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5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105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中国大杜鹃的鸣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直以来认为广布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大杜鹃 ,其鸣声在地区之间无差异 ,而分布在亚洲的大杜鹃的鸣声至今未有系统的研究报道。本文以分布在中国北部的大杜鹃指名亚种和新疆亚种的广告鸣叫为主要研究对象 ,将其与在四川和云南省分布的大杜鹃华西亚种以及分布在朝鲜、日本、俄罗斯和英格兰的大杜鹃指名亚种的广告鸣叫进行了初步比较。在中国分布的大杜鹃有五种鸣叫类型。中国所有采集地大杜鹃的广告鸣叫都由两个音节组成 ,并且与英国分布种群的广告鸣叫很相似。各地大杜鹃的领域鸣唱呈现出个体质的高度保守性和数量性状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2.
刘慎谔先生是我国植物学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早年(1920年)勤工俭学留学法国10年。1929年在巴黎大学完成“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学术论文.获法国国授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刘慎谔满怀着要为发展中国的植物学科研究做贡献的雄心壮志回到祖国。回国后被聘为前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主任,从无到有建立起植物学科的研究基地。以后在那动乱的年代几经搬迁,又在陕西的武功和云南的昆明建立了植物学科的研究基地和植物园。1950年刘慎谔到哈尔滨东北农学院任东北植物调查研究所所长。1954年迁沈阳,改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兼植物研究室主任,一直到去逝。刘慎谔除了植物学研究工作之外,在东北地区森林采伐更新和西北地区治理沙漠方面还做了很大的贡献,为此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与两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刘慎谔先生在1975年11月23日去世。  相似文献   
993.
作为DNA合成的重要前体,细胞中4种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ATP、dTTP、dGTP和dCTP)是DNA复制、重组和修复所必需的原材料,而DNA的正确合成及其完整性则是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因此dNTP库状态的稳定对维持基因组的稳定进而保证细胞的稳定至关重要.从dNTP库的质量上讲,一些异质dNTP如氧化的dNTP掺...  相似文献   
994.
蜂毒素分子的改造及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获得保留有抗菌活性而降低溶血作用的蜂毒素,对蜂毒素的分子结构进行了改造.将第5位的Val变为Arg,第15位Ala变为Arg,删除了第16位的Leu.用PCR技术获得了改造后的蜂毒素基因,将其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Za-A,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PICZa-A-MEA.该质粒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甲醇诱导下表达,发酵上清液经抑菌活性、溶血活性测定及亲和层析纯化,结果表明,蜂毒素基因成功地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经改造后表达的蜂毒素保留了抗菌活性且溶血活性显著降低,经纯化后用Bradford法测定表达蜂毒素的含量约为0.29mg/ml.  相似文献   
995.
水稻显性早熟材料D64B的发现、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64B是从籼型杂交稻保持系D63B中发现的一个无色早熟突变株。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早稳型水稻品种与之杂交,F1的抽穗期多数与早熟亲本D64B相同或相近,部分偏向早熟亲本。这些结果表明D64B具有显性早熟特性。将D64B在海南陵水短日照和温江长日照下分期种植,观察到两地点因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变化引起的抽穗期的变化的程度是一致的,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升高,D64B抽穗缩短,可知D64B不感光,感温性中等。种植D64B与蜀恢527的正反交F2和回交一代BC1,三者的抽穗期均呈双峰分布,并且峰谷处于同一位置,以峰谷值103d为转折点进行分组,早熟与迟熟植株的分离比经x^2检验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D64B的早熟特性主要受一对显性早熟核基因控制。用356对微卫星引物对亲本D64B和蜀恢527进行多态性分析,并用多态性引物扩增蜀恢527/D64B的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找到多态引物RM279,进一步用RM279附近的微卫星引物扩增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迟熟植株,筛到多态性引物RM71。用MAPMAKER/EXP3.0软件分析,将该早熟基因定位于第2染色体的短臂端,位于RM179和RM7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和13.3cM,该基因拟名EF-3(t)。在育种实践中用D64B育成早熟不育系D64A。  相似文献   
996.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抗原、c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50)、36%(18/50);在抗原双阳性的10份肝组织标本中有c基因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0%.c抗原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核,呈散在、片簇状分布,c基因定位于肝细胞的细胞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50份标本中5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抗原检出问无明显相关性.使用WHV的病毒检测系统证实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存在类似WHV的嗜肝病毒感染,从组织学的角度为中国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提供证据,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97.
水菖蒲活性物质β-细辛醚对四种储粮害虫的熏蒸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性次生物质在植物-害虫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物中的一些成分对害虫具有熏蒸、触杀和驱避等作用。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是一种常用中药, 它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为β-细辛醚。本研究通过室内生测试验研究了水菖蒲根茎提取物β-细辛醚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Fabricius)、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和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 4种储粮害虫的熏蒸击倒和致死作用。结果表明: β-细辛醚对4种试虫的熏蒸击倒和致死作用明显。以50 μL/L的浓度处理120 h后, 对玉米象、谷蠹和四纹豆象的击倒作用均达到100%, 而对赤拟谷盗击倒率为50%; 玉米象、谷蠹和四纹豆象的死亡率分别为81.23%, 97.78%和100%, 而赤拟谷盗死亡率仅为8.89%。处理24 h, β-细辛醚对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和四纹豆象的KC50分别为49.38, 102.96, 124.04和1.07 μL/L; 处理120 h, β-细辛醚对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和四纹豆象的LC50分别为17.82, 4.42, 116.48和0.73 μL/L。结果显示水菖蒲根茎提取物β-细辛醚对4种储粮害虫均具有明显的熏蒸效果, 具有开发为储粮害虫熏蒸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8.
小叶锦鸡儿灌丛群落蒸腾耗水量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沙地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 人工林的蒸腾速率, 于2006年6月运用热平衡茎流测量技术, 对科尔沁沙地一处15a生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的分枝液流动态进行了监测。根据生物统计结果选取被测标准枝, 标准枝基径在0.4~1cm范围内。同时, 分别用基径总断面积推算法和叶片密度推算法对灌丛叶面积进行了估算。以叶面积为扩展纯量, 利用标准枝液流对灌丛群落耗水量进行尺度转换, 在转换过程中, 假设叶面积与蒸腾耗水量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该尺度转换方法经与大型称重式Lysimeter测值对比验证, 误差小于14.3%, 可望准确估算小叶锦鸡儿灌丛群落的蒸腾耗水量。  相似文献   
999.
赵志军  曹静  陈可新 《兽类学报》2014,34(2):149-157
为阐明小型哺乳动物体重和能量代谢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生理调节机制,将黑线仓鼠驯化于自然环境下12个月,测定其体重、能量收支、身体组织器官和血清瘦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黑线仓鼠能量摄入和支出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冬季摄入能、基础代谢率(BMR)、非颤抖性产热(NST)显著高于夏季。体重季节性变化不显著,但身体组织器官重量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冬季肝脏、心脏、肾脏以及消化道重量显著高于夏季。体脂含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冬季显著低于夏、秋和春季(P <0.01)。血清瘦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夏季瘦素水平比秋、冬季分别高88.2% 和52.4% (P <0.05)。结果表明,黑线仓鼠体重维持季节性稳定,与“调定点假说”的预测不同;但脂肪含量和血清瘦素季节性变化显著,符合该假说。夏季血清瘦素升高具有抑制能量摄入的作用,冬季血清瘦素可能是促进代谢产热的重要因子,瘦素对能量代谢和体重的调节作用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加剧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脆弱性,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气候变化对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础的农业人口的影响尤为显著,更好地理解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适应过程对于制定有效的适应政策非常重要.公众感知作为理解人文响应行动的基础,已为探明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适应过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基于国内外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在分析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系统总结农户面临的主要适应障碍的基础上,梳理了农户的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关系,阐释了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认知要素,介绍了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关系分析框架,提出了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关系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