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一个含有乳链菌肽抗性基因的乳酸乳球菌质粒pTS50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添加乳链菌肽、乳糖及溴甲酚紫的M1 7选择培养基上 ,从 1 97个新鲜牛奶样品中筛选到 3株乳链菌肽抗性菌株 ,PCR扩增证实它们都含有乳链菌肽抗性基因。菌种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特异性 1 6SrDNA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这 3株菌都属于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质粒转化实验发现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TS 1 640中的乳链菌肽抗性基因位于一个约47kb的大质粒pTS50上。BamHI、EcoRI、HindⅢ、NcoI、PstⅠ酶切分析和Southern杂交 ,进一步将乳链菌肽抗性基因定位于pTS50的一个约 1 9kbEcoRI酶切片段中  相似文献   
12.
nisZ启动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βGlucuronidase基因(gusA)作为报告基因,通过定点突变方法分别缺失nisZ编码区上游两个启动子结构(promoter1和promoter2)中的一个,发现只有靠近编码区的promoter2是nisZ启动子诱导表达所必需。将promoter2中10区及其上游的一个碱基突变为乳酸菌中典型的组成型启动子的10区结构,该改变使nisZ启动子诱导功能下降;将promoter2的10区和35区的间隔区由20个碱基缺失突变为17个碱基,则nisZ启动子失去诱导功能。据此认为该间隔区的结构与nisZ启动子的诱导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甘薯愈伤组织中的淀粉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甘薯愈伤组织和块根可溶性提取物中淀粉酶的非变性凝胶电泳和活性染色发现 ,愈伤组织和块根的淀粉酶完全不同。前者有 4种不同大小的淀粉酶 (2种α 淀粉酶和 2种 β 淀粉酶 ) ,而后者只有一种 (β 淀粉酶 ) ;其次 ,块根 β 淀粉酶对EDTA和 β 巯基乙醇都不敏感 ,而愈伤组织的淀粉酶对EDTA和 β 巯基乙醇都敏感。这些结果表明甘薯愈伤组织中不仅淀粉酶同工酶的数量多 ,而且包括α和 β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乳链菌肽前体基因(nisZ)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PCR技术从克隆有完整乳链菌肽生物合成基因簇(来自于乳链菌肽高产菌株L.lactis AL2)的重组噬菌体λHJ-3中扩增了编码乳链菌肽的前体基因,与pMG36e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HJ201,用电击转化法将pHJ201转化到L.lactis NZ9800中,经活性测定和Tricine-SDS-PAGE电泳证实乳链菌肽前体基因获得了功能表达。DNA序列分析表明乳链菌肽高产菌株L.lactis AL2产生的是NisinZ。发现pHJ201d L.lactis NZ9800 中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用聚乙二醇 (PEG) 6 0 0 0对甘薯愈伤组织进行处理后观察到其所含淀粉酶的活性变化。这些变化随PEG的浓度不同 ,处理时间长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低浓度的PEG(0 5 %、 1% )处理愈伤组织其淀粉酶活性变化的幅度较小 ;而高浓度 (8% )的PEG处理所引起的淀粉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大 ;这一结果显示了PEG对甘薯愈伤组织淀粉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灰树花菌丝体多糖G.F.-2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F.-2是一种均一性好、分子量为7.24×105的大分子纯多糖,其单糖组成的摩尔比为Xyl∶Man:GaL∶Glc=0.7:1.0:1.5:4.3;G.F.-2由β-D-葡聚糖单元以糖苷键连接而成,主链以β-1,3和β-1,4为主,分枝点主要发生在C6位,形成β-1,6糖苷键;同时,该多糖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显著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功能。  相似文献   
17.
乳酸乳酸球菌AL2产生的乳链菌肽的提纯和性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用NaCl饱和的乳酸乳酸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AL2发酵液经正丙醇提取和CM-Sephadex C-25柱层析,得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纯的乳链菌肽组分,比活力从24427IU/mg提高到39865IU/mg,活力回收为41.7%。Α—胰凝乳蛋白酶可使乳链菌肽丧失活性;在低pH条件下,乳链菌肽对热较稳定;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有强烈抑制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酵母菌和霉菌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葡萄糖异构酶产生菌──玫瑰红链霉菌336中分离得到质粒pSR336。经电泳检测和电镜观察证实,存在共价闭合超螺旋和开环两种分子构型,分子量约为6.35kb,拷贝数约为130。采用高温(40℃),吖啶橙、溴化乙锭和SDS等物理、化学因素消除pSR336,均未获得质粒消除株,表明pSR336质粒是非常稳定的。用变铅青链霉菌TK21作受体,进行平皿杂交以检测pSR336的接合转移能力,未观察到麻点(pock)的形成。用HindⅢ分别酶切pSR336和pIJ486,连接得到一个嵌合质粒pIR30,检测玫瑰红链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及肝细胞大小的影响。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70%肝切除模型和肝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在术后不同的时相点分离残肝的肝细胞,进行培养。实验分组:分离的残肝肝细胞分两组:对照组(Control组、C组)、雷帕霉素组(Rapamycin组、R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mTOR蛋白在不同时相点的变化;采用3H-亮氨酸(3H-Leucine)掺入法测定肝细胞蛋白质合成;扫描电镜(AMRAY 1000B,US)获取肝细胞图像,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北航CM2000B)测定细胞面积。结果:1)C组中,磷酸化mTOR蛋白的含量由0h开始升高,6h达到高峰,以后即降低,而R组明显较C组含量降低;2)在术后的各时相点,C组的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率较R组显著升高(P<0.05),而且随时间点的延长,蛋白质合成率呈上升趋势;3)在2h和6h时相点C组肝细胞面积较R组显著增大(P<0.05)。但是,在C组肝细胞24h时相点面积较2h和6h减小(P<0.05)。结论:体外实验证实,肝部分切除术后mTOR信号通路即活化,促进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生长。因此,我们推测mTOR信号通路在肝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乳链菌肽(nisin)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链菌肽(nisin)是某些乳酸乳球菌产生的一种羊毛硫细菌素。其对包括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在内的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允许用作食品添加剂的细菌素。nisin的广泛使用虽未引发大范围的抗性,但在自然界或实验室的选择压力下,某些非nisin产生菌也获得了抵御nisin攻击的抗性机制。nisin抗性机制通常涉及两种方式,即非特异性的生理适应机制和特异性蛋白酶介导的主动防御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nisin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