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2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蚜虫类昆虫生物学特性及蚜虫学研究现状(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态特征、生活周期、食性、行为等角度系统介绍了蚜虫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并从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分子系统学、行为学等方面报道了蚜虫学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2.
为解决土壤中残留的菊酯类农药问题,通过富集筛选法从70余份土壤中获得一株高效分解利用菊酯类农药的微生物菌株SSCL-5,该菌株可在含1 000 mg/L的氯氰菊酯无机盐培养基中正常生长。经形态学及ITS测序鉴定,确定该菌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对多种高浓度菊酯类农药耐受。经紫外分光光度法及HPLC验证该菌株草酸青霉SSCL-5在无机盐培养基、28℃、180 r/min摇瓶培养24 h的条件下,对400 mg/L氯氰菊酯的降解率为97%。土壤室内试验证明该菌在土壤中,温度20-34℃、水分含量保藏40%-60%条件下,30 d可将土壤中400 mg/L的氯氰菊酯降解67.6%。 相似文献
103.
中国蚜科一新纪录属四新纪录种(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 1新纪录属4新纪录种,包括蚜亚科Aphidinae蚜属Aphis 2新纪录种:番樱桃蚜Aphis eugeniae van der Goot,1917和粉蚜居梨亚种Aphis farinosa yanagicola Matsumura,1917;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nae 1新纪录属:微小瘤蚜属Micromyzella Eastop,1955;2新纪录种:犹太微小瘤蚜Micromyzella judenkoi (Carver,1965)和香蕉交脉蚜卡拉第亚种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aladii van der Goot,1917.提供了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4.
研究了中国的坚蚜属Cerataphis Lichtenstein,并记述了一个新种寄坚蚜Cerataphis parsitica Qiao et Zhang。首次描述了该属的胚胎学特征,提供了8个形态特征图、寄主植物、地理分布以及中国坚蚜属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以2021年度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除昆虫纲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之外的其他昆虫类群)发表的新分类单元为研究对象, 系统编汇了新分类单元信息、模式标本名录与文献目录, 并分析了描述新种的热点地区、模式标本存放情况以及发表期刊的特点等。2021年度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描述了新属35个, 新物种386个以及1个新种下分类单元, 共计422个新分类单元; 基于对新物种在省级行政区分布的分析, 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分布于中国西南(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等)及其邻近地区(广西和西藏等), 而以200 km × 200 km栅格为操作单位, 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地地区。395位研究者参与了本年度新分类单元命名和描述工作, 相关结果发表在28种期刊上, 共205篇文章。本研究及时更新了2021年度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 对于加快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以及保障国门生物安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香港地区蚜虫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蚜虫是半翅目中一类体型较小的昆虫,广布于世界各地,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林害虫。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已开展蚜虫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研究,但香港地区因蚜虫研究基础薄弱,至今尚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作者研究和整理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已有的香港地区蚜虫标本,并参考大量相关文献,从分类阶元、特有物种、动物地理区划和寄主植物四个方面分析了香港地区蚜虫物种多样性。研究发现香港地区已知蚜虫7科44属70种,分别占中国已知科、属、种的53.85%、16.60%和6.83%,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有香港地区特有种6种。香港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中位于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蚜虫物种以分布于东洋界、古北界 东洋界、东洋界 澳洲界成分为主。现记载香港地区共有蚜虫的寄主植物30科58属,其中蚜科的寄主植物最为丰富,其次为扁蚜科和斑蚜科;寄主植物中寄生蚜虫类群最多的3个科分别为:禾本科、桑科和樟科。虽然香港地区面积仅占中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但该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适宜的气候环境以及丰富的植被共同构成了有利于蚜虫生存的小生境,因此蚜虫物种多样性较高,这也是我国南方地区蚜虫物种丰富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07.
在河南省原阳县河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安装了吸虫塔(suction trap),2009-2010连续2年在该地区进行了昆虫诱捕及麦蚜监测,并对诱捕到的麦蚜数量动态,以及吸虫塔和黄色粘板监测的比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吸虫塔对多种小型昆虫有很好的诱捕效果,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诱捕到了8目39科58种和8目37科61种的小型昆虫,数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该吸虫塔对麦蚜起到了很好的监测效果,2009年麦蚜始见期比2010年早,2009年麦蚜的优势种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2010年是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2009年麦蚜大量发生和高峰期出现的较早,禾谷缢管蚜分别在5月1日,5月13日,5月19日到达高峰,5月19日以后数量急剧减少;2010年麦蚜大量发生和高峰期出现的相对较晚,荻草谷网蚜在5月3日、5月7日、5月19日和5月31日出现4个高峰,5月31日以后蚜量才骤减。对白天不同时段诱捕的蚜量分析可知,麦蚜在早晨和傍晚飞翔活动相对较强。吸虫塔与黄色粘板监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吸虫塔诱集麦蚜的数量动态与黄板诱集的数量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吸虫塔诱蚜量与黄板蚜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吸虫塔诱集麦蚜出现高峰期早于黄色粘板。 相似文献
108.
中国长角斑蚜族Calaphidini已知10属,桦斑蚜属Betacallis Matsumura,桦蚜属Betulaphis Glendennig,长角斑蚜属Calaphis Walsh,带斑蚜属Callipterinella van der Goot,刻斑蚜属Clethrobius Mordvilko,绵斑蚜属Eu-ceraphis Walker,单斑蚜属Monaphis Walker,新桦斑蚜属Neobetulaphis Basu,毛斑蚜属Symydobius Mordvilko,陶斑蚜属Taoia Quednau;2亚属,拟毛斑蚜亚属Symydobius(Antisymydobius),毛斑蚜亚属(指名亚属)Symydobius (s.str.);25种,桤木桦斑蚜Betacallis alnicolens Matsumura,光皮桦斑蚜B.luminiferus Zhang,四川桦斑蚜B.prunicola Basu,Ghosh et Raychaudhuri,栎桦斑蚜B.querciphaga Basu,Ghosh et Raychaudhuri,四瘤桦蚜Betu-laphis quadrituberculata (Kaltenbach)中国新纪录,光腹桦蚜B.pelei Hille Ris Lambers中国新纪录,居桦长角斑蚜Calaphis betulicola (Kaltenbaeh),相似长角斑蚜C.similis Quednau,带斑蚜Callipterinella calliptera (Hartig)中国新纪录,瘤带斑蚜Callipterinella tuberculata(von Heyden),毛刻斑蚜Clethrobius comes(Walker),赤杨刻斑蚜C.dryobius Chakrabarti et Raychaudhuri),短绵斑蚜Euceraphis betulae(Koch),桦绵斑蚜E.punctipennis (Zetterst-edt),触角单斑蚜Monaphis antennata (Kaltenbach),白新桦斑蚜Nebetulaphis alba Higuchi,河北新桦斑蚜N.hebeiensis(Zhang,Zhang et Zhong),裸新桦斑蚜N.pusilla Basu,缺带毛斑蚜Symydobius carefasciatus Qiao et Zhang,黑桦毛斑蚜S.kabae(Matsumura),少圈毛斑蚜S.paucisensorius Zhang,Zhang et Zhong,短毛毛斑蚜S.brevicapillus Qiao et Zhang,昙毛毛斑蚜S.fumus Qiao et Zhang,川西陶斑蚜Taoia chuansiensis(Tao),桤木陶斑蚜T.indica (Ghosh et Raychaudhuri)。提供了分属、分亚属及分种检索表,各属提供了鉴别特征,所有分类单元具有文献引证、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和检视标本的记录。新纪录种有具体的形态记述和特征图。所有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