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5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94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目的:探讨脂联素在早产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体格指标、载脂蛋白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72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5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脂联素、载脂蛋白和骨密度水平,分析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格指标、载脂蛋白和骨密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影响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受试新生儿的性别、胸围、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指数(BMⅠ)、身长、头围、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新生儿血清脂联素、载脂蛋白A-Ⅰ(Apo A-Ⅰ)及左胫骨中段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SOS)水平明显下降,而载脂蛋白B(Apo B)和Apo B/Apo A-Ⅰ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胎龄、BMⅠ、头围、TC、TG、Apo A-Ⅰ及SOS呈正相关(P0.05),与Apo B和Apo B/Apo A-Ⅰ水平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胎龄、BMⅠ、Apo B/Apo A-Ⅰ及SOS是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足月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格指标、载脂蛋白及骨密度密切相关,可能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2.
次生演替是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为例,通过成对样地途径,研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的数量分布及其协同积累特征,探讨了次生演替导致的温带森林土壤碳库和碳汇效应变化及其碳氮耦合机制.结果表明: 杨桦次生林比原始阔叶红松林在土壤表层和亚表层(0~20 cm)积累了更多的有机碳和氮,其土壤C/N值也显著低于阔叶红松林;相对于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平均增加了14.7 t·hm-2,相当于29.4 g·m-2·a-1的土壤碳汇增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不同林型的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积累特征.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相比,相对富氮的杨桦次生林生态系统的上部土层中氮对有机碳的决定系数明显高于阔叶红松林,说明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含氮有机质积累.在有机质最丰富的表层(0~10 cm),两种林型间轻组有机碳、氮储量无显著差异,但杨桦次生林重组有机碳、氮的含量、储量及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阔叶红松林,其中,重组有机碳储量平均增加了8.5 t·hm-2,表明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增加主要在于矿物质结合态稳定性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增容.凋落物分解和稳定性土壤有机质形成中的碳氮耦合机制是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的重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3.
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PRRS病毒引发的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具有高变异性、持续性感染和免疫抑制等生物学特性。因病猪具有耳部变蓝的症状被俗称为"蓝耳病",又被称为养猪业中的"艾滋病"。猪肺泡巨噬细胞上的CD163蛋白是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的主要受体,研究者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猪受精卵中的CD163基因第七外显子,成功制备出具有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抗性的活体猪。这是抗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的相关工作中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为该病未来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4.
稻虾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认识稻虾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于2016年4月至12月对江汉平原4处稻虾共作水体浮游植物和理化因子开展了逐月调查与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24种, 其中绿藻78种、蓝藻16种、硅藻15种、裸藻3种、隐藻2种、甲藻7种、金藻3种。6—9月浮游植物的种类数、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达到最大值, 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波动范围在1.37×105—2.93×108 cells/L, 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15—208.60 μg/L。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共28种, 主要优势种有颤藻、蓝纤维藻、微囊藻、小球藻、隐藻等。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周年变化范围为0.64—6.3, 多样性指数最高出现在10月份, 最低出现在8月份。结果显示, 稻虾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复杂, 细胞密度变化显示时空的一致性, 优势种组成以及优势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P<0.05), 稻田的浅水环境以及小龙虾的养殖行为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鉴于藻类作为初级生产者对于水生态环境和小龙虾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关注种养结合水体中藻类群落的演变规律对于保障稻田种养的综合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5.
为解决樟叶越桔(Vaccinium dunalianum)组培苗生根质量不佳、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该研究以樟叶越桔继代苗为材料,采用单因子试验从激素类型及浓度、培养基类型和蔗糖质量浓度对其生根的适宜条件进行筛选,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比对樟叶越桔移栽苗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激素类型和浓度、培养基类型对樟叶越桔生根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蔗糖质量浓度;最适合樟叶越桔生根的激素及浓度为IBA2.0 mg·L~(-1)、基本培养基类型为1/4MS、蔗糖质量浓度为15 g·L~(-1),樟叶越桔组培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4MS+IBA 2.0 mg·L~(-1)+活性炭0.1 g·L~(-1)+蔗糖15 g·L~(-1),生根率达100%,平均生根数为每株7.67条;根系呈辐射状、基部无愈伤组织,组培苗生长健壮、叶色浓绿;樟叶越桔组培苗移栽时以全腐殖土基质为佳,成活率为83.7%,植株叶片舒展,生长状况良好。该研究建立的优化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樟叶越桔组培生根苗的生根率和生根质量,解决了后期移栽成活困难的问题,为优良的樟叶越桔植株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6.
赵陆滟  李唯奇  王丹丹 《广西植物》2019,39(12):1636-1647
该文以云南春季野外采收灯盏花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储存湿度、储存温度、储存时间及不同光照、温度、吸胀条件等对其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低储存湿度(15%RH)和储存温度(-20、4℃)有利于种子保存,种子寿命可延长2 a多,萌发率在80%以上;高温(35、45℃)和高湿(60%RH)加快了种子衰老,不利于保存,种子为短命种子。(2)光照与否对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为光中性种子,但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后幼苗的形成。(3) 25℃为该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萌发率可达84.37%。(4)生产上播种时,尽量避免低温(4℃)和高温(30、35℃),有利于提高出苗率。(5)该种子对吸胀冷害不敏感,为抗冷型种子。因此,在种子研究和药材生产上,成熟种子采收后应及时干燥并密封存于低温下,来年春季及早播种;在育苗生产上,应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设置单独的恒温(25℃)育苗间,并避免低温季播种。通过研究灯盏花种子的适宜储存条件和萌发特性,为该珍稀药用物种的合理储存和高产栽培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47.
宿主抗疟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水平和强度与疟疾预后关系密切,当疟原虫侵袭宿主时,TLRs向机体传达病原体入侵信息,激活免疫系统。采用TLR7激动剂处理P.y 17XNL感染的BALB/c小鼠,通过FACS和ELISA检测DC亚群(mDC和pDC)、CD4~+ T细胞亚群(Th1、Th2、Tfh和Treg)和细胞因子(IFN-γ、IL-4、IL-21和IL-10)的水平,明确TLR7通过DC调控宿主应答的免疫机制。结果显示,TLR7激动剂能够促进DC亚群数量的增加,同时也提高Th1和Tfh细胞分化,并显著增加IFN-γ分泌水平。因此,TLR7激动剂通过诱导DC活化,促进Th1型免疫应答降低原虫血症水平,在疟疾感染过程中发挥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48.
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出发,介绍了其相关概念及发展史,总结了目前森林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对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界面层(林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水文过程、影响因素及生态水文模型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同时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和物质循环过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目前的研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深入:(1)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界面层(林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对流域水分储蓄、循环、入渗与产流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2)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元素循环三者之间耦合机制方面的研究;(3)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4)在时间尺度和流域尺度上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的变化情况。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多学科、多尺度的综合研究,同时要结合现代高新技术方法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功能性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温度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深刻影响松材线虫的生态分布,本研究旨在探讨松材线虫对温度的响应及其生态适应机制,为松材线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测定了不同龄期松材线虫在25和4℃条件下处理48 h后静息率、糖醇含量和蛔甙的变化,以及蛔甙常温处理18 h后对线虫成虫静息率的影响。[结果] 与25℃对照处理相比,4℃条件下L2、L3、L4和成虫的静息率大幅提升;4℃条件下海藻糖含量显著高于25℃对照处理,约为对照处理的2.32倍,而山梨糖醇、葡萄糖和甘油含量与对照处理均无明显差异;蛔甙测定结果显示,C5、C6和ΔC6含量均下调,C7和ΔC9停止分泌,而C9在4℃条件下开始分泌;生物测定表明,粗提物、C6、C7和C9能大幅增加线虫在25℃条件下的静息率。[结论] 几种蛔甙共同参与了松材线虫低温压力诱导睡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0.
探讨了不同方法对胶原蛋白膜进行改性处理,结果表明经过甲醛处理过的胶原蛋白膜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及耐水性能。将胶原蛋白膜与卡拉胶凝胶颗粒形成组合固定化体系,用于大肠杆菌EP8-10固定化,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回收率达到了91.3%,反应20批次后,酶活回收率仍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