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9篇 |
免费 | 289篇 |
国内免费 | 826篇 |
专业分类
28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9篇 |
1977年 | 5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5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探究盾衣属(Peltula Nyl.)地衣在宁夏贺兰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该文通过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分析,并结合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对采自宁夏贺兰山地区的盾衣属地衣标本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在宁夏贺兰山地区发现了盾衣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非洲盾衣 [Peltula africana (Jatta)Swinscow & Krog]和印盾衣 [P. impressa (Vain.)Swinscow & Krog]。非洲盾衣的主要识别特征为波状鳞叶,横径为0.3~3.0 mm,下皮层细胞栅栏状; 印盾衣的主要识别特征为地衣体顶部具有黑色新型粉芽堆,子实层I+,酒红色,子囊孢子64个左右。此外,该文还对2个中国新记录种的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与相似种进行了对比讨论,并提供了2个中国新记录种的形态解剖结构照片。该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盾衣属地衣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生防菌Act12转录调控因子SPA7074缺失突变株,并挖掘其中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资源和探讨其活性机理。【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Act12基因组中可能的Tet 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编码基因spa7074(accession number:KU955325),平板实验检测缺失突变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变化,并通过HPLC比较代谢图谱,然后通过质谱及核磁共振对差异峰对应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SPA7074缺失突变株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显著增强,比较代谢图谱表明出现数个差异峰,将最显著差异峰所对应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为寡霉素D。【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敲除生防菌株Act12中的负转录调控转录因子,使得突变菌株抑菌活性显著增强,并获得了产量达野生型菌株7倍的寡霉素D高产菌株Δspa7074。 相似文献
73.
黄土区不同退耕方式下土壤碳氮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应对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恢复植被为对象,以农田为参照,分析了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方式对0~100 cm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影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退耕还林还草显著提高了土壤的SOC和TN含量.退耕后,SOC和TN含量均较农田明显提高.0~10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人工乔木林为农田的1.43倍,增幅最大;其次是人工灌木,为1.36倍;最后是人工草地,为1.21倍.0~100 cm土层TN平均含量人工乔木林增幅最大,是农田的1.30倍;其次是人工草地,为1.21倍;而人工灌木增幅最小,为1.13倍.与农田相比,人工恢复植被类型间SOC和TN含量及细根密度的差异在土壤剖面深度上表现出不同,人工乔木和灌木最明显,影响深度>100 cm;草地最小,仅为60 cm.恢复植被的细根密度、C∶N和凋落物量显著高于农作物,细根密度与SOC、TN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细根的质和量以及凋落物量是不同人工恢复植被下SOC和TN含量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4.
糖原:Lugol氏碘染色诊断食管疾病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类是人体内的主要生命物质之一,其中糖原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器官中,以肝脏和肌肉中含量较多,素有“动物淀粉”之称。近年来人们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1]和组织的过碘酸Schiff染色(PAS)以及淀粉酶的阴性对照实验[2],发现人体正常食管粘膜细胞中也含有丰富的糖原。当食管发生病变时,粘膜内糖原的含量发生变化,这是由于粘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所致。而对于癌变的组织除上述原因外,还由于癌组织内糖原的代谢主要以非常浪费的无氧酵解方式供能,且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糖原分解酶的活性升高,加之癌瘤组织代谢异常旺盛,糖… 相似文献
75.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具有转化效率高、遗传稳定、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真菌遗传转化研究中的强有力手段,在真菌基因资源开发、真菌性疾病研究和外源蛋白表达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本文概述了根癌农杆菌转化法在真菌转化中的研究进展、技术优缺点、转化机制、实验方法和应用现状,着重介绍影响其转化效率的因素并对优化方法进行探讨,展望了该技术在真菌基因资源发掘、基因编辑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今后真菌的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作为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及连续性与承接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分子生物学\"课程对于构建研究生知识体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竞猜、翻转课堂、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法,建立\"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化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一种适合于本校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研究生参与教学效果评估及科研成果随访的结果表明,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型综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背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并且其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寻找裂解性强噬菌体用于防治大肠埃希菌感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从环境中分离鉴定能特异裂解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噬菌体,通过对生物学特性及裂解细菌功效的探究,为其在食品安全防控中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通过双层平板法分离并纯化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测定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pH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对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噬菌体裂解细菌功效。【结果】2株大肠埃希菌O157:H7噬菌体FEC14和FEC19的头部皆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FEC14头部直径约80nm,尾丝呈星形,FEC19头部直径约58 nm,尾丝呈针形;噬菌体FEC14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潜伏期为15 min,裂解期为65 min,平均暴发量为156 PFU/cell,FEC19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10 min,裂解期为80 min,平均暴发量为800 PFU/cell;噬菌体FEC14能在60℃、pH 4.0-11.0条件下存活,噬菌体FEC19在70℃、pH5.0-9.0条件下存... 相似文献
78.
目的 二氧化硅纳米管由于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光学性质优异等特殊性能在不同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尺寸和形貌可显著影响材料性质。为制备尺寸较大的纳米管并拓展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本研究选择尺寸较大的多肽组装体为模板,进行二氧化硅的仿生矿化。方法 以Bola型多肽Ac-KI3VK-CONH2自组装形成的尺寸较大(直径约40 nm)的纳米管为模板,通过仿生矿化的方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材料。首先考察了多肽纳米管的稳定性,发现在稀释、加入有机溶剂和改变溶液pH值时,纳米管的形貌均被破坏,展示出较差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该多肽纳米管为模板,选择反应速率较快的正硅酸甲酯(TMOS)为前驱体仿生矿化二氧化硅纳米材料,探索了不同矿化条件对二氧化硅纳米管尺寸和形貌的影响。结果 以反应速率较快的TMOS为硅源、体积百分比浓度为1.11%~3.33%、溶液为中性或者弱碱性时能够矿化形成形貌和尺寸较大且分布均匀的二氧化硅纳米管。结论 通过选择合适的多肽组装体模板和反应速率快的TMOS为硅源,成功制备出了尺寸较大的二氧化硅纳米管,这为拓展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河鲀毒素(tetrodotoxin, TTX)是毒性极强的小分子生物碱类毒素,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沿海国家因误食TTX污染食品而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发病迅速且无特效解毒剂,对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与社会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通过检测食品与环境中的TTX含量可以实现TTX的风险预警,可有效防范TTX中毒事件的发生。本文梳理了4类TTX的检测技术,分析比较了传统的生物检测法、化学检测法、免疫检测法之间的优势、不足与实际应用进展,介绍了基于适配体技术的新型检测技术的兴起、发展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生物安全领域中TTX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0.
不同大豆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选用10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进行抗旱性研究.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分别测定并分析了开花结荚期与品种抗旱性有关的多项生理生态指标.把大豆各性状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各单项抗旱能力大小的指标,用主成分分析将各单项抗旱系数综合成几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再利用隶属函数求出综合指标的隶属值,可以较准确地评价各大豆品种(系)的抗旱性.通过该方法评选出两个高抗旱大豆品种晋大74号和晋大53号,评定结果符合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