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60篇
  9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豆腐废水UASB反应器中的原核生物多样性及主要功能菌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对豆腐废水UASB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原核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用MPN法对颗粒污泥中的互养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菌进行了活菌数量测定。结果表明,33%的16S rRNA基因序列属于产甲烷菌,氢和乙酸盐营养型的产甲烷菌在颗粒污泥中数量最多,分别为1.1×10.9个/mL和4.5×10.8个/mL。低GC革兰氏阳性菌和δ-变形菌纲分支的细菌也是颗粒污泥中的主要菌群,它们的16S rRNA序列分别占22%和9%,其中互养产乙酸细菌在颗粒污泥中的数量可达4.5×10.7个/ml。绿色非硫细菌是另一类丰度很高的细菌,其16S rRNA序列占文库的12%。对各类微生物在颗粒污泥中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通过研究不仅了解了特定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还为从中分离特异类群的微生物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2.
关系到八亿农民生存的领域——村镇庭院生态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前,生态学的研究中有一个急待开拓的领域,就是人类生态问题。城市生态,国内外还有人作了一些工作(尽管是以各个不同侧面),但是,对广大农村的村镇庭院生态问题却很少涉及。人类本身的生态问题应当是更加迫切的问题,它对今后的城乡建设和人类生存的影响并不亚于自然环境。对人类环境的研究、调控应当尽早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3.
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渺  肖燚  欧阳志云  江腊海  侯鹏 《生态学报》2021,41(24):9738-9748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丧失极大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生态学领域内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以四川省各乡镇为单元,计算了景观尺度上的多样性指数,评估了四川省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固碳功能,并研究了两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上,Shannon''s多样性指数、修正Simpson''s多样性指数、景观丰度三种多样性指数可以较好表征四川省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由景观丰度、欧式最近邻距离的标准差、景观丰度密度构成解释变量矩阵,RDA模型矫正解释率42.25%(P<0.001),可更好解释由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固碳功能构成的响应变量矩阵。四川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模式有以下几种:(1)成都平原区区县空间距离较近,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梯度均差异较小;(2)盆周山地区、盆地丘陵区各区县在水土保持功能梯度上差异较大,与多样性关系较弱;(3)川西高原区区县在固碳、水源涵养梯度上差异较大,并有协同关系,多样性梯度差异较大;(4)川西高山峡谷区、西南山地区区县之间生态系统服务和多样性差异较大,生态系统服务可能存在强烈权衡关系,需进一步引入解释因子。  相似文献   
24.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保护与恢复生境是有效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恢复生境的群落结构特征,共调查了原始生境、20世纪20一3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40一5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70年代以后自然恢复生境以及60一70年代人工林等5个生境类型,21个样方。研究结果表明:各生境类型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植株数(高度>5m)、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和最大平均胸径,以及大熊猫的生境成熟度都存在显著差异,竹子的生物量及更新能力也有一定差异。人工林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低于其他自然恢复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研究发现,大熊猫生境恢复包括大熊猫可食竹类资源的恢复以及生境群落结构的恢复。可食竹类资源恢复所需时间相对较短,仅需约20一30a;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则要长的多,一般恢复时间50a左右才能成为大熊猫的适宜生境,恢复时间为70一80a的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结构已十分接近。通过人工造林恢复生境,无论从竹子资源的恢复,还是从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方面,均不是一种有效地恢复大熊猫生境的方式。  相似文献   
25.
沿道路设置供野生动物迁徙、扩散和连接栖息地的廊道是应对道路干扰最有效的措施,科学选址则是野生动物廊道建设的前提,也是廊道研究的薄弱领域。以大熊猫廊道为例对野生动物廊道选址指标体系、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探索,将栖息地特征、地形因素、植被可转化性、工程成本作为大熊猫廊道选址指标,基于Arcgis和栖息地格局、海拔、坡度、植被数据,为四川306省道椅子垭口段确定了两处大熊猫廊道位置,并用监测数据证明了所选位置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表明栖息地格局是廊道选址的重要基础,应侧重对地形因素的研究。研究为廊道选址方法和流程进行了示范,还对选址指标体系优化、提高选址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推动野生动物廊道研究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6.
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海河流域自身的特征出发,运用RS、GI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可划分为5个生态区、24个生态亚区和114个生态功能区;以流域尺度上占主导地位的4项生态功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依据,确定了对海河流域具有重要意义的11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该区划结果明确了对海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可用于指导海河流域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和产业的合理布局,为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维护海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家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家域是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动物对资源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种群密度及社会关系等生态学过程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家域的内涵、特征、估算方法(包括取样方法,样本含量,位点数据自相关,模型评价等)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家域估算模型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评述了3种主要家域估算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应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8.
随着世界范围内流行性疾病以及我国空气雾霾事件的不断发生,空气生物性污染的研究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其研究方法也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更新,由早期以生化技术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转变为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综述了空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方法从培养到非培养的发展过程,包括培养技术法、BIOLOG技术、生物标记法、基因指纹图谱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空气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阐述了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它们在空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概况,最后展望了空气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9.
生态学理论在食品微生物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学理论在食品微生物学中的运用云南省玉溪地区卫生防疫站玉溪653100王树坤云南省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吴献花1主要生态学概念1.1术语微生物生产和/或降解食品几乎不是由单一种而是由一群微生物活动的结果,与此相关术语有种群(population)和(...  相似文献   
30.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家庭食物碳消费动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罗婷文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  郑华 《生态学报》2005,25(12):3252-3258
不可持续的家庭消费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食物碳消费研究是促进可持续家庭消费的重要内容。基于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分析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家庭食物碳消费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1979年相比,1999年北京城市家庭人均及户均食物消费量分别减少了15.2%和38.6%,而食物碳消费总量增加了28.5%,食物碳消费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变成“以粮食和肉类为主”。城市化进程中,以1993年为界,家庭食物人均及户均碳消费量均由明显减少趋势转变为明显增长趋势,变化的主要原因由“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引起的人均谷物类碳消费量的减少”转变为“人均食物消费量增加引起的人均肉类碳消费量的增加”。北京城市家庭已基本完成食物消费结构的转变,人均食物消费量仍继续增加。GDP指数是影响人均食物碳消费量的主要经济因素,经济的继续增长可能带来人均食物碳消费量的增加,北京城市家庭食物碳消费尚未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