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61.
862.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观察其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每2疗程评价肿瘤病灶情况,观察不良反应,随访肿瘤进展情况及生存期。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进行肿瘤缓解评估,按照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3.0版(NCI一CTCAE3.0)进行不良事件分级。计算肿瘤缓解率、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期。结果:在38例至少完成了2个周期治疗并进行了疗效评价的患者中,观察到1例完全缓解(CR),占0.03%;13例部分缓解(PR),占34.00%;总的缓解率(ORR=CR+PR)为37.00%。疾病稳定(SD)的患者有20例,占53.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为89.00%;疾病进展(PD)的患者为4例,占11.00%。本研究方案总体安全性良好,未发生一例治疗相关性死亡。其中III/IV度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52.5%,粒缺性发热的发生率为13.1%,III/IV度度贫血的发生率为29.5%,III/IV度度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为8.2%。III/IV度非血液学毒性包括恶心(8.2%),呕吐(6.6%),口腔炎(1.6%),腹泻(6.6%),感染(4.9%),乏力(4.9%),肠梗阻(6.6%),转氨酶升高(l.6%),过敏反应(l.6%)和皮疹(9.8%)。结论:本研究显示在晚期胃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有效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863.
864.
对应用几种统计模型评价甘蔗品种稳定性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省2009年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产量数据,对线性回归模型、AMMI模型和LR-PCA模型在评价甘蔗品种稳定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比较,结果发现,回归法计算简便、直观,AMMI模型和LR-PCA模型的分析结果则更全面、深入,而这两种模型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差异.实际操作中,在根据不同的数据资料选择相适宜的分析方法的同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比较选择较为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5.
目的构建表达载体pIRES2-ZsGreen1-ABCB6,在转染的人黑素瘤细胞系株A375中筛选其稳定表达的细胞株。方法抽取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获取cDNA序列,加入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获得ABCB6cDNA双链,再经过BglII、EcoRI双酶切PCR产物及质粒载体pIRES2-ZsGreen1,酶切产物经回收、T4DNA连接酶连接,产物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挑取阳性克隆经菌落PCR鉴定、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以确定构建质粒正确。转染人黑素瘤细胞株A375,G418筛选稳定表达ABCB6的单克隆细胞株,应用荧光显微镜鉴定ABCB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IRES2-ZsGreen1-ABCB6质粒经菌落PCR、酶切、测序鉴定正确,经过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细胞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在A375细胞中的表达。结论表达载体pIRES2-ZsGreen1-ABCB6构建正确,并成功筛选出稳定表达ABCB6的A375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ABCB6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66.
内皮在保持血管的动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内皮屏障的功能损伤是很多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利用实时细胞电子分析系统体外研究脐静脉内皮的屏障功能,从细胞的贴附、生长到融合状态,实时监测了微电子细胞传感器阵列上细胞阻抗的动态变化。α-凝血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诱导单层内皮细胞阻抗快速下降,而后缓慢回升。相应地,α-凝血酶显著引起细胞单层对荧光标记葡聚糖通透性的改变和F-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分布。结果表明,实时细胞阻抗系统可能成为一种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屏障功能的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86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127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63)和对照组(n=64),在针对合并症给予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非诺贝特治疗。观察两组血脂水平、肝肾功能、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尿素氮(UN)、肌酐(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06%(58/63),高于对照组的79.69%(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7/63),稍高于对照组的9.38%(6/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瑞舒伐他汀钙基础上联合非诺贝特治疗血脂异常可提高临床有效率,可增强调节血脂的作用,其安全性较好,但对血脂异常患者的肝功能影响较大,临床可视患者情况合理选用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868.
为明确深圳某海马养殖基地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突发性死亡病因,本研究从患病死亡线纹海马病灶组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SZVA20190621,随后对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回归感染、16S rRNA基因进化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菌葡萄糖产气、甘露醇、覃糖、蔗糖、氧化酶活性和MR等生理生化鉴定为阳性;与NCBI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KT986151具有98.16%的同源性;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菌株SZVA20190621对线纹海马具有强致病性,LD50为3.73×105CFU/mL.综上结果,鉴定该菌为致病性溶藻弧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哌拉西林、大观霉素、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及呋喃妥因耐药;对氨曲南、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卡那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吡肟、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1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本研究为线纹海马养殖中溶藻弧菌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69.
以龙须菜和蛎菜两种大型海藻为试验材料,在室外自然条件下培养,设置常规CO2浓度(390μL·L-1)和高CO2浓度(800μL·L-1)空气两种通气条件、以及10和150μmol·L-1两种氮营养盐供应水平,以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氮营养盐生长条件下海藻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是高氮还是低氮的培养条件,大气CO2浓度升高都能促进这两种海藻的生长;在龙须菜中,这种生长促进作用在低氮培养条件下更高,而在蛎菜中这种生长促进作用在高氮培养条件下较高;短期海水中高CO2浓度能促进蛎菜和龙须菜的光合作用;长期高CO2浓度生长环境依然能维持龙须菜高的光合作用,但抑制蛎菜的光合作用。另外,不管培养液中CO2供应条件如何,氮加富均促进了龙须菜和蛎菜这两种海藻的光全和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870.
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夜间增温试验,研究夜间温度升高对江苏1970s—2000s 8个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主要生长特性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9℃,水稻始穗期平均提前1.1 d,全生育期缩短1.3 d.夜间增温下,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3.5%和5.1%,植株N含量也降低.产量构成分析发现,夜间增温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产量下降,单位面积总颖花数下降了12.6%.品种间并未随年代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新老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