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0篇
  10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亚洲玉米螟对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描述了一个改进的记录触角电位(EAG) 技术。用此方法可以稳定地记录触角电位2小时,便于比较性信息素不同组分的活性。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雌蛾性信息素的二个组分:顺-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12-14C:AC)和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12-14C:AC)以及十四碳醇乙酸酯(14C:AC),在雄蛾触角上进行了测试。Z-和E-12-14C:AC分别能引起几个毫伏的触角电位,然而Z-12-14C:AC 活性大于E-12-14C:AC。用一种异构体重复刺激引起的适应性,不影响另一种异构体接着刺激引起反应的幅度,表明雄蛾触角上可能有对Z-和E-12-14C:AC分别反应的两种类型受体。另外发现14C:AC既不引起触角电位反应,也不抑制触角对 Z-和 E-12-14C:AC反应。  相似文献   
52.
Giemsa 复合染料中亚甲蓝或天青Ⅱ的曙红盐对显带起重要作用。胰蛋白酶处理植物染色体不仅能消化掉染色体上某些部位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除去部分 DNA。被处理的染色体经Giemsa 染色或孚尔根反应,能显示出带纹。木瓜朊酶有类似效果。胃蛋白酶处理则不能显带。故推测组蛋白在显带中起较大作用。染色体上异染色质区的核蛋白比常染色质区更能抵抗显带程序中各种处理的影响。染色体臂上有选择地丢失核蛋白是显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目的:测定务川黑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以了解其遗传背景。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测定务川黑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结果:32个个体D-loop区的全序列中,四种碱基A、T、C和G含量分别为:33.1%、28.4%、25.0%和13.5%,A+T平均含量61.5%。经过序列比对,共检测到57个变异位点,占所测mtDNA序列总长的6.26%,其中转换54个,颠换3个;产生17种单倍型,其中6种是普通牛单倍型,11种是瘤牛单倍型;平均核苷酸差异为22.623,单倍型多样度0.901±0.039,核苷酸多样度0.0249±0.00147。结论:务川黑牛这一品种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据此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务川黑牛含有普通牛和瘤牛的血统。  相似文献   
54.
答 :教学中 ,我发现许多老师在讲“根”的形态分类时 ,只注意到了表面现象 ,而忽略了“根”形成的内在因素。例如 ,对“贮藏根”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两类 ,即肥大直根和块根。“肥大直根”主要由主根发育而成 ,每株只能形成 1个 ,如萝卜、胡萝卜、甜菜等 ;而“块根”是由侧根或不定根发育而成 ,每株可以形成许多个 ,如甘薯、麦冬、大丽花等。几乎所有的老师在补充举例时 ,都把豆薯列为“块根”一类。我认为 :把豆薯根列为“块根”一类 ,是不妥当的 ,豆薯根应属“肥大直根”一类。我对豆薯的生长、繁殖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并向种豆薯的农民…  相似文献   
55.
蚕豆、洋葱染色体C带显示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染色体分带是近十年来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新技术。采用此技术,有助于识别各条染色体的特点及其结构,对细胞遗传学的理论研究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已广泛地用它来鉴别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确定远缘杂种的染色体,追溯种间亲缘关系,所以它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6.
植物染色体银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7.
<正> 自从30多年前报导首例抗体缺陷综合症以来,用丙种球蛋白补充治疗问题已不是过去的“用与不用”,而是“用多大剂量”,“多久时间”和最近提出的“怎样用”(什么途径)的问题了。 Bernatowska等人提供的一些资料,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在交叉试验中,Berna-towska的研究组对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的两种剂量(高剂量:500mg/kg体重/月和低剂量:150mg/kg体重/月),进行了对比。由于被研究的12名儿童中的8名,在二年前曾接受过血浆输注补充(20mg/kg体重/月),因此也有可能与该治疗法作回顾性比较研究。 在血浆治疗期间,其血浆补充治疗取得的经验是很显著的,8名中有5名儿童出现肝功试验(LFTs)异常。但仅用IvIG的患儿,未发现肝功试验异常,甚至使用多种不  相似文献   
58.
稀土元素在植物中的分异及其概念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添加外源混合稀土、溶液培养等方式, 研究了稀土元素在大豆植株中的分异特征及其机制. 大豆根和叶中分别出现显著的中稀土(MREE)富集和重稀土(HREE)富集, 茎中出现轻、 重稀土(LREE/HREE)的轻微分异, 同时在以上器官观察到四重效应. 通过X射线吸收光谱(XAS)分析和纳米TiO2吸附技术分析了根及木质部伤流液中稀土离子的存在形态, 结合其他条件实验结果, 推断稀土元素在根中的分异主要由细胞壁吸附及磷沉淀主导的固定机制造成, 而地上部的分异由内源有机配体作用下的转移机制与固定机制共同造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稀土元素在植物中分异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59.
低剂量混合稀土积累对黄褐土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低剂量模拟叠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低剂量混合稀土在黄褐土中积累对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低剂量稀土的持续积累对土壤细菌、放线菌产生刺激、抑制、再刺激的交替作用;对真菌也产生类似的作用,但抑制作用不显著,而刺激作用持续、明显.混合稀土对3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抑制程度顺序为:细菌>放线菌>霉菌.稀土积累至150mg·kg^-1时,土壤各类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均发生显著的改变,耐稀土微生物数量大幅度增加,细菌中的G^-细菌、链霉菌的白孢类群、真菌中青霉分别成为优势种群.对低浓度稀土积累的田问土壤微生物学参数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稀土对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EC50(半抑制浓度)值分别为24.1、41.6~73.8和55.3~150.1mg·kg^-1,30mg·kg^-1值可以初步确定为稀土在黄褐土中积累的安全临界值.  相似文献   
60.
混合稀土对作物出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OECD方法,在红壤、黄潮土、黄褐土上进行了混合稀土对水稻、油菜、大豆相对出苗率影响的试验,从LC50(半致死浓度)值看,在供试条件下,稀土对水稻的毒性最小,稀土在黄褐土上对作物的毒性也较小,而稀土对黄潮土上的大豆以及红壤上的油菜的毒性则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