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原生动物与解磷微生物协同解磷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是农业生产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土壤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微生物在土壤磷素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纯培养和土壤培养试验发现,供试的原生动物能够提高磷矿粉的有效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也显著增加。所溶解出来的磷很大一部分以无机磷酸盐的形式贮藏在细胞内,熏蒸时才释放出来,少部分磷转化为生物量磷。原生动物与解磷菌之间没有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2.
三种纤毛虫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效氮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焱鑫  林启美  赵小蓉 《生态学报》2003,23(6):1230-1233
采用土壤培养方法研究了 3种纤毛虫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氮磷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向土壤接种肾形虫 ( Colopodia sp.)、尖毛虫 ( Oxytricna sp.)和澳毛虫 ( Australothrix sp.) ,特别是澳毛虫 ,显著地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碳。说明供试的原生动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消长关系。接种澳毛虫显著地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 ,而肾形虫和尖毛虫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很小 ,仅在培养后期显著地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 ,3种原生动物特别是澳毛虫 ,显著地降低了土壤氮矿化量和硝态氮含量 ,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 ,说明 3种原生动物抑制了硝化作用 ,而增强了氨化作用。  相似文献   
23.
我国23个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估Ⅰ.淋失临界值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土壤磷素累积,由此所引起的土壤磷素流失(径流和淋失)越来越成为水体磷素的重要来源。研究从广西灵川、云南建水、贵州六枝、福建漳浦、浙江象山、江苏如皋、山东泰安、河南南阳、陕西延安、海南海口、湖北潜江、湖南长沙、北京海淀等13个省(市)采集23种耕地土壤,土壤风干过2mm筛后,加入0,30,40,60,100,160,200,240,300,400mg P/kg土(KH2PO4溶液),并将土壤湿度调节至约50%的田问持水量,25℃下培养4d后风干,再加水至约50%的田问持水量,同上培养再风干,如此进行干湿交替3次达到平衡后,分别用pH8.50.5mol/LNaHCO3溶液(Olsen-P)、0.01mol/L CaCl2溶液(CaCl2-P)和铁滤纸条(Fe-P)测定土壤含磷量。结果表明,Olsen-P与Fe-P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随着土壤Olsen-P或Fe-P的增加,CaCl2-P提高,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点,即土壤磷酸盐淋失临界值。但不同土壤其临界值差异很大,前者的Olsen-P在29.96~156.78mg/kg之间,相应的CaCl2-P为0.14~3.87mg/kg;而后者的Fe-P为0.69~2.17mg/kg,相应的CaCl2-P为0.30~7.38mg/kg。两种方法所得到的临界值大部分土壤十分接近,但一些土壤相差很大。根据所获得的临界值推断,供试的23个土壤中,采自浙江象山(9号)、江苏如皋(11号)的土壤极有可能已经发生了磷酸盐淋失,来自广西灵川(2号)、云南建水(3号)、河南南阳(15号)、陕西延安(17号和18号)土壤比较容易发生磷淋失,而来自贵州六枝(5号和6号)、浙江象山(10号)、湖北潜江(20号和21号)土壤则不太容易发生磷的淋失。  相似文献   
24.
25.
纤维素分解菌对不同纤维素类物质的分解作用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经过CMC平板、滤纸液化和摇瓶培养试验 ,发现 6株菌中 ,产黄纤维单胞菌 (CellulomonasFlav igena)和康氏木霉 (Trichodermakonigii)分解纤维素类物质的能力比较强 ,对来源不同的纤维素类物质分解能力差异很大 ;真菌与细菌一起接种时 ,分解纤维素类物质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中任何一个单一菌株 ,说明纤维素类物质的分解需要多种微生物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