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5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94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了解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胴体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综述了肉鸡屠宰各环节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菌群变化,同时探讨了相应的减菌措施,对在线控制各环节胴体表面细菌交叉污染和提高鸡肉产品的安全性、食用性和经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2.
LRP16基因是macro domain家族成员之一,C末端含有唯一的1个保守的功能结构域. 既往研究表明,该基因具有雌激素反应性,并可通过与雌激素受体α (ERα)相互作用调控其转录活性.近期我研究组发现,LRP16可与雄激素受体(AR)的共激活因子ART-27相互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GST pull-down方法验证LRP16/ART-27/AR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并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明确了LRP16与AR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且这种相互作用并不依赖于ART-27的存在;采用GST pull-down进一步明确LRP16与AR相互作用的结构域.结果发现,LRP16通过C端的macro domain结构域与AR的LBD域相互作用;鉴于核受体家族有较高程度的氨基酸序列保守性与功能结构域的相似性,通过GST pull-down验证了LRP16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ERβ、GR、PPARα、PPARγ的相互作用,提示LRP16至少还可与ERα以外的5个核受体家族成员相互作用;进一步采用核受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染细胞,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证实LRP16可增强AR、GR、ERβ、PPARα、PPARγ的转录激活活性.本研究初步证实,macro domain家族成员LRP16可与多个核受体相互作用,并增强其转录激活活性,是核受体家族的共激活因子,为进一步研究LRP16在核受体转录调控中的生理病理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3.
LRP16是1个雌激素(E2)通过其受体α(ERα)诱导表达的靶基因.研究表 明,LRP16可以作为多种核受体(包括AR、ERα)的转录共激活因子.采用荧光素酶报 告检测显示,抑制LRP16基因表达显著削弱了TNF-α(10 ng/mL)介导的NF-κB转录活性;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法研究抑制LRP16对NF-κB/p65亚基核转位的影响,结果显示,抑制LRP16表达并不能参与影响p65亚基核转位.上述结果提示,LRP16可能以核激活因子角色参与了NF-κB介导的信号途径.RT-PCR实验检测抑制LRP16基因表达对TNF-α诱导NF-κB靶基因调控作用,检测的靶基因包括IκB、A20、IL-8、 FLIP、XIAP.结果表明,在这些靶基因中只有XIAP、cIAP2产生了明显的下调趋势. 因此,LRP16是NF-κB的1个共激活因子,通过调控NF-κB与靶基因的结合能力,从而增强了NF-κB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944.
现代医疗设备大都采用了计算机化设计,分析了目前医院拥有的计算机现状、医疗设备的分类和管理。最后,提出了维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45.
于2009年至2010年对渤海及其周边10个沿海城市和6个岛屿的浒苔属绿藻进行了调查,初步确定该海区缘管浒苔、肠浒苔、扁浒苔、浒苔、条浒苔5个种类的地理分布情况。并对生物量进行了评估。与历史资料相比,渤海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个湾内的浒苔多样性和生物量下降明显或保持较低水平,湾周边地区则维持较高水平。此外,在近海人工基质上,以浒苔属为主的绿藻相对于红藻、褐藻分布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946.
目的:构建核转录因子NF-κB/p65亚基的功能表位载体,采用GST-pulldown探究p65与LRP16体外相互作用的功能表位。方法: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65为模板,PCR扩增一组p65功能表位的基因片段,经测序后,克隆至pcDNA3-flag载体上,用BamHⅠ/XhoⅠ双酶切重组质粒鉴定目的片段大小,然后采用GST-pulldown实验验证LRP16与p65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构建了p65的5个功能表位的表达载体且可用于体外转录翻译,GST-pulldown体外研究表明,p65蛋白N端RHD结构域是与LRP16相互作用所必需的,p65的RHD结构域的缺失完全消除了p65与LRP16的体外相互作用。结论:GST-pulldown实验验证了LRP16与p65存在体外直接相互作用,并具体分析了LRP16与p65相互作用的表位。  相似文献   
947.
目的:构建核转录因子NF-κB/p65亚基的功能表位载体,采用GST-pulldown探究p65与LRP16体外相互作用的功能表位.方法: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65为模板,PCR扩增一组p65功能表位的基因片段,经测序后,克隆至pcDNA3-flag载体上,用BamH Ⅰ/Xho Ⅰ双酶切重组质粒鉴定目的片段大小,然后采用GST-pulldown实验验证LRP16与p65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构建了p65的5个功能表位的表达载体且可用于体外转录翻译,GST-pulldown体外研究表明,p65蛋白N端RHD结构域是与LRP16相互作用所必需的,p65的RHD结构域的缺失完全消除了p65与LRP16的体外相互作用.结论:GST-pulldown实验验证了LRP16与p65存在体外直接相互作用,并具体分析了LRP16与p65相互作用的表位.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探讨蛋白磷酸酶4(protein phosphatase 4,PP4)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JNK磷酸化中的作用.方法 TNF-α处理人肝癌细胞HepG2,免疫印迹检测JNK磷酸化水平和PP4表达水平,免疫沉淀结合磷酸酶活性测定法分析PP4活性变化.构建PP4磷酸酶活性缺失突变体 PP4-RL,转染HepG2细胞,经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FLAG-PP4-RL的克隆,进一步观察PP4对TNF-α诱导的JN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TNF-α处理后迅速引起HepG2细胞JNK的磷酸化,在20 min时达到峰值.PP4的表达在TNF-α处理后60 min内没有显著变化,但活性迅速增强,在20 min时达到峰值.在稳定表达FLAG-PP4-RL的HepG2细胞中,TNF-α诱导的JNK磷酸化被PP4-RL阻断.结论 TNF-α通过激活蛋白磷酸酶4调节HepG2细胞中JNK磷酸化.  相似文献   
949.
目的使用上肢精准测试系统对脊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的疗效进行行为学分析评价。方法成年食蟹猴18只,手术前2个月用上肢精准测试系统对动物进行训练并采集本底数据。采用光化学法制作局部脑缺血模型,造模后4周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干细胞治疗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在缺血灶周围注射生理盐水、脊髓间充质干细胞5×106/只和1×106/只,造模后1 d、3 d、1、2、3、4周及干细胞注射后1d、3 d、1、2、3、4、5、6、8周采集行为学实验数据。比较造模前后和干细胞注射前后动物受损伤侧上肢抓取水果块的时间,结合神经功能评分评价造模和干细胞治疗效果。结果 18只动物手术后均出现与梗死部位对应的行为学症状。在术后采集数据的各个时间点损伤侧上肢行为学数据与手术前差异均存在极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评分术后24 h最高,随后出现渐进性恢复。干细胞治疗后3 d到治疗后第8周,模型组动物与高、低剂量组动物间精准上肢运动测试结果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评分在治疗2周后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高、低剂量组间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上肢精准测试系统能客观准确的反应动物神经功能,在非人灵长类脑卒中动物模型建立和药效学评价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0.
利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双乙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自身代谢特征具有发酵生产双乙酰的天然优势。利用PCR技术,以广泛用于双乙酰生产的Lactococcus lactis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得到α-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α-als,将其构建在表达载体pET-30 a上。与能够高效表达3种大肠杆菌来源HSP 70家族分子伴侣的pKJE 7质粒共同转化E.coli BL21(DE3)。利用目的蛋白质分子伴侣共表达的方法,首次获得了能够高效表达具有酶活力的α-乙酰乳酸合成酶的重组大肠杆菌。在静置培养条件下,能够在该菌株的培养基中检测到双乙酰的生成。融合蛋白酶在温度为30-40℃和pH在6-7之间时具有较高的酶活,以丙酮酸为底物,该酶最适pH为6.8,最适温度为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