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构建抗α2δ1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并在体外初步评价其杀伤肝癌细胞的功能。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BiTE形式的anti-α2δ1/CD3双特异性抗体(BsAb),转染Expi 293F细胞96h后,使用镍离子亲和色谱纯化出双特异性抗体,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nti-α2δ1/CD3BsAb对α2δ1和CD3的结合性质,使用Perkin Elmer Operetta高内涵成像仪测定anti-α2δ1/CD3BsAb介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高表达α2δ1的人肝癌细胞Hep-12的杀伤效应,ELISA法检测杀伤过程中CTLs分泌hIL-2和hIFN-γ的变化。结果:anti-α2δ1/CD3 BsAb可以特异性结合α2δ1和CD3,anti-α2δ1/CD3 BsAb可以有效介导CTLs靶向杀伤高表达α2δ1的人肝癌细胞Hep-12,其介导杀伤Hep-12细胞的EC_(50)为8pmol/L,对于低表达α2δ1的人肝癌细胞Hep-11,anti-α2δ1/CD3 BsAb不能介导CTLs发挥杀伤作用,并且在杀伤过程中Hep-12细胞组CTLs释放的hIL-2和h IFN-γ比Hep11细胞组显著增多(P 0.05)。结论:anti-α2δ1/CD3 BsAb能有效介导CTLs体外杀伤高表达α2δ1的人肝癌细胞Hep-12,为双特异性抗体的肝癌免疫治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植物的补偿性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有多种适应方式来保护自身生存和与外界环境协调共存.综述了植物适应动物采食伤害的一种策略--补偿性生长.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补偿性生长现象、补偿性生长过程中植物的形态与生理响应、补偿性生长产生的机理和条件以及目前对植物补偿性生长现象认识存在的争议等.植物的补偿性生长特性研究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之上的,对于进一步明确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观察不同生长期家蚕幼虫血淋巴在体外的黑化速度和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随食桑生长幼虫血淋巴的黑化速度逐渐变快,对大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RT-PCR实验显示,黑色素合成催化酶Bm Tan、Bm Po-1、Bm Yellow-f和Bm Ddc等的基因在家蚕5 L 3 d血淋巴中表达量高,Bm Black、Bm Yellow和Bm Pah等的基因也有明显表达。q PCR分析显示,黑化病蚕中Bmtan、Bmddc、Bmyellow、Bmebony和Bmblack,尤其Bmddc表达发生了显著上调。与对照相比,Ddc酶的抑制剂能显著抑制脂多糖对血淋巴的诱导黑化作用。用大肠杆菌注射家蚕幼虫,血淋巴中多巴和多巴胺的含量明显上升。这些表明家蚕幼虫血淋巴黑化与防御免疫有关,Bmddc很可能在幼虫血淋巴的免疫黑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表达人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C-端类血红素结合域片段PEX,在鸡胚脲囊膜模型上研究PEX对血管发生,乳腺癌BICR-H1的生长及转移抑制作用。方法:构建人源PEX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EX-His,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PEX蛋白;包涵体蛋白经尿素变性后,通过Ni-NTA 琼脂糖鏊合柱纯化、复性蛋白;观察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鸡胚脲囊膜血管生长的影响;用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感染高转移人乳腺癌细胞BICR-H1,接种细胞到10日鸡胚脲囊膜上致瘤,通过静脉注射不同剂量PEX后,观察瘤重、体积和肺转移。结果:5~30μg经原核表达纯化的人PEX蛋白能有效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并可抑制鸡胚脲囊膜血管发生。BICR-H1的生长及转移在10μg PEX作用时可得到有效抑制,30μg时则完全抑制,未见有肿瘤在接种部位的形成,更未观察到肺脏的转移灶。结论:原核表达纯化的人源PEX具有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抑制乳腺癌BICR-H1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作用,是潜在的抗血管发生治疗肿瘤药物,有进一步研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隆表达鸡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C端片段PEX,并探讨其对血管发生的抑制作用,利用RT-PCR从鸡胚成纤维细胞克隆MMP-2 C端片段PEX,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al-n-PEX;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产生PEX融合蛋白,包涵体蛋白用盐酸胍法变性、复性;生长曲线观察PEX融合蛋白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发生实验研究其对血管发生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CBP/PEX具有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发生的作用.提示PEX是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潜在抑制血管发生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以河南4种典型草地类型(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与热性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结合RDA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碳氮库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整体上呈现出灌草丛类草地大于草丛类草地;河南草地具有符合地域特征的植物功能群类型,C3植物比例均远大于C4植物,杂类草占64%~73%,有性兼无性繁殖方式的植物类型多达49%~56%;而生活型组成较为复杂,暖性草地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热性草地以一或两年生草本以及多年生草本为主; RDA分析结果显示,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植被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正相关,植被碳密度、土壤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负相关;热性草丛植被碳氮密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土壤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正相关,植被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负相关;热性灌草丛土壤碳氮密度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植被碳氮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即物种多样性及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的组成共同作用影响植被和土壤碳氮密度。总之,河南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库构成是植物物种丰富程度和分布均匀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FmCCoAOMT基因的功能,以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为材料,利用qRT-PCR方法分析FmCCoAOMT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FmCCoAOMT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在雌株和雄株多年生木质部的表达量最高,其中在雄株中是新生枝皮表达量的9.4倍,在雌株中是叶片表达量的13.1倍。采用叶盘法获取转基因烟草(Nicotiana tabacum)植株,过表达FmCCoAOMT的烟草与野生型相比,木质素含量升高4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32%和52%。非生物胁迫处理后过表达FmCCoAOMT烟草相比于野生型,POD和SOD活性增加,MDA含量下降,且活性氧含量减少,其中NaCl处理后,POD活性比对照组升高83%;NaCl、ABA和甘露醇处理后,SOD活性比对照组分别升高56.6%、44.2%和19.0%,MDA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77.2%、11.7%和47.6%。结果表明FmCCoAOMT基因通过参与木质素合成,促进非生物胁迫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手术治疗门静脉血管海绵样变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单纯门静脉人工血管置换,即不做分流、断流术,并保存脾脏治疗门静脉血管海绵样变的患者2例.结果:2例患者的术后肝功能及门静脉内血液流速恢复正常,脾脏逐渐缩小.结论:门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治疗肝前性门静脉血管海绵样变的安全、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凤丹"牡丹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的产脂肪酶菌株Pseudomonas sp. RYXP作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了紫外线诱变选育,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活性最强正突变株的产脂肪酶基本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出发菌株Pseudomonas sp. RYXP的紫外线诱变最佳条件为:15 W紫外灯30 cm距离照射1 min;将产脂肪酶活性最强的正突变菌株编号为RYXP-3,单因素试验表明RYXP-3产脂肪酶适宜的碳源为玉米淀粉,适宜氮源为豆饼粉,适宜的磷酸二氢钾含量是0.3%,适宜的初始pH值为7;正交试验表明RYXP-3的最佳的产酶培养基成分组成是:玉米淀粉7%,豆饼粉3%,磷酸二氢钾0.3%,初始pH值为8。在优化方案A1B2C2D3产酶条件下,突变株RYXP-3最高的产酶活性达到56.1 U/mL。突变菌株RYXP-3可作为产油牡丹"凤丹"专用促生菌肥开发的备选资源菌株。  相似文献   
20.
亓琳  李艳玲  赵威  王晓凌 《生态学报》2018,38(13):4888-4896
为了评价燕麦对金属锶(Sr)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土培盆栽试验,在土壤中添加Sr,共设置6个处理:25 mg/kg Sr(CK)、100 mg/kg Sr(L)、250 mg/kg Sr(H)、25 mg/kg Sr+燕麦(CK+燕麦)、100 mg/kg Sr+燕麦(L+燕麦)和250 mg/kg Sr+燕麦(H+燕麦)。从土壤酶(转化酶、磷酸酶、蛋白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来评价燕麦在锶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燕麦显著提高了脲酶和脱氢酶活性。燕麦显著提高了锶污染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WCD),并提高了锶污染土壤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Shannon均匀度指数(E)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降低了Shannon优势度指数(D)。主成分分析表明种植燕麦显著增加了锶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未种植处理(L和H)相比,L+燕麦处理中羧酸类碳源和聚合物类碳源的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9%和31%,H+燕麦处理中羧酸类碳源和聚合物类碳源的利用率分别增加了24%和41%。因此,在锶污染土壤中,燕麦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改善了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