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31.
探讨肝细胞癌(HCC)中非典型性E2F家族成员E2F7在肝癌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E2F7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分别通过基因过表达和RNA干扰技术上调或下调E2F7基因表达,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肝癌细胞株MHCC-H中β-catenin及其靶基因cmyc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E2F7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核浆分离实验检测过表达E2F7基因对β-catenin入核的影响;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异位表达E2F7与内源β-catenin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肝细胞癌组织中E2F7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P0.001);转录因子E2F7可与β-catenin相互作用并促进β-catenin进入细胞核.转录因子E2F7可以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  相似文献   
732.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及氯氰菊酯(cypermethrin,CYP)是我国广泛存在的两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具有显著的抗雄激素活性及生殖毒性,可致雄性性腺发育不良.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性腺发育不良属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临床采用益肾填精中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主要研究益肾填精中药拮抗EEDs——DEHP及CYP引致青春前期大鼠性腺发育不良的作用机制.实验中染毒组分别饲喂500 mg/kg DEHP,80 mg/kg CYP及500 mg/kg DEHP+80 mg/kg CYP,治疗组采用40 mg/kg益肾填精中药与相应染毒物质同时饲喂.研究结果显示,DEHP、CYP单独及联合染毒组的青春前期大鼠睾丸重量、睾丸系数及血清睾酮水平均显著下调;睾丸氧化应激指标MDA含量、GSH-Px活性明显上升;病理组织及超微结构显示睾丸形态萎缩;睾丸支持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益肾填精中药治疗干预后,睾丸重量、睾丸系数及血清睾酮水平均显著增加并接近对照组水平;睾丸形态明显改善,细胞数量增加;睾丸氧化应激水平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显示睾丸支持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本研究证实,益肾填精中药对DEHP及CYP的抗雄激素活性及生殖毒性有显著拮抗作用,可明显拮抗染毒物质诱导的氧化应激作用,促进睾酮分泌,并改善睾丸支持细胞功能,这可能是益肾填精中药有效拮抗EEDs抗雄激素活性及其生殖毒性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33.
Reactivation of late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 infection is a major complication of anti-tumour necrosis factor (TNF)-alpha treatment, but its mechanism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the TNF antagonists infliximab (Ifx), adalimumab (Ada) and etanercept (Eta) on anti-mycobacterial immune responses in two conditions: with ex vivo studies from patients treated with TNF antagonists and with the in vitro addition of TNF antagonists to cells stimulated with mycobacterial antigens. In both cases, we analysed the response of CD4+ T lymphocytes to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 and to 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CFP)-10, an antigen restricted to Mtb. The tests performed were lymphoproliferation and immediate production of interferon (IFN)-gamma. In the 68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diseases (rheumatoid arthritis, spondylarthropathy or Crohn's disease), including 31 patients with a previous or latent tuberculosis (TB), 14 weeks of anti-TNF-alpha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CD4+ T lymphocytes. In contrast, the number of IFN-gamma-releasing CD4+ T lymphocytes decreased for PPD (p < 0.005) and CFP-10 (p < 0.01)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 TB and for PPD (p < 0.05) in other patients (all vaccinated with Bacille Calmette-Guérin). Treatments with Ifx and with Eta affected IFN-gamma release to a similar extent. In vitro addition of TNF antagonists to CD4+ T lymphocytes stimulated with mycobacterial antigens inhibited their proliferation and their expression of membrane-bound TNF (mTNF). These effects occurred late in cultures, suggesting a direct effect of TNF antagonists on activated mTNF+ CD4+ T lymphocytes, and Ifx and Ada were more efficient than Eta. Therefore, TNF antagonists have a dual action on anti-mycobacterial CD4+ T lymphocytes. Administered in vivo, they decrease the frequency of the subpopulation of memory CD4+ T lymphocytes rapidly releasing IFN-gamma upon challenge with mycobacterial antigens. Added in vitro, they inhibit the activation of CD4+ T lymphocytes by mycobacterial antigens. Such a dual effect may explain the increased incidence of TB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TNF antagonists as well as possi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NF antagonists for the incidence and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TB reactivation.  相似文献   
734.
刘铭  刘霞  孙然  李玉灵  杜克久 《植物学报》2018,53(6):764-772
多氯联苯是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表明多氯联苯具有毒物兴奋效应, 但其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尚不清楚。以毛白杨(Populous tomentosa)组培苗为材料, 探讨3 mg·L-1 Aroclor1254对不定根分化、植物激素水平、与生长素相关的P009g125900P006g142600P002g222700基因表达、与细胞分裂素相关的P005g2489P005g2376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Aroclor1254可促进毛白杨组培苗不定根分化, 缩短不定根初根时间与分化率达100%的时间, 提高不定根数目; 在不定根诱导期, 用Aroclor1254单独诱导, IAA/(ZR+dhZR)比值与阳性对照无显著差异, P006g142600P002g222700P009g125900P005g2489P005g2376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IBA单独诱导下各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为验证Aroclor1254是否具有生长素效应, 以玉米(Zea mays)和转生长素报告基因DR5::GUS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 观察Aroclor1254对胚芽鞘生长及DR5::GU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一定浓度的Aroclor1254对胚芽鞘的生长无显著影响, 但可诱导生长素报告基因表达。以上结果表明, 多氯联苯类化合物Aroclor1254虽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但具有毒物兴奋效应, 在一定浓度下具有类似生长素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735.
首次报道分别从28天和27天中国小型猪胚胎生殖嵴的原始生殖细胞培养和建立了两株胚胎生殖细胞系(embryonic germ cells,EG cells),各命名为BPEGl和BPEG2。根据它们的生长形态、细胞专一性标志以及体内、外分化等特征,证明了它们具有多能性的特性。这些猪EG细胞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6.
王倩  孙文静  包颖 《植物学报》2017,52(2):179-187
为全面理解植物颗粒结合淀粉合酶(GBSS)基因在植物中的进化模式并重建其进化历史, 利用20种陆生植物和2种藻类植物的基因组数据, 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 深入挖掘和分析植物类群基因组中GBSS基因家族的构成和基因特点, 推测其可能的扩增和丢失规律。结果共识别42条同源序列。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表明, GBSS基因起源古老, 可能在所有绿色植物的祖先中就已经出现, 之后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发生谱系的特异扩张和拷贝丢失, 并最终通过功能分化的形式在植物类群中被固定。  相似文献   
737.
孢子囊是蕨类植物的繁殖器官, 其形态在蕨类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新鲜成熟的孢子囊, 在光学显微镜下获得清晰的孢子囊图像, 系统研究了中国鳞始蕨科4属13种孢子囊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鳞始蕨科孢子囊呈椭球形, 孢子囊柄由3列细胞构成, 环带类型为垂直环带。通过分析孢子囊形态数据探讨了中国鳞始蕨科属内及属间差异。结果表明, 乌蕨属(Odontosoria)、香鳞始蕨属(Osmolindsaea)、达边蕨属(Tapeinidium)和鳞始蕨属(Lindsaea)的孢子囊环带细胞数依次减少, 囊蒴体积、唇细胞数和囊壁细胞数的变化由大(多)到小(少)依次为乌蕨属、达边蕨属、香鳞始蕨属和鳞始蕨属。孢子囊属内差异最大的是阔片乌蕨(Odontosoria biflora)与乌蕨(O. chinensis)以及香鳞始蕨(Osmolindsaea odorata)与日本鳞始蕨(O. japonica); 而达边蕨属和鳞始蕨属的属内差异则很小。研究结果为揭示鳞始蕨科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形态基础, 特别是提出阔片乌蕨和乌蕨以及香鳞始蕨和日本鳞始蕨在孢子囊形态上的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38.
侧金盏花双受精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颖  王蕾  杨雪  王阿香  何淼 《植物学报》2017,52(4):480-486
应用荧光显微镜和常规石蜡切片观察侧金盏花(Adonis amurensis)花粉管生长和受精作用的全过程。结果表明,侧金盏花为湿型柱头,授粉后1–2小时,花粉粒与柱头识别;授粉后2–4小时,花粉粒萌发;授粉后4–6小时,花粉管进入柱头。侧金盏花的受精模式为珠孔受精,授粉后10小时,精子被释放;授粉后30小时,精核与卵核融合;授粉后7天合子形成;授粉后15天合子进入分裂期,合子休眠期为8天。2个极核在受精前不融合,授粉后14–16小时,精核与1个极核融合;授粉后20–22小时,受精极核与另1个极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双受精作用属于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型。通过实验确定了侧金盏花受精过程的雌雄性细胞融合形态变化与相应经历的时间及其合子休眠期。研究结果丰富了侧金盏花胚胎学资料,对其今后的育种及转基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9.
我国植物光信号转导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景艳军  林荣呈 《植物学报》2017,52(3):257-270
光是影响植物的重要环境因子,可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各个过程,如种子萌发、形态建成、庇荫反应、开花和衰老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借助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科学家在光调控植物生长与发育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鉴定了一系列光受体和重要蛋白因子,而且初步建立了光信号转导的调控网络,这其中包含中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该文对近10多年来我国学者在光信号转导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该领域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40.
作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基础有差异的亲本杂交生成的杂合子在生长势和生物量等方面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虽然杂种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利用,但对于其形成的遗传机理仍没有统一的解释。目前,解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模型主要有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加快了杂种优势的研究。该文主要综述了近期在数量性状位点(QTL)水平的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对作物杂种优势的QTL定位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