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北部湾海域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丰度分布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8年1月~1999年5月北部湾海域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北部湾海域浮游介形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渔场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较为简单,记录有小型海萤(Cypridina nana)、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尖尾海萤(Cypridina acuminata)、纳米海萤(Cypridina nami)、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细长真浮萤(Euconchoecia elongata)、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等18种;隶属于2亚目、2科、4亚科、12属,其中有4种周年出现,9种只在特定的单一季节出现,其余5种季节性出现;夏季和冬季出现的物种数最多,达到11种;春季次之,为9种;秋季最少,只有6种。北部湾浮游介形类可以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即低盐暖水类群、广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优势种群主要是近岸低盐暖水类群的针刺真浮萤和尖尾海萤。全海域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1.58ind./m^3,年平均1.22ind./m^3,春季最高,达2.73ind./m^3,在湾西北部密集有大量的针刺真浮萤;夏季此密集区逐渐向湾中部移动,纳米海萤为其密集种,栖息密度也有所降低;秋、冬季量少,但在湾南、北部各出现一个丰度相对较高的密集区,并由南北向湾中部递减。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平面分布趋势与栖息密度相似。生物多样性指数低,以湾口较高、湾顶较低,呈湾口向湾内西北方向递减趋势;全海域年平均多样性阈值为0.329,四季多样性水平皆为Ⅰ级,多样性程度低;多样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多出现于受外海水影响较大、水文状况变化较为复杂的海域。对浮游介形类的物种组成、丰度分布及多样性与北部湾的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52.
基于生态通道模型的北部湾渔业管理策略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作志  邱永松  贾晓平 《生态学报》2007,27(6):2334-2341
北部湾位于南海17°00′-21°45′N,105°40′-110°10′E,为中越两国共同管辖的天然半封闭海湾。根据1997-1999年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了北部湾生态系统的营养通道模型(Ecopath)。在此基础上,以30a为周期,利用Ecosim中的“渔业管理者”模拟了不同管理策略(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以及综合考虑三者的最佳管理)对北部湾捕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管理策略时会提高所有渔具的捕捞努力量,除了拖网下降43.2%之外;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管理策略时模型要求极大地增加小型渔业,尤其是混合渔业的捕捞努力量将上升3.34倍;而以生态稳定性最大化为管理目标时,模型要求所有渔业的捕捞努力量都必须降低甚至停止。以经济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管理目标对不同的vulnerability(V's)值的反应敏感,高营养级种类减少而低营养级种增加,其中社会利益最大化时系统的营养级最低(2.78);而生态稳定性和综合管理目标最大化则对不同的敏感度的反应较为一致。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最佳管理策略能满足渔业和保育目标的平衡,有望成为最佳的管理策略。由此可见,多鱼种捕捞策略的模拟是个复杂的任务,目标功能有时互相冲突,而且易受到初始模型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3.
目的分析内蒙地区发热患者中冠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以SARS冠状病毒感染Vero细胞涂片为冠状病毒抗原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55例发热患者和68例正常人血清中冠状病毒的IgG、IgM抗体。结果发热患者血清中冠状病毒IgG抗体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1%(16/55)和10.9%(6/55),而正常人血清中只检测到2.9%(2/68)的IgG抗体,且未检测到IgM抗体,2组患者的IgG和IgM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随机选取7例患者的IgG阳性血清进行SRAS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封闭实验,结果有6例血清仍为阳性,有1例血清转为阴性,说明冠状病毒IgG抗体阳性血清中85.7%为普通冠状病毒特异性,14.3%为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结论普通冠状病毒是内蒙地区发热患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部分患者还存在SARS冠状病毒的既往感染。  相似文献   
454.
广西猫儿山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我国华南地区山地土壤有机碳(C)、氮(N)、磷(P)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和土层深度的响应,以广西猫儿山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海拔的10个地点,采集了不同发生层的土壤,测定有机C、N、P、pH、容重和机械组成等土壤性质,探讨了不同海拔及深度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随着海拔升高,土壤C、N、C/P、N/P均呈增加趋势,土壤P呈先增后降趋势,C/N则呈先增后保持平稳趋势;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C/P、N/P均呈显著降低趋势,C/N无显著变化,C、N在不同发生层土壤间具有较高的耦合性(C/N变异系数为4.0%);土壤P在空间上的变异较小(不同海拔、发生层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1.0%和22.0%).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排序轴反映了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异信息量的74.8%,土壤pH、容重和海拔对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而黏粒、粉粒和砂粒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455.
干旱区植物的生长和生存主要受水分限制,采用滴灌方式对防护林植物进行水分补给是维持人工生态屏障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测定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防护林和自然群落多枝柽柳的气体交换参数和稳定性碳同位素值,研究不同水分来源多枝柽柳的光合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滴灌群落多枝柽柳受灌溉和土壤盐分的影响水势普遍较低;自然群落多枝柽柳清晨和正午水势较其他植物低,表明其遭受到严重的水分胁迫;滴灌群落多枝柽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最大光合速率(Pn max)均明显低于自然群落多枝柽柳,表明滴灌群落多枝柽柳光合能力弱于自然群落多枝柽柳;灌溉造成的盐分胁迫导致滴灌群落多枝柽柳比自然群落拥有较高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总之,现行的灌溉模式虽能提供防护林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但技术的缺陷和土壤盐分的积累可能会影响防护林体系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456.
北京山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呼吸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是估算土壤呼吸对全球变暖的反馈参数,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Q10对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山区典型植被类型侧柏、油松和栓皮栎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长季内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热因素以及土壤呼吸速率(Rs)的变化,探究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呼吸特征及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主要植被类型的Rs在生长季内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Rs在4月初最低(0.45 μmol·m-2·s-1),随后逐渐增大,在7月初达到峰值(3.95 μmol·m-2·s-1),然后逐渐降低,3种植被类型的RsQ10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土壤呼吸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与Rs拟合的回归模型可以解析土壤呼吸速率48.1%~56.7%的变化.北京山区的Q10值在2.05~3.19,在同一植被类型下,Q10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植被类型、海拔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造成不同植被类型Q10值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7.
天山林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木本植物种类较少,但天山林区灌木群落中主要木本植物间的水分竞争模式尚不明确,水分利用动态缺乏定量分析。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天山林区灌木群落4种主要灌木的茎杆水分及各潜在水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运用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4种灌木在夏季对各潜在水源的相对利用比例,探讨天山林区灌木群落主要灌木树种水分来源差异及动态变化。结果发现:7月,当浅层土壤含水量充足时,密刺蔷薇、黑果栒子和金丝桃叶绣线菊均大幅度吸收利用浅层土壤水,相对利用比例高于89.3%,异果小檗则相反,即吸收利用各潜在水源(浅层土壤水30.7%、中层土壤水29.4%、深层土壤水25.7%、溪水14.2%,下同);8月,当浅层土壤含水量降低时,密刺蔷薇转移至60-100 cm深层土壤水和溪水,相对利用比例分别为64.8%和27%,黑果栒子和金丝桃叶绣线菊以相似比例吸收利用各潜在水源(33.8%和36.8%、30.9%和29.7%、23.5%和22.3%、11.8%和11.2%),异果小檗则表现出可能吸收利用80-100 cm以下更稳定的深层土壤水;9月,当浅层土壤含水量升高时,4种灌木均大量吸收利用浅层土壤水,相对利用比例高于72.2%。这表明,天山林区灌木群落主要树种可通过可塑性转换水分来源来应对环境水分变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分割灌丛水源从而减缓对水分资源的竞争压力,从而通过在水分资源利用上的生态位分化促进物种间的共存。  相似文献   
458.
长江流域产水功能是流域水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安全防护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产水量是指示区域水环境功能的重要生态指标,探讨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对于深化和揭示土地利用对水环境功能的效应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多元统计方法与InVEST模型产水模块探讨了产水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模式,以及影响区域产水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年至2015年,长江流域平均产水量呈西北低、东南高、中游>下游>上游的空间分布规律,子流域间的产水空间差异程度呈加剧趋势;2.从总产水量来看,洞庭湖、鄱阳湖和金沙江为主要贡献流域,贡献了总产水量的50%,且农用地与林地为主要土地贡献类型;3.由于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配置的转变,产水量的响应呈土地类型上的多样性,表现为农用地、草地、未利用地对产水变化具有正向协同效应,而林地和水域具有负向协同效应,建设用地对产水的响应不明显;4.影响产水功能的主要驱动力为建设用地、水域、人口密度、国民生产总值、降雨,农用地、植被覆盖、温度为潜在驱动力,未来长江流域产水功能的调控需要重视不同子流域间产水量的空间异质性与土地利用配置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459.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独立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培养高等医学人才 的要求。《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对于研究生教学至关重要,已成为医学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我们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调整理论教学模式、优化知识结构、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扩展前沿知识领域、改善考核方式等多个举措,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 立科研创新能力,使得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60.
讨论课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是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适应我校的模块式教学改革需求,我们在以往的实践基础上,对生物化学讨论课的组织实施进行了系统优化,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和考核方式,实行及时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实现了全面培养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充分促进了教学相长。因此,讨论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