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胡戈亮  明江华  马永刚  王钢  陈庆  徐格 《生物磁学》2013,(35):6864-686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分剐在术前、术后1d以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WAS),观察随访期间Cobb角的矫正程度和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Cobb角的矫正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Cobb角的矫正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期内,对照组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显著缓解OVCF疼痛,但是PKP比PVP更有利于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同时降低骨水泥渗漏和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2.
叶绿素荧光是研究植物光合生理机制、量化植被光合作用时空格局以及准确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然而, 目前对于叶绿素荧光主动与被动联合观测的研究还较少。该文对比了叶绿素荧光主动观测与被动观测的优缺点, 展示了叶片尺度和冠层尺度主动与被动联合观测的仪器设备组成, 探讨了主动与被动联合观测在探索叶绿体尺度-叶片尺度-冠层尺度能量在光合、荧光以及热耗散中的分配, 阐明叶绿素荧光与总初级生产力的关联机制, 验证星基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解译叶绿素荧光光谱形状4个方面的应用前景。综上, 叶绿素荧光的主动与被动联合观测对于揭示各尺度上荧光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联机制, 改善全球尺度植被生产力模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弱磁场对提取的骨骼肌肌质网系(SR)Ca(2+)转运、钙泵(Ca(2+)-Mg(2+)-ATPase)及钙释放通道(RyR)活性的影响,从分子水平和细胞信号系统的角度来解释生物电磁效应。方法:利用动态光谱法检测0.4 mT弱磁场辐照过的SR Ca(2+)转运、Ca(2+)-ATPase活性,还原型辅酶(NADH)的氧化初速率和超氧(O_2-)产率,以及用同位素标记方法检测[3H]-Ryanodine与RyR的平衡结合度。结果:弱磁场辐照引起SR的Ca(2+)摄取功能和Ca(2+)-ATPase的活性明显下降,Ca(2+)释放和[3H]-Ryanodine平衡结合度上升,同时上调了NADH的氧化初速率和O_2-的产率。结论:提示0.4 mT弱磁场辐照30 min对SR Ca(2+)-ATPase活性有明显抑制,对RyR有一定的激活效果。  相似文献   
64.
DNA甲基化/去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最重要的内容并可以控制基因的表达和印迹,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DNA甲基化异常与不育男性精子发生异常、特定肿瘤的发生、神经系统疾病、Rett综合征等有关。文章通过总结近来的相关研究资料来阐述精子发生过程中的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探讨精子DNA的甲基化异常与男性不育之间的联系,旨在为男性不育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65.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规律及其耐药性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老年(≥60岁)和中青年(20~59岁)2组;采用API系统进行菌种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测定;采用SPSS 13.0进行χ2检验。结果老年组的真菌分离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中青年组的G-杆菌分离率显著高于老年组,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老年组主要致病菌对多数药物的耐药率比中青年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阳性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结论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透骨川椒汤在妇科炎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妇科慢性盆腔炎病例50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4例,两组除相同的基础治疗外,治疗组加用透骨川椒汤治疗,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3%(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无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透骨川椒汤在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效果可靠,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不同乳腺分型(Ⅰ型(脂肪型)、Ⅱ型(致密型)、Ⅲ型(中间型)、Ⅳ型(导管型))、不同乳腺厚度与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kV、mAs)、平均腺体剂量(mGy)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6月间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MAMMOMAT Novation DR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自动曝光控制模式下摄影所获得的2 000例头尾位和内外侧斜位乳腺片,分析7 840幅Ⅰ级乳腺照片中不同乳腺分型、不同乳腺厚度的曝光条件、平均腺体剂量,以研究乳腺分型及乳腺厚度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的关系。结果:当乳腺厚度相同时,Ⅱ型(致密型)乳腺的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最大,Ⅳ型(导管型)次之,Ⅲ型(中间型)再次之,Ⅰ型(脂肪型)乳腺的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最小。无论何种乳腺分型,随着乳腺厚度的增加,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随之增加。结论:乳腺分型及乳腺厚度与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关系密切,乳腺腺体组织越致密、厚度越厚,其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68.
目的:比较高中生与大学生在空军招飞基本认知能力测验成绩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采用新编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包括无意义图形记忆、注意力持久、局部整体图形转换、图形识别、距离判断力、三维空间认知能力测验,对720名高中生与大学生进行测评,比较两者间的异同。结果:无意义图形记忆、注意力持久,局部整体图形转换,图形识别,距离判断力测验,大学生的成绩要优于高中生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与高中生的三维空间认知能力测验成绩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的持久性和转换性、观察力等基本认知能力水平高于高中生,在三维空间认知能力方面二者的水平是相当的,建议在今后的招飞工作中可扩大对大学生的招生规模。  相似文献   
69.
实验动物树鼩和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如回答人体各种重大生物学问题、解析人类疾病机理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转化医学存在的问题使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实验动物重新得到重视;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也再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树鼩研究进展,包括树鼩基础生物学及动物模型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0.
微生物胞外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解析一株从黄河三角洲湿地甲烷氧化富集物中分离获得的甲烷氧化菌伴生菌的生理学及电化学特性,并探究该菌株对甲烷氧化过程的影响。[方法] 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甲烷氧化富集物的菌群结构,采用稀释涂布法、平板划线法分离甲烷氧化菌的伴生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菌株初步鉴定。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并通过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检测伴生菌利用甲烷情况及对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效率的影响。采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及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检测菌株的电化学活性。[结果]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甲烷氧化富集物主要的好氧甲烷氧化菌为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同时还发现一些伴生菌。分离得到一株甲醇利用菌P7,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的相似性达99.79%。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该菌株为杆状,长约1.5-2.5μm,宽度约为0.5μm。GC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不能利用甲烷,但与甲烷氧化菌共培养时,可以促进甲烷氧化(P<0.05)。双室MFCs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具有电活性,最大电流输出密度为28 mA/m2,DPV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主要的氧化峰和还原峰分别位于-0.17 V和-0.25 V。[结论] 本研究从黄河三角洲湿地甲烷氧化富集物中获得一株具有电活性的甲烷氧化菌的伴生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P7,该菌株可以促进甲烷氧化。本研究加深了对甲烷氧化过程中伴生菌的生理学特性及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