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为探索栗属杂交F1代幼林期叶片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以板栗、锥栗种内和种间9个杂交组合235个杂交单株及其亲本为研究材料,利用巢式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其14个叶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栗属杂交F1代叶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4个性状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4.40%~27.76%;②性状组合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32.32%,组合内变异是主要的变异来源;③性状中亲优势率为-27.16%~90.53%,且不同组合性状杂种优势存在差异;④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4个性状中分别有46对和13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水平(P<0.05),其中叶长、叶宽等5个叶表型性状及叶绿素a、叶绿素b等4个光合生理指标相互间影响较大;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魁栗×YLZ 15号”和“魁栗×YLZ 1号”两个优良杂交组合,其子代叶片具有叶面积大、干物质含量及光合有关色素含量高的特点,可为进一步筛选优良杂交子代提供主要素材。  相似文献   
202.
目的: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与二尖瓣环位移的关系。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前壁或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107人和4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反流组和无反流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检测他们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环最大位移、二尖瓣环中点位移及其占左室长径百分比。结果:反流组与无反流组二尖瓣环位移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梗反流组和下壁心梗反流组二尖瓣环最大位移较相应的无反流组减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前壁-下壁中点位移及其所占左室长径百分比减少,与无反流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二尖瓣环运动自动追踪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测量二尖瓣环运动,可以用来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为定量分析左心功能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3.
藏原羚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对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的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类型.共统计藏原羚924群次,计3643只次.其中,雌性群525群次,占56.8%,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独羚(26.1%)、雄性群(11.0%)、母仔群(3.0%)和雌雄混群(3.0%).不同大小集群的比例亦有极显著差异,其中2-10只的集群占70.0%,独羚占26.1%,其余为3.9%;最大集群为17只.另外,选择2-8只的集群的个体数占72.9%,选择8只以上集群的个体数为20.5%,独羚仅占6.6%,选择不同大小集群的个体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P<0.001).除独羚外,其余4种集群类型的集群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独羚作为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其雄性个体的比例占到68.1%,这说明雄性个体比雌性更容易形成独羚.总体而言,藏原羚的集群以雌性群为主,最适集群大小为2-8只.  相似文献   
20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炎症反应的关系,为临床防治AMI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74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7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Hp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浓度及血清IL-6、IL-8、IL-18、TNF-α和hs-CRP水平,分析Hp IgG阳性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p IgG浓度为(60.92±45.15)KU/L,相比于对照组的(32.36±24.08)KU/L明显偏高(P0.05),且其阳性率为72.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35%(P0.05);Hp阳性患者IL-6、IL-8、IL-18、TNF-α、hs-CRP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p IgG浓度与血清IL-6、IL-8、IL-18、TNF-α、hs-CRP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0.644、0.798、0.674、0.616(P0.05)。结论:Hp感染与AMI患者血清炎症反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5.
本文用对流电泳技术进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R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大陆、香港及澳大利亚正常人群中,抗ADRV抗体阳性率都在20%以下,而发生过腹泻流行的地区,阳性率高达40%以上。在动物中,抗体反应谱广泛(猪、鸡、鸭、家鼠、大鼠、豚鼠、小鼠)。以猪(36.13%)和家鼠(46.66%)为最高,讨论了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动物来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6.
采用1998年8月,1999年8月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121&#176;15′E-122&#176;41′E,30&#176;00′N-31&#176;30′N)的调查资料,对采集到的水母样品进行分析,探讨水母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水母21种,其中水螅水母15种,管水母4种,栉水母2种;可分为近岸低盐性、低盐河口性和大洋暖水性3个生态类群,其中近岸低盐物种达60%以上,分布范围广,低盐河口类群仅出现于受长江冲淡水影响明显的低盐水域,而大洋暖水类群分布于受外海水影响较大、盐度较高、离岸较远的区域;优势种为贝氏拟线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单囊美螅水母、五角水母、拟细浅室水母和双生水母。总体分布特征为:从长江口向外伴随着盐度的逐渐增大.丰度逐渐升高,在长江)中淡水与外海水交汇的舟山渔场西部水域,丰度最大;水母的出现种类、丰度均与东海外海水、长江冲淡水2大水系的配置有关:外海水越强,整个区域平均盐度较高,出现的水母种类、丰度均高;反之,长江冲淡水势力控制范围大,平均盐度明显降低,物种少且丰度低。  相似文献   
207.
甲状腺素(T_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的放射免疫测定所得结果,对于诊断甲状腺功能以及估价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动态变化是一个重要指标。在疾病导致甲状腺功能改变时,T_4和T_3在血清中含量变化基本相似。只是诊断甲亢。T_3比T_4更灵敏。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两者含量变化并不平行。如T_3型甲亢者,血清中T_3含量增高,而T_4正常。反之,轻度原发性甲减者,T_4含量可有降低,而T_3含量有时却显得正常。因此在临床诊断中。T_3的测定不  相似文献   
208.
肾脏原发性肿瘤种类繁多,多为恶性,且各病理亚型的影像表现均有不同。部分良性肿瘤如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嗜酸细胞瘤难以与其区分,因此术前明确其组织学类型有助于治疗方案制定以及预后评估。CT是检查肾脏肿瘤的重要影像方法之一,除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外,CT灌注成像、能量CT及PET-CT等亦提供了诸多信息。本文就其CT成像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中水稻氮素累积动态和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的影响,并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了有机无机肥协同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机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矿质态氮在水稻分蘖期前低于化肥处理,而在抽穗期至灌浆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氮素供应动态与水稻吸收利用氮素规律吻合程度最高,促进了水稻产量、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其主要机制是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繁殖,使其在水稻生育前期固持了较多的矿质氮,在水稻生育中、后期这些氮素逐渐被释放以供水稻吸收利用,较好地满足了水稻各阶段生长发育对氮素养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210.
^125I标记单抗LC—I与肺腺癌细胞体内外结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cAb LC-1 was derived from fusion of myeloma cells and murine spleen cells immunized with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SPC-A-1 cells. The immunoglobulin isotype of LC-1 belonged to IgM. LC-1 was direct against the common epitope of lung cancer. It not only reacted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 but also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LC-1 was purified from ascitic fluid by euglobulin precipitation and Sephadex G-200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and was iodinated with Iodogen, the specific reactivity of 125I-labeled LC-1 was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standard curve with self-displacement curve. The immunoreactive fraction of 125I-LC-1 was determined by its binding to excess of antigen. The RIA data were plotted in Scatchard-form as binding of SPC-A-1 cells to LC-1. The binding constant of LC-1 binding to SPC-A-1 was 4.8 x 10(8) M-1. The LC-1 binding sites on SPC-A-1 were 7.2 x 10(4) per cell. The RIA inhibition test showed that LC-1 and LAC-122 (another IgM isotype McAb reacted only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d no cross-reactivity. The treatment of SPC-A-1 cells by proteinase and sodium periodate inhibited LC-1 binding to these treated target cells by 39% and 66%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biochemical nature of antigen recognized by LC-1 was glycoprotein.(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