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1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862篇
  284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生防菌Act12转录调控因子SPA7074缺失突变株,并挖掘其中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资源和探讨其活性机理。【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Act12基因组中可能的Tet 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编码基因spa7074(accession number:KU955325),平板实验检测缺失突变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变化,并通过HPLC比较代谢图谱,然后通过质谱及核磁共振对差异峰对应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SPA7074缺失突变株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显著增强,比较代谢图谱表明出现数个差异峰,将最显著差异峰所对应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为寡霉素D。【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敲除生防菌株Act12中的负转录调控转录因子,使得突变菌株抑菌活性显著增强,并获得了产量达野生型菌株7倍的寡霉素D高产菌株Δspa7074。  相似文献   
132.
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桦褐孔菌多酚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Folin-Ciocalteu 比色法测定桦褐孔菌中多酚含量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显色条件为Folin-Ciocalteu试剂用量0.3mL、10% Na2CO3溶液0.6mL,25℃时避光反应30min,于750nm处测定其吸光值。多酚质量浓度在0.0032-0.0256mg/mL范围内与吸光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对桦褐孔菌多酚进行定量测定,野生桦褐孔菌和人工培养桦褐孔菌中多酚含量最高分别为(72.05±0.08)mg/g、(52.76±0.06)mg/g(n=6)。不同加标水平的加标回收率测定实验获得的平均回收率为98.95%,RSD为1.27%。该法测定桦褐孔菌多酚具有快速、准确,稳定性强,重现性好,精密度高的特点,可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比较3M~(TM) Petrifilm~(TM)快速菌落总数测试片(RAC)法与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国标方法(GB 4789.2-2010)检测熟肉样品、人工污染熟肉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分别用两种方法对129份熟肉样品和166份人工污染熟肉样品进行菌落总数项目检测,并对3M~(TM) Petrifilm~(TM)快速菌落测试片法与国标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对数值差值绝对值(|dlog|)汇总分析。结果第一部分:两种方法检测熟肉样品、人工污染熟肉样品的菌落总数检测结果t=1.5704、P=0.1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897、0.964;|dlog|≤0.500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7.7%、100.0%。第二部分:两种方法检测295份样品,t=1.1336,P=0.2586;相关系数R2=0.992;|dlog|≤0.500的结果百分率为99.0%。结论在检测熟肉样品、人工污染熟肉样品时,3M~(TM) Petrifilm~(TM)快速菌落总数测试片法与国标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4.
一种高效产生小鼠杂交瘤的电融合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细胞电融合技术(Electrofusion)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在单克隆抗体领域,人们希望能以电融合技术的高融合频率来更有效地获得分泌单抗的杂交瘤.现主要有两种较有效的电融合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一是Nova/Hopkins的抗原—抗生物素—生物素桥联(antigen-avidin-biotin bridge)方法,另一种则是Zimmermann电融合法.Nova/Hopkins方法虽然非常有效,但其较适用于中高亲和性的抗原—抗体系统  相似文献   
135.
拟南芥细胞中存在中间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整装电镜制样与选择性抽提技术,在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 (L.) Heynh) 愈伤组织细胞质中观察到直径10 nm 左右的纤维网络结构。免疫印迹分析表明纤维的主要成分是6 种多肽,它们分别与动物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 、AE3 有免疫交叉反应。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与AE1 和AE3 反应的抗原呈弥散状定位于整个细胞质中,而且10 nm 纤维可以在体外重新组装。以上结果表明,在拟南芥细胞质中存在类角蛋白的中间纤维。以动物中间纤维基因的保守序列为引物,采用RT_PCR技术,进一步从这一模式植物中克隆到一个cDNA片段,这可能为从分子水平上证明植物中间纤维的存在提供了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36.
内皮抑素及其在抗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抑素是一种抗血管生成的抑制因子,它特异性地作用于新生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其水平与肿瘤血管生成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体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内皮抑素具有无毒副作用、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易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等优点。我们简要综述了内皮抑素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在抗肿瘤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7.
挥发性硫化物是微囊藻死亡分解产生的主要藻源性嗅味污染物, 伴随微囊藻水华的暴发而大量产生, 不仅严重影响了水体的水质状况, 也给沿湖居民以及水生生物带来危害。本研究分析了夏季太湖西岸近岸带上覆水以及沉积物中三种典型挥发性硫化物二甲硫醚(DMS)、二甲二硫醚(DMDS)、二甲三硫醚(DMTS)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挥发性硫化物(VSCs)在沉积物表层含量最高, 其中DMDS 浓度最高达262.25 ng·g–1, DMTS 浓度最高达50.90 ng·g–1。空间分布上: 在近岸带, 表层沉积物(0 cm-4 cm)自然芦苇带内挥发性硫化物的含量低于人工挖掘的漕沟内; 近岸带嗅味物质明显高于湖区内。研究认为, 藻类大量聚集死亡沉积至湖泊底部, 降低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 促进了致嗅物质的产生, 为湖泛的暴发留下隐患。建议在近岸带蓝藻聚集区适时打捞, 底泥疏浚等生态治理措施, 降低湖泛风险。  相似文献   
138.
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PRRS病毒引发的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具有高变异性、持续性感染和免疫抑制等生物学特性。因病猪具有耳部变蓝的症状被俗称为"蓝耳病",又被称为养猪业中的"艾滋病"。猪肺泡巨噬细胞上的CD163蛋白是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的主要受体,研究者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猪受精卵中的CD163基因第七外显子,成功制备出具有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抗性的活体猪。这是抗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的相关工作中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为该病未来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9.
从限氨固氮培养基中培养的缺失nifH的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vinelandiiLipmann)突变种DJ54中,分离纯化出部分纯的缺失FeMoco的钼铁蛋白(ΔnifHAv1)。用相同纯化方法分别从DJ35和UW45突变种中纯化的ΔnifEAv1和NifB-Av1的纯度明显高于ΔnifHAv1的纯度。在合适的结晶条件下,可得到这三种蛋白的深棕色短斜四棱柱晶体。ΔnifHAv1与NifB-Av1一样,晶体形成所需的时间比ΔnifEAv1的长。而它结晶所需的沉淀剂和缓冲液最适浓度则与ΔnifEAv1的相同。SDS-PAGE鉴定表明,结晶的ΔnifHAv1与OPAv1的组成相似。这表明,在ΔnifHAv1溶液中形成的晶体可能就是该蛋白质的晶体。  相似文献   
140.
阐述了用经过物理和化学诱变后,筛选得到的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维生素K2的方法,VK2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并简要介绍了VK2的临床应用。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VK2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