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3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野生和养殖裂腹鱼血液学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的野生和养殖个体血液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野生组的红细胞长径和短径、红细胞核长径和短径、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淋巴细胞长径和短径、总蛋白和甘油三酯与齐口裂腹鱼野生组相应指标差异显著;齐口裂腹鱼野生组的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嗜中性粒细胞短径、淋巴细胞长径、淋巴细胞短径和淋巴细胞核长径显著大于养殖组;重口裂腹鱼野生组的红细胞短径明显小于养殖组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野生组血液中TP、GLU和TG显著低于齐口裂腹鱼养殖组;重口裂腹鱼野生组TG、T-CHO与养殖组重口裂腹鱼差异显著.这些差异说明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在生理适应方面存在差异,养殖活动对它们的生理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形态差异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乌江总溪河89尾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和岷江青衣江33尾重口裂腹鱼(S.davidi)的10个常规可量性状与20个框架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次采集的四川裂腹鱼聚为一支,而重口裂腹鱼单独为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8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3.762%,贡献率大的性状集中在吻端和躯干后侧;通过两次判别分析,最终建立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两个判别方程,综合判别率为100%。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是独立的两个种,在形态上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吻端和躯干后侧,运用多元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将其区分开来,而3次采样的四川裂腹鱼为同一种群。  相似文献   
33.
利用中国稻/麦轮作系统O3-FACE(Ozone-Free Air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试验平台,研究大气O3浓度升高(比周围大气高50%)对2009年稻季各生育期不同深度(0-5 cm,5-10 cm和10-15 cm)耕层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O3浓度增加对0-15 cm耕层土壤有效性-Fe、Mn、Cu、Zn的提高幅度分别为10.0%、8.1%、5.4%、40.3%,其中对Cu的提高幅度达显著水平;不同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在土壤垂直分布规律不同,土壤有效态Fe、Z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效态Mn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有效态Cu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基本稳定;大气O3浓度升高对土壤DTPA提取态Fe的提高幅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对土壤DTPA提取态Mn、Cu、Zn的提高幅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大气O3浓度升高对0-5cm、5-10cm处土壤DTPA-Cu和0-5cm处Mn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3.2%、8.9%和30.2%,且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文章指出大气O3浓度升高会对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应针对不同层次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情况,从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4.
施磷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径流磷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水稻生长季节设置不同施磷水平 (0、30、70、15 0、30 0 kg P/hm2 )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施磷对环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磷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土表径流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随施磷量提高 ,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 ,径流磷含量也随之增加。早期径流液中的磷以颗粒磷为主 ,而后期可溶性磷的比例加大。一般施磷水平下径流液的可溶性磷中有机磷占的比例较大 ,而大施磷量时无机磷占的比例较大。虽然通过径流损失的磷占总施磷量的 0 .2 %以下 ,但径流液中可溶性磷的浓度和总磷浓度均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磷浓度的临界值 ,意味着长期的田间排水存在诱发附近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35.
2016年5—10月,采用"V"形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种群分布、数量进行调查,初步探讨林场内猴群的社会结构。通过持续跟踪观察,发现猴群共2处,证实一雄多雌单元(OMU)15个,全雄单元(AMU)1个,能区分不同个体137只。AMU有8只个体,OMU平均大小为8.6只,其中,成年占40%、青少年占48%、婴幼猴占12%。成年雌雄的比例为2.40∶1,成年与青少年的比例为1∶1.22,且主要分布于林场南部的东碾道-秦岭村-光头山区域。与秦岭其他种群相比,虽OMU大小基本一致,但成年雌雄的比例却低于其他种群,造成的原因尚不清楚。本次调查不仅摸清了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分布与社会结构,且为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圈养川金丝猴的饲养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6.
2013年8至12月,对陕西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野生猕猴的种群数量及其社会结构进行调查,并估测该物种栖息环境的偏好性。通过在预先选取的样区域内采用"V"型路线调查法调查,发现该区域生活12群,共有460—500只野生猕猴。结合对其中5个猴群长时间的持续跟踪观察,统计得出成年个体占45.93%,未成年个体占34.45%,幼仔占19.61%,成年与未成年比例为1.33,成年雄雌的比例为0.36。并证实猕猴倾向于选择海拔700—1600m裸露的悬崖峭壁、平缓山坡农田带上缘、灌丛-森林带和半山中部及以上区域的阔叶林带下缘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