过程中与前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4.
从浙江渔山列岛、朱家尖海域拖网采集浮游植物,采用平板分离法和水滴分离法分离、纯化出5株硅藻,用MAV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Bligh—Dyer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5株海洋硅藻的总脂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17—25℃,盐度25,自然光照,不充气培养条件下,5株海洋硅藻的总脂含量为15.14%-28.07%,除成对海链藻(Thalassiosirabinata)外,大龙骨藻(Tropidoneismaxima)、咖啡双眉藻(Amphoracoffeaeformis)、曼氏骨奈藻SM-2012—1(Skeletonemamunzelii)、曼氏骨条藻SM-2012-2(Skeletonemamunzelii)的总脂含量均超过其干重的20%。除咖啡双眉藻的20:4n_6含量高于20:5n4外,其它4株硅藻的20:5n.3在脂肪酸组成中含量较高,达22.04%-27.74%;5株硅藻中C18系列脂肪酸含量较低,为0.13%-7.6%;咖啡双眉藻除外的其它4株硅藻均舍有一定量的22:6n-3(2.40%-3.45%)。最终选出大龙骨藻(Tropidoneis maxima)、曼氏骨条藻SM-2012-1(Skeletonemamunzelii)、曼氏骨条藻SM-2012-2(Skeletonemamunzelii)具有开发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5.
为了优化微藻培养条件,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不同光照强度(20、40、60、80、100、120μmol·m-2·s-1)和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对三角褐指藻紫外诱变株MP-2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光、盐对MP-2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影响显著(P0.05)。MP-2生长和总脂积累的适宜温度为10~25℃,最适20℃;低温有利于EPA和PUFA的积累,15℃时EPA(30.94%)和PUFA(39.53%)较高;MP-2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为20~120μmol·m-2·s-1,最适光强为40μmol·m-2·s-1,低光强有利总脂的积累,光照强度为20~40μmol·m-2·s-1时总脂含量(25.81%~25.26%)较高;光强对PUFA和EPA的积累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100μmol·m-2·s-1时EPA高达29.15%,光照强度80~100μmol·m-2·s-1时PUFA高达40.22%~40.56%;MP-2生长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盐度25,高盐有利总脂的积累,盐度30~35时总脂含量高达36.54%~36.66%,低盐有利EPA和PUFA积累,盐度为10~15时EPA高达31.31%~31.46%,盐度15时PUFA最高(44.75%)。  相似文献   
136.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年的发掘集中于2003-2007发掘区北侧的T3区域,面积约80m 2。对应2003-2007发掘的层位划分,本次发掘共揭露6个文化层 (Culture Layer/CL),各层位都有发现文化遗物,其中2003-2007发掘揭露的CL4在T3发掘区缺失。本文对2014-2015年系统发掘的T3区6个层位中出土的2723件石制品进行研究。此次初步分析显示,CL1-CL5是T3发掘区的主要石制品出土层位,又以CL3遗存最为密集。硅质白云岩和燧石是主要的原料,其中硅质白云岩在各层中比例均接近半数。石器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比例在后期有所增加。遗址整体文化面貌表现为典型的中国北方简单石片技术传统并有着较低的石核利用率,但在CL2和CL3石核利用率稍有提升,其石片产品总体以宽型石片为主。二次修理工具比例较低,并且以边刃刮削器为主,但也有比较有特色的楔形器发现出土。与2003-2007年T1-T2发掘区出土石制品进行简单对比发现,原料利用和石制品的层位组成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分析标准和发掘位置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37.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遗址,石制品原料以就地取材的白云岩为主。本文利用水洞沟地区的白云岩生产细石叶和石片,进行了29组复制使用实验。对使用痕迹的观察表明:不同加工对象和使用方式导致细石叶上出现不同的微痕特征,细石叶适于装柄使用,以刮、切、削等利用侧刃缘的运动方式效率为高,尖部用于加工硬度较低的动植物效果较好。对比燧石、黑曜岩等不同石料的微痕实验数据可知,不同石料的产品,其使用痕迹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白云岩细石叶的微痕实验,探讨了其适宜的使用方式和加工对象的范围,为分析水洞沟地区出土的白云岩细石叶功能提供了可资参考、对比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基于脾肾阳虚泄泻小鼠模型探讨肉豆蔻曲配伍组成新二神丸的止泻作用。方法 将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神丸Ⅰ组(盐补骨脂+麸煨肉豆蔻)、二神丸Ⅱ组(盐补骨脂+肉豆蔻曲)、二神丸Ⅲ组(盐补骨脂+肉豆蔻生品)、盐补骨脂组、肉豆蔻曲组,采用“氢化可的松+番泻叶”的复合造模方法建立脾肾阳虚泄泻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小鼠一般体征、各脏器病理变化,检测小鼠各脏器指数、小肠推进率、胃残留率、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肾上腺酮(CORT)、促甲状腺激素(TSH)、睾酮(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对粪便微生物进行16S rDNA测序及信息分析。结果 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活动量减少,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胃残留率、各脏器指数均显著降低,血清GAS、CORT、TSH、T水平均显著下降,MTL、TNF-α、IL-β水平均显著上升,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降低;给药后,各给药组小鼠上述指标和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二神丸Ⅱ组整体上优于二神丸Ⅰ组、二神丸Ⅲ组、盐补骨脂组及肉豆蔻曲组。结论 肉豆蔻曲与盐补骨脂配伍使用对脾肾阳虚泄泻的作用效...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比较两种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培养及纯化方法不同组合的优劣,探讨科学可靠的神经元培养纯化方法。方法:采用DMEM/F12+血清的有血清培养体系和神经基础培养基(Neurobasal)+B27的无血清培养体系培养原代神经元。在接种3天后分别采用加入阿糖胞苷和5-氟脱氧尿嘧啶两种方法进行神经元的纯化。在1天、3天、7天采用形态学及7天时免疫荧光化学法鉴定神经元的纯度及生长状态。结果:1天、3天时,有血清培养体系和无血清体系中的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密度无明显差别,在分别加入阿糖胞苷和5-氟脱氧尿嘧啶后,7天时无血清体系中加阿糖胞苷组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其他三组细胞密度。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法鉴定可见无血清体系中的神经元纯度明显高于有血清体系。结论:有血清体系的神经元纯度较差,阿糖胞苷和5-氟脱氧尿嘧啶不能显著抑制胶质细胞等杂细胞的生长。无血清培养体系加阿糖胞苷的神经元细胞受损较多,无血清培养体系加5-氟脱氧尿嘧啶纯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纯度较高,细胞数量合适,是体外研究神经系统相关理论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研究双峰驼舌的形态结构和舌粘膜的组织学结构.方法 肉眼观察舌的形态结构,用直尺和游标卡尺测量各个参数;光镜下,观察舌粘膜的组织学结构.结果 双峰驼的舌由舌尖、舌体和舌根3部分组成;舌背粘膜厚而粗糙,舌腹粘膜薄而光滑;舌乳头包括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锥状乳头和豆状乳头.舌表面角质化程度高,舌尖有明显的正中沟和横向的皱褶.菌状乳头味蕾不很发达,丝状乳头粗而长;舌根宽而厚,锥状和豆状等机械乳头相当发达,轮廓乳头较大;舌肌的横纹肌发达,味腺只见于舌根部.结论 双峰驼舌的形态学特点和组织学结构与其生长的荒漠、半荒漠环境及摄食多刺而粗糙植物的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