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目的:探究应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Lower uterine cesarean section,LUCS)和斯塔克剖宫产术(Stark cesarean section,SCS)于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 年3 月至2013 年10 月在我院再次妊娠的疤痕子宫产妇187 例,观察组95 例应用 LUCS,对照组92 例应用SCS。观察对比两组病患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新生儿均成功存活。 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293± 72)mL 和住院时间(4.1± 0.53)d,少于对照组(P 均为0.00),产后症状表现更好。观察组在产后出血、 产后发热以及产褥感染中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2;P=0.01;P=0.04)。而且观察组未出现子宫破裂,盆腔粘连发生率为3.16 % (3/95),少于对照组的13.04 %(12/92)(P=0.04,P=0.01);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应 用LUCS 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可行性更强,不仅减少产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提高了新生儿Apgar评分,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法舒地尔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盐酸法舒地尔联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盐酸法舒地尔静脉滴注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及NSE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及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而且能够改善NSE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3.
报道了采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中国疣柄牛肝菌属1个新记录种,即假褐疣柄牛肝菌Leccinum pseudoscabrum(Kallenb.)utara.。主要特征为菌肉伤后变红到紫褐色,再到黑褐色,基部菌丝体手触后呈紫褐色;具泡状菌丝,呈栅栏状。比较和讨论了该种与相近种在伤后不同的变色反应及菌丝形态。研究标本存放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144.
目的观察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念珠菌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6例0~3岁念珠菌性皮炎的患儿,均经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确诊,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2次/d,连续7~14 d,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真菌学变化。结果 26例患儿治疗7 d临床评分均值由6分下降至1.35分,下降幅度超过75%。治疗7 d临床痊愈率为57.69%,有效率为92.3%,真菌学阴转率为88.46%;14 d临床痊愈率为92.3%,真菌学阴转率为92.3%。停药后第14天随访痊愈患儿91.67%未见复发。仅1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5.
应用抗百合无症病毒(Lilysymptomlessvirus,LSV)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快速检测田间样品的免疫斑点法(Dot-ELISA)和组织印迹法(Tissueblot-ELISA)体系。LSV单抗稀释2,000倍时,Dot-ELISA中病叶粗汁液可被检出的最大稀释度为1∶640。Tissueblot-ELISA中样品一次平切后第1次印迹与Dot-ELISA样品1∶40稀释的结果相当,前4次印迹均可获得满意的显色效果。常规Tissueblot-ELISA的灵敏度低于Dot-ELISA,  相似文献   
146.
4种中药贯众原植物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水提法和醇提法制备苏铁蕨(Brainea insighis)、华南紫萁(Osmunda vachellii)、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和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的根状茎的提取液,应用纸片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各提取液对11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各提取液(1g生药/mL)对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李斯特菌4种革兰氏阳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且醇提液的抑菌效果优于水提液;对大肠埃希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则无抑制作用。在4种贯众原植物中,苏铁蕨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7.
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pyogens,GAS)是链球菌中致病性最强的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的鼻咽部,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细菌病原,可以引起儿童和成人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也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和中毒休克综合征。感染后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避免给患者带来的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比较Wistar大鼠和Sprague-Dawley(SD)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情况。方法注射以豚鼠脊髓匀浆-完全福氏佐剂制备的完全抗原,辅以百日咳疫苗加强诱导,复制Wistar大鼠和SD大鼠EAE模型,比较两组大鼠EAE的神经症状及中枢神经不同部位病理学改变。结果Wistar大鼠组发病数、潜伏期、发病达峰时间以及神经症状最高评分分别为9/12、12.33±1.37、15.17±3.19、1.33±0.41;SD大鼠组分别为11/12、15.88±0.64、18.63±1.52、3.13±1.89;两组大鼠相比,SD大鼠EAE潜伏期延长(P〈0.01),达峰时间相应推迟(P〈0.05),但神经症状较Wistar大鼠严重(P〈0.05);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CNS均以脑干病理改变最为严重,而大脑病变最轻,SD大鼠总体中枢系统炎症改变较Wistar大鼠严重(标准评分P〈0.01,血管套计数P〈0.05)。结论SD大鼠EAE与Wistar大鼠EAE比较,发病过程很相似:发病率接近,中枢炎症病理改变相仿,两者均以脑干炎症变化最严重;略有不同点是:SD大鼠EAE发病潜伏期较长(P〈0.01),神经症状较严重(P〈0.05),总体中枢炎症改变较为严重。故SD大鼠也是制备EAE模型的理想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49.
Vero细胞乙型脑炎纯化疫苗生产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疫苗的生产工艺对保证疫苗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生产过程中一些指标的量化显得更为重要。试验的设计分别考察了细胞接种量,细胞培养时间和离心机纯化样品的蛋白含量等因素对疫苗质量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以上指标的控制的最佳量化是接种量3~7×107/瓶,培养时间6 d,样品蛋白含量2000~2500μg/m l。产品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50.
牛膝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种子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N-反式-阿魏酰酪胺(1)、亚油酸甘油酯(2)、β-蜕皮甾酮(3)、水龙骨甾酮B(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5)、竹节参皂苷-1(6)、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苷(7)和胡萝卜甙(8)。化合物1、2、5和7为首次从牛膝中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