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7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94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化学通讯是蜘蛛类群普遍使用的种内和种间信息交流方式,极可能是蜘蛛进化过程中最初用来进行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途径。本研究利用双向选择系统,测试了阴暗拟隙蛛(Pireneitega luctuosa)对同种其他个体的蛛网和蛛体挥发物的选择行为,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9.0和Origin Pro 8等软件对所测蜘蛛的选择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阴暗拟隙蛛雄蛛和雌蛛对来自同种异性的蛛网(P 0.001)和蛛体挥发物(P 0.05)均具有显著的趋向性,雌、雄蛛在异性蛛网或蛛体挥发物所在的选择盒表现更长时间的停留、探索、织网等行为;②雄蛛和雌蛛对幼蛛蛛体释放出来的挥发物均表现出显著的回避行为(P 0.05),倾向于远离具有幼蛛挥发物的选择盒;③幼蛛对同种幼蛛和雄蛛的蛛网(P 0.001)以及同种幼蛛的蛛体挥发物(P 0.05)均具有选择偏好性,说明幼蛛倾向于与同种个体接近。我们的研究表明,阴暗拟隙蛛雄蛛、雌蛛及幼蛛的蛛网和蛛体挥发物能诱导种内其他个体的趋向或回避行为,阴暗拟隙蛛幼蛛对同种幼蛛的选择偏好性可能是该种个体在同一地域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研究从行为学角度证实,阴暗拟隙蛛的蛛网及体表均携带有能够标识其性别和龄期的相关信息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162.
为查清内蒙古乌梁素海湖泊湿地疣鼻天鹅(Cygnus olor)繁殖期和秋季迁徙前期种群数量,2014至2017年采用路线统计法和样点统计法对其进行精确计数统计,结合近十余年来的文献数据和监测记录,探讨了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原因。结果显示,2015至2017年春季繁殖成鸟数量依次为84只、92只、80只,基本稳定;2014至2017年,秋季种群数量依次为411只、302只、281只、153只,逐年减少;近几年适宜繁殖地和觅食地面积不断缩小、天敌偷袭、捡蛋和投毒等因素影响亚成鸟和幼鸟的生存。根据文献和保护区监测数据,1996至2004年种群数量逐年增多,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严禁捡蛋和没收猎枪有关,而2005至2013年因干旱缺水、水域被开发利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宽叶香蒲(Typhalatifolia)面积扩增、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加重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研究表明,近几年乌梁素海被过度开发利用,人为干扰频繁,影响疣鼻天鹅正常繁殖栖息;栖息地的科学管理和严禁捡蛋及投毒行为,对该种群的生存及增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3.
白头鹤孵卵后期的行为节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2003~2004年连续2年的4月末至5月初在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对3对野生白头鹤(Grus monacha)的孵卵过程进行了定点观察,结果表明,白头鹤的卧巢行为(t=-4.92,P=0.00)和护巢行为(t=3.09,P=0.007)在雌、雄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孵卵阶段的卧巢行为(t=2.95,P<0.01)、护巢行为(t=4.29,P<0.01)和育雏行为(t=-6.79,P<0.01)表现出不同的节律性。天气状况是影响白头鹤孵卵期各行为的重要因素,晴天时的凉卵行为(t=1.55,P<0.01)和育雏行为(t=4.06,P>0.01)时间明显多于阴雨天。对雌、雄个体行为同时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雌(雄)鹤卧巢行为的时间与雄(雌)鹤护巢行为的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和R=0.86)。  相似文献   
164.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ammo-nialyase,PAL)是植物香气化合物中苯甲酸甲酯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为探究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 RhPAL基因的功能,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  相似文献   
165.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技术作为强大的基因编辑及基因调控工具,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产业、基因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近些年来,基于Cas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特异性及非特异性的核酸切割活性, CRISPR技术在核酸检测领域展现了其简单快速、高效特异的特点,以及在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 POCT)领域的应用潜能,可满足临床早期治疗及床旁监护所需的快速诊断需求.根据Cas酶的不同活性(顺式切割活性和反式切割活性),本文将基于Cas酶的核酸检测技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CRISPR/Cas9系统和CRISPR/Cas12, Cas13, Cas14系统,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此外,本文还详细综述了CRISPR/Cas系统与多信号传感器的联合应用,总结了CRISPR/Cas核酸检测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6.
萜烯合成酶(terpene synthase,TPS)能催化不同的前体物质生成不同的萜类化合物,是合成萜类物质的关键酶。为探究杜鹃花TPS基因家族成员在萜类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本文基于杜鹃花基因组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杜鹃花TPS基因(TPS)进行家族成员鉴定;通过云锦杜鹃和诺娃杜鹃两种不同种高山杜鹃的转录组测序结果,结合qRT-PCR、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两种杜鹃不同发育时期花瓣中TPS家族成员表达水平和代谢物含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从杜鹃花基因组数据库中共鉴定获得47个RsTPS成员,RsTPS家族成员长度在591-2 634 bp之间,含有3-12个外显子不等,编码196-877个氨基酸;RsTPS家族成员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和细胞质;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RsTPS基因分为5个亚组。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得到7个功能注释为TPS的基因家族成员,发现TPS1TPS10TPS12TPS13的表达量在4个时期中呈现出先上升,到盛开期达到顶峰后再下降的趋势。对基因表达量变化与萜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TPS1TPS4TPS9TPS10TPS12TPS13表达量与云锦杜鹃不同时期花瓣中萜类物质含量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推测这6个基因家族成员可能是参与云锦杜鹃花香调控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67.
无瓣海桑具有耐贫瘠、生长快等特点,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滩涂主要造林先锋种.然而,作为典型外来物种,无瓣海桑是否具有入侵性也一度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三亚河是我国无瓣海桑引种的最南区域,但目前尚未有对该区无瓣海桑入侵性的报道.本研究利用全面踏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三亚河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的种群动态及扩散特征.结果表...  相似文献   
168.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用于裸鼠皮肤霉菌感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心波长为850 nm的宽带光源SLD实现了纵向分辨率为8μm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系统采用傅里叶域光学延迟线实现了深度扫描速度为160 mm/s,成像深度为3 mm。获得了裸鼠皮肤霉菌感染部位和健康皮肤的光学相干层析(optical coherence tom ography,OCT)图像,皮肤病变前后的内部结构信息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69.
关节软骨(AC)由于缺乏血管、神经和淋巴,一旦损伤无法自我修复.虽然以外源性细胞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再生关节软骨,但仍然存在手术间隔长、供体有限、细胞体外培养易去分化和病原体传播等风险.成人膝关节存在许多类型干细胞/祖细胞(SCPCs),当软骨损伤时,就会被动员,迁移到损伤部位,参与再生修复.因此,基于趋化...  相似文献   
170.
霍乱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乱作为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危害人群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霍乱病例的报道仍为每年14~59万例,研制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霍乱疫苗便成了预防和控制霍乱流行和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国内、外学者对霍乱疫苗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了120年,获得了多株疫苗候选株,其中rBS/WC疫苗和CVD103-HgR疫苗已证明是安全的,而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对霍乱提供较好和较持久的防御作用,但对2岁以下幼儿保护作用较小,还不适用于国家的婴儿免疫计划,故主要用于旅游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