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探讨会阴适度保护接生法在低危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低危初产妇1176例,按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保护会阴法进行分娩,观察组采用会阴适度保护接生法进行分娩,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会阴侧切、会阴完整、会阴Ⅰ°裂伤、会阴Ⅱ°裂伤、新生儿产伤、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会阴侧切、会阴完整、会阴Ⅰ°裂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Ⅱ°裂伤、新生儿轻度窒息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均无会阴Ⅲ°裂伤、新生儿产伤、新生儿重度窒息情况。结论低危初产妇采取会阴适度保护接生法阴道分娩可减少对母婴损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2.
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确定水期和断面污染类型,用综合污染指数和污染负荷比法判断水期和断面的相对污染程度。根据2005~2009年各断面24项化学指标单因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上游扶河桥、新城桥断面水质较好,各评价因子5年平均值均未超过地面水二类标准,属Ⅱ类水质;湟水桥、包兰桥、什川桥断面轻度污染,各评价因子5年平均值均未超过地面水三类标准,属Ⅲ类水质。断面污染负荷比依次为:包兰桥23.38%>什川桥21.85%>湟水桥21.18>新城桥18.35%>扶河桥15.18%。  相似文献   
163.
光氧化作用引起几种亚热带木本植物膜损伤和PSⅡ失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亚热带自然林的上层乔木和林下灌木盆栽幼苗的叶圆片,在弱光或强光下以甲基紫精(MV) 溶液处理,引起叶绿素降解和膜对电解质的渗漏。提高MV浓度和延长处理时间加剧色素的降解和膜的损伤。同样条件下膜的损伤快于叶绿素的氧化漂白程度。经强光和MV的短期(1 h)光氧化作用后,所用几种试验植物的Fv/ Fm ,ΦPSⅡ,qP,ΔA505 和ΔA320 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qN,KD 和Fo 升高,表明光氧化作用导致PSⅡ失活,参与稳态电荷分离的开放PSⅡ中心数目减少,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和非环式电子传递效率下降。部分激发能通过非光化学荧光猝灭形式耗散,但ΔA505 在光氧化下降低与qN 上升不一致。林下灌木九节(Psychotria rubra Poir.) 、罗伞(Ardisia quinquegona Bl.)对光氧化作用较上层树种荷树(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 、黧蒴(Castanopsisfissa (Champ.ex Benth.) Rend.etWils.)和红车(Syzygium rehderianum Merr.etPerry)敏感  相似文献   
164.
分别给予中国树鼩、Wistar 大鼠、BALB/c 小鼠低频电刺激后,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多巴胺(dopamine,DA)、五羟色胺(serotonin, 5-HT)水平。结果发现, 给予中国树鼩、Wistar 大鼠、BALB/c 小鼠低频电刺激后12 h、24 h、36 h, NA、DA、5-HT 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 电刺激后12 h, NA、DA、5-HT 升高较快的动物依次为中国树鼩>Wistar 大鼠>BALB/c 小鼠。说明不同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应激敏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5.
海南岛西北沿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昌江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现状, 探讨海域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海南西部昌江沿岸水域21个测站、4个季度月调查所获的浮游桡足类样品数据, 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调查共鉴定出桡足类44种, 隶属4目17科24属, 其中秋季25种, 冬季23种, 春季22种, 夏季23种。本次调查共发现优势种6种, 分别是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椭形长足水蚤(Calanopia elliptica)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 优势种以近岸暖水种居多。浮游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最高, 达409 ind./m3; 秋季次之, 为144 ind./m3, 春季为55 ind./m3, 夏季最低仅为17 ind./m3。其丰度的平面分布显示: 秋、冬季节分别在海区中部和南部形成明显密集区, 春、夏季节则大致呈现由外海向近岸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桡足类的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春、夏季的均匀度指数(J')明显高于秋、冬季。本调查反映出该海区的桡足类群落具有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 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 桡足类种群受海域水温和硅藻的影响明显, 受盐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6.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多集群生活且具有典型的性别分离现象。除交配季节外,雌雄两性个体组成的同性集群分开活动。本研究于2021年12月下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片区以藏羚集群为单元采集了32个集群共188份新鲜粪便样品,利用多态性较高的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 188份新鲜粪便样品来自145只藏羚个体,其中10只藏羚个体(8只雌羚,2只雄羚)出现更换集群现象,导致前后集群发生变化。结合野外实地记录,推测藏羚交配群的变化存在3种方式:集群解散,雄性个体离开(加入),雌性个体离开(加入)。新加入的藏羚个体与原集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较远。雄性藏羚更换的集群中雌性个体均多于之前的集群,能够获得更多交配机会。(2) 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6.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66。观测杂合度(Ho) 0.607~0.993,平均值为0.819;期望杂合度(He) 0.575~0.930,平均值为0.798,表明藏羚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3)经过亲缘关系鉴定,种群内所有亲子关系中14对(43.75%)发生...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比较分析显示纤维蛋白的两种特殊染色方法 ,旨在选择一种更适合于显示纤维蛋白的特殊染色方法。方法对富含纤维蛋白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改良Masson染色、PTAH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结果 HE染色见纤维蛋白多数呈红染的细丝、相互连接成网状,也可相互融合。改良Masson染色显示纤维蛋白呈红色,PTAH染色显示纤维蛋白呈深蓝色。结论 改良Masson染色和PTAH染色均可用于显示纤维蛋白,但改良Masson染色时间短,结构清晰、对比明显,是观察纤维蛋白染色效果最佳的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168.
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浪士当景区山谷内(36°86′50″N,102°36′12″E)布设的一部红外相机(编号HDXM03,型号易安卫士L710,位点海拔3 930 m)于2020年9月4日19:40时拍摄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Ppantherauncia)母子活动的影像资料(图1).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分析比较显示真菌的4种特殊染色方法,旨在寻找一种显示芽生菌并适合于临床病理诊断的染色方法.方法 对病理石蜡组织芽生菌感染标本进行PAS染色、PASM染色、抗酸染色及爱尔新蓝染色(pH2.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结果 HE染色切片上见多数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PAS染色呈红色,PASM染色呈黑色,抗酸...  相似文献   
170.
^125I标记单抗LC—I与肺腺癌细胞体内外结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cAb LC-1 was derived from fusion of myeloma cells and murine spleen cells immunized with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SPC-A-1 cells. The immunoglobulin isotype of LC-1 belonged to IgM. LC-1 was direct against the common epitope of lung cancer. It not only reacted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 but also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LC-1 was purified from ascitic fluid by euglobulin precipitation and Sephadex G-200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and was iodinated with Iodogen, the specific reactivity of 125I-labeled LC-1 was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standard curve with self-displacement curve. The immunoreactive fraction of 125I-LC-1 was determined by its binding to excess of antigen. The RIA data were plotted in Scatchard-form as binding of SPC-A-1 cells to LC-1. The binding constant of LC-1 binding to SPC-A-1 was 4.8 x 10(8) M-1. The LC-1 binding sites on SPC-A-1 were 7.2 x 10(4) per cell. The RIA inhibition test showed that LC-1 and LAC-122 (another IgM isotype McAb reacted only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d no cross-reactivity. The treatment of SPC-A-1 cells by proteinase and sodium periodate inhibited LC-1 binding to these treated target cells by 39% and 66%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biochemical nature of antigen recognized by LC-1 was glycoprotein.(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