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以不同林龄的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人工林(纯林和混交林)经营模式下福建柏不同时期生长指标及器官养分的差异,并结合各器官养分随林龄增长的变化趋势,以揭示福建柏生长特性与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增加,两种经营模式的福建柏密度均显著减小,但总蓄积逐渐增加,而混交模式下福建柏不同生长时期的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同林龄的纯林。(2)两种营林模式下的福建柏叶片碳(C)、氮(N)元素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磷(P)含量在15年生时最高,在生长前中期混交林P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钾(K)含量则在21年生时达到峰值,而混交林叶片K含量也低于纯林,这种差异在33年生时达到显著水平。(3)枝条N、K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减少,纯林枝条K含量高于混交林,混交林N含量则高于纯林;两种经营模式福建柏枝条C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含量则呈相反变化趋势。(4)树干C含量随着林分生长而增加,N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树干P含量随着林龄增加显著下降,且混交林P含量低于纯林,但差异不显著;纯林树干K含量在生长前期略高于混交林,但在生长中后期其含量显著降低,混交林K含量则显著升高。(5)根的C、N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而减少,混交效益显著降低了根的C含量,并提高了其N含量;P与K含量变化差异较大,混交效益也会促进二者在福建柏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2.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QTR) crosses the migration routes of the Tibetan antelope (Pantholops hodgsonii) in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SNP) and the female antelopes have to cross the QTR by wildlife passages to continue their migrations. In this study, a remote monitoring camera was set up near the Wubei Bridge to record the utilization of the bridge by migratory antelopes.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the returning migration period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19 and the calving migration period from April to June 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betan antelopes crossed the Wubei Bridge mainly in the daytime and mostly in the morning. The peaks during the calving migration and the returning migration were in 09: 00?12: 59 and 11: 00?11: 5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returning migration period, female antelopes gathered into smaller groups during the calving migration period,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sequence of roads to be crossed and the lower predation risk of calves in larger groups. We found individuals in larger groups spent less time crossing the Wubei Bridge. Larger groups could accelerate crossing speed and then reduce the average crossing time of individuals.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crossing time of individuals between the two migratory periods, indicating that the presence of calve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speed and time of antelope groups. In conclu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roup size of Tibetan antelope between the returning and calving migration periods and the group size affected the average crossing time of individuals. We also detected a temporal pattern in the use of wildlife passage by Tibetan antelope.  相似文献   
123.
大部分保护机构只有能力在特定种群层面上保护大型食肉动物, 而物种的灭绝风险却是在全球尺度进行评估的。因此, 要填补这一尺度断层, 多机构的工作与意见汇总非常必要。本研究综合了文献和18家中国雪豹(Panthera uncia)研究与保护机构共24位一线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 经过两次集体讨论和填写评分表格的方式, 识别出21种威胁因素, 在全国层面和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和甘肃5个主要雪豹分布省区层面对威胁进行了排序, 并汇总了各保护机构实施的17项保护行动, 以及各项行动所应对的威胁。全国评分前三的威胁依次是基层保护部门能力不足(9.5分)、气候变化(8.0分)、当地社区保护动力不足(6.8分), 不同省区的威胁排序则体现出很大差异性。其中, 目前仍没有任何行动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虽然已有一些保护行动来应对基层保护能力不足和当地社区保护动力不足的问题, 如保护区能力建设、开展社区监测等, 但行动的覆盖尺度仍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24.
本研究整理了2015-2016年三江源区曲麻莱县、治多县和囊谦县的人兽冲突记录,并对主要肇事物种和人兽冲突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以及受损类型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主要肇事野生动物依次为狼(978起,64.13%)、棕熊(117起,7.67%)、雪豹(5起,0.33%)和野牦牛(3起,0.20%),其余422起冲突(27.67%)未记录肇事野生动物;(2)人兽冲突时间分布不稳定,其高发期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总体来看,每年的1月、2月和12月棕熊和狼引起冲突较少,高峰期通常为6-9月;(3)从地区分布看,人兽冲突热点区域是曲麻莱县和治多县,特别是曲麻莱县秋智乡和麻多乡,治多县治渠乡、多彩乡、立新乡和扎河乡,曲麻莱县和治多县交接区域是人兽冲突高发区,囊谦县人兽冲突整体相对较轻;(4)从受损类型看,对牛的攻击和伤害是最主要的受损类型(749次,79.94%),明显多于对羊(56次,5.98%)和马(24次,2.56%)造成伤害的冲突,以及对房屋和家具等其它财产造成破坏的冲突(108起,11.53%)。本研究结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缓解人兽冲突的措施等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5.
高原鼢鼠线粒体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原鼢鼠是一类地下独居啮齿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之一。为研究该物种的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多样性,本文测定了采自青藏高原东部3个地理种群8个小种群共37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区序列变异。在长度为627bp的序列中,共发现5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6种单倍型。该物种的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较高和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πn)较低。谱系分析得到3个稳定的分支,分别与采集的地理种群相吻合:同一地理种群内单倍型之间遗传差异小,而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之间存在较大区别。距离隔离分析表明高原鼢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AMOVA分析同样表明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地理种群间变异占遗传变异的80.45%。高原鼢鼠的这种遗传结构特点可能主要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迁、该物种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和有限的迁移能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6.
薯蓣属植物人工杂交后代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武当山的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为主要亲本,与重庆金佛山的盾叶薯蓣、小花盾叶薯蓣(D.parviflora C.T.Ting)及黄独(D.bulbifera L.)进行种内和种间杂交,并获得部分杂交组合的F1代植株。将F0代种子与F1代植株进行结实率及种子萌发率比较,并与亲本进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酯酶(EST)同工酶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亲本及其杂交后代的结实率、种子萌发率和实生苗存活率均存在明显差异;亲本和F1代的同工酶酶谱较丰富,部分杂种与亲本的相似度较高,并出现各自的特征酶带。运用同工酶技术可以鉴别杂种的真伪。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检测30周糖尿病大鼠胃排空情况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30周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采用酚红实验方法观察胃排空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结果30周糖尿病大鼠存在胃排空异常,中药"糖胃康"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改善,而幽门螺杆菌试纸检测呈阴性。结论30周糖尿病大鼠存在胃排空异常现象,不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8.
129.
隐花色素     
  相似文献   
130.
来源于大肠杆菌的4-羟基苯乙酸酯3-羟化酶(4-hydroxyphenylacetate 3-hydroxylase,4HPA3H)可以催化对香豆酸生物合成咖啡酸。为了实现4HPA3H的扩大生产和咖啡酸的高效生物合成,首先构建过表达4HPA3H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其次使用5 L发酵罐进行高密度发酵生产4HPA3H,再而优化采用工程菌株进行全细胞催化产咖啡酸的条件。最终实现了在5 L发酵罐中发酵,工程菌株生物量达到干重34.80 g/L。通过使用5 L发酵罐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全细胞催化,经过6 h的催化可产生18.74 g/L (0.85 g/(L·OD600))咖啡酸,摩尔转化率为78.81%,是目前文献报道4HPA3H以对香豆酸为底物合成咖啡酸的最高水平。初步实现了高密度培养大肠杆菌表达4HPA3H并高效生物合成咖啡酸,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