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富含酚类代谢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近年来,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明确薄壳山核桃中的酚类代谢物组成及保健功效对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从薄壳山核桃中已检测出酚类代谢物67个,其中包括单宁36个、类黄酮22个、酚酸9个,水解后检测出酚类代谢物苷元34个。该文主要对薄壳山核桃酚类代谢物的组成、提取方法、含量、药理活性及与采后贮藏特性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薄壳山核桃酚类代谢物与其生理活性的关系及挖掘薄壳山核桃酚类代谢物的保健价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2.
本文利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隶属两个纲6个目的8种动物血清蛋白。它们是两栖纲的青蛙、大鲵;哺乳纲的树鼩、长爪沙鼠、穿山甲、豹猫、狢和果子狸。 在分析了科以下分类阶元各种动物血清蛋白组成及进化的基础上,我们比较了这8种亲缘关系较远并在分类上隶属于各不同高级分类阶元之间的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在纲与纲、目与目之间,动物血清蛋白中特有蛋白的比例数,随起源时间由远到近,有增大的趋势;而在科与科之间则相反。共有蛋白区带的比例随着分析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变小。 这些结果为纲、目及科的分类学的宏观定义提供了分子水平上可以参考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3.
114.
在20只麻醉的杂种狗身上对高温中暑时产生循环衰竭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对照组当直肠温度升至41℃以上时,心搏量与心输出量明显降低(P<0.05)。但在40.5℃静脉注射纳洛酮的动物,41℃时的心搏量与心输出量却明显增加(P<0.05),同时中心静脉压较对照组下降得更多,平均动脉压在注射后稍有升高。此外,在对照组的6只动物上于体温38℃与42.5℃时,分别测定了血清钠与钾的浓度。血清钠增加36.3±12.32mg%(P<0.05),血清钾增加6.3±1.61mg%(P<0.01)。结果提示;高温中暑时的循环衰竭可能与β—内啡肽有关;在体温42℃以上时出现的心律不齐,可能与血清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5.
采用生态学实验方法, 研究睾丸酮(Testoterone)和雌二醇(Estradiol)单一及组合对卜氏晶囊轮虫生命周期中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和种群增长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睾丸酮(T)的48h LC50为9.56 mg/L, 直线回归方程为Y=1.98X+3.06 (R2=0.92); 雌二醇(E) 48h LC50为8.18 mg/L, 直线回归方程为Y=3.53X+1.78 (R2=0.92)。除0.5 mg/L浓度组外, 睾丸酮和雌二醇均显著缩短轮虫平均寿命、减少后代幼体个数以及降低种群增长率(r)。其中8 mg/L睾丸酮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轮虫生殖前期11.71%、平均寿命缩短52.22%, 后代个数减少82.20%; 8 mg/L雌二醇与对照组相比, 生殖前期显著延长7.10%, 平均寿命缩短49.75%, 后代个数减少83.33%。在2种激素定量组合(8 mg/L)实验中, 与对照组相比, 各实验组的生殖前期显著延长34.17%—48.01%, 平均寿命显著缩短31.56%—42.12%, 后代个数明显减少24.44%—80.33%; 第5天, 处理组T6E2、T4E4、T8E0、T0E8和T2E6的r值比对照组分别降低30.00%、37.14%、41.43%、60.00% 和65.71%。研究结果显示睾丸酮和雌二醇对卜氏晶囊轮虫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率有明显影响, 并且卜氏晶囊轮虫对雌二醇表现更为敏感, 2种激素呈现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6.
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湿地松、木麻黄、尾巨桉、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新叶、老叶)叶片、表层土壤(0~10cm)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δ~(13) C、δ~(15)N),研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与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氮饱和程度的相互关系,以揭示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氮饱和程度和碳氮循环速率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1)滨海沙地不同树种叶片δ~(13) C变化范围为-31.682‰~-29.323‰,其δ~(13) C大小为:湿地松肯氏相思木麻黄纹荚相思尾巨桉,除尾巨桉外各树种δ~(13) C均表现为新叶老叶;各树种叶片δ~(15)N变化范围为-5.548‰~-2.167‰,其δ~(15)N大小为:肯氏相思纹荚相思木麻黄湿地松尾巨桉,且各树种均表现为新叶老叶。(2)不同树种表层土壤δ~(15)N变化范围为-4.675‰~-2.975‰,表层土壤δ~(15)N大小为:纹荚相思肯氏相思木麻黄尾巨桉湿地松,但不同树种表层土壤C含量无显著差异。(3)滨海沙地湿地松、木麻黄、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的水分利用效率随叶龄增加均呈显著递减趋势;不同树种新叶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39.09~76.57μmol·mol~(-1),其大小依次为:湿地松肯氏相思木麻黄纹荚相思尾巨桉;老叶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38.56~62.59μmol·mol~(-1),其大小依次为:湿地松木麻黄肯氏相思尾巨桉纹荚相思。(4)不同树种人工林水分利用效率与其新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林分水分利用效率主要体现在新叶的水分利用效率上,同时林分水分利用效率受林分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7.
深水湖泊经历氧化及还原环境的交替变化,影响着湖泊水体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其底层沉积物中一般具有特有的还原环境,其间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过程复杂。本文以云贵高原典型深水湖泊百花湖为例,在湖泊水体夏季分层期采集底层沉积物柱体,将沉积物柱体分层处理后,对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孔隙水、水溶态和吸附态不同形态氮含量,以及沉积物中颗粒态有机氮(PON)含量和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柱体孔隙水中的总氮(TN)主要由NH4+-N和有机氮两种形式存在,TN含量为6.9~42.8 mg·L-1,NH4+-N含量为6.6~25.6 mg·L-1。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含量均低于检测限,说明沉积物中硝酸盐经历了充分的反硝化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化还原过程。吸附态NH4+-N含量明显高于水溶态。沉积物中的颗粒有机氮含量为0.22%~0.60%。同时,颗粒有机氮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符合指数衰减模式,表明颗粒态有机氮含量的变化可能经历成岩作用和微生物矿化过程;δ15N-PON值在31 cm以上随着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变化范围为3.4‰~10.0‰,平均值为6.4‰,其中以10 cm以上同位素值降低趋势明显,其可能原因与微生物降解活动以及湖泊水体的交换有关。31 cm以下δ15N-PON值的变化趋势与表层相反,则可能是早期成岩作用影响的结果。孔隙水中δ15N-TN同位素值最高,吸附态和水溶态差异较小,且该同位素组成较PON富集15N,可推测孔隙水剖面NH4+-N浓度的升高可能与硝酸盐的异化还原有关。  相似文献   
118.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禽流感病毒(AIV)、新城疫病毒(NDV)和禽腺病毒4型(FAV-4)三重环介导PCR检测方法,用于3种病毒混合感染的鉴别诊断。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AIV的HA基因、NDV的F基因和FAV-4的Hexon基因序列保守性,分别设计两条序列相邻的特异性探针,标记于不同大小的拟南芥TOC1基因片段两端,作为报告基因,用于环介导PCR检测,成功建立了AIV、NDV和FAV-4三重环介导PCR鉴别诊断方法,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200bp、270bp和360bp。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环介导PCR对含有AIV、NDV和FAV-4核酸的样品可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含有IBDV、IVB、FPV和MDV核酸的样品则未见明显扩增,特异性良好;灵敏性试验结果表明,环介导PCR对AIV、NDV和FAV-4的最低极限浓度分别为25pg/μL、12.5pg/μL和12.5pg/μL的核酸样品,检测灵敏度高;多病原同时检测不影响环介导PCR检测特异性和灵敏性。利用该方法对117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环介导PCR对AIV、NDV和FAV-4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4%,27.4%和34.2%,分别高于常规PCR 12.8%,23.9%和32.5%,接近于SybrGreen实时PCR 15.4%,28.2%和35%;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环介导PCR、SybrGreen实时PCR两种方法对AIV、NDV和FAV-4检测结果高度符合,Kappa值分别为κ=0.93、κ=0.89和κ=0.94。本研究成功建立了AIV、NDV和FAV-4三重环介导PCR检测方法,适用于临床上3种病原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9.
北方土石山区典型树种耗水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北方土石山区植物耗水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对于构建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当地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科学指导。在北京林业大学西山试验林场于2016年7月至10月利用热扩散探针的方法,结合同步观测的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对刺槐和油松人工混交林进行蒸腾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尽管刺槐和油松蒸腾的日变化规律相近,但二者蒸腾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2)两个树种蒸腾与VPD(饱和水汽压差)成顺时针时滞。刺槐蒸腾与太阳辐射成顺时针时滞,油松则成逆时针时滞;(3)二者与大气环境的耦合程度均较高(Ω0.1),其气孔活动能够有效地控制蒸腾;(4)影响植物蒸腾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太阳辐射(P0.01)、VPD(P0.01)和风速(P0.01),其中由VPD引起的蒸腾量高于太阳辐射;(5)浅层土壤(0—50cm)的水分条件可能并不是影响植物蒸腾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实际管理中可以采取调控气孔导度的手段来减少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耗水量,来降低水分这一人工林成活的限制因子,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0.
张北地区退化杨树防护林的水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北地区,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水分是干旱区植物生存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揭示水分与防护林退化的关系,本文基于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通过对比小叶杨枝条水与潜在水源的同位素值,探究不同退化程度下小叶杨的水分来源及其对各水源的利用比率.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的杨树林水分来源不同,随退化程度的加深,小叶杨的水分来源从深层逐渐向表层转移.无退化的小叶杨主要利用320~400 cm的土壤水,利用率为25.1%;轻度退化的小叶杨主要利用120~180、180~240和240~320 cm的土壤水,对这3层的利用率总和将近50.0%,而对其他土壤水利用较少;中度退化的小叶杨主要利用20~40、40~60和60~80 cm的土壤水,对这3层土壤水每层利用率在17.5%~20.9%范围,对120 cm及其以下的土壤水利用率均低于10.0%;而重度退化的小叶杨主要利用0~20 cm的表层土壤水分,利用率为30.4%,明显高于其他水源.杨树防护林在衰退过程中的水分来源逐渐变浅,而林地浅层土壤较低的土壤含水量无法满足杨树的正常水分需求,加速了杨树林的退化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