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93篇
  5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01.
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4种野生秋海棠(包括4个变种)为试材,水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为外标,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其基因组大小,比较不同种、组之间基因组大小的差异,并分析与染色体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在0.292~2.554 pg之间,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9倍,平均基因组大小为0.863 pg,最小的为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 H.L.Li),最大的为水鸭脚秋海棠(B.formosana(Hayata)Masam.)。中国原产的30种秋海棠平均基因组大小(1C=0.925 pg)较南美洲原产的4种的(1C=0.398 pg)大,中国台湾原产的3种秋海棠基因组均比大陆原产的27种的大。中国原产秋海棠不同组间基因组的大小存在差异,同一组内基因组大小亦不相同,本研究所测材料以四室组的基因组最大,为1.285 pg,组内变化近3.2倍;秋海棠组和二室组次之,分别为0.895 pg和0.888 pg,组内变化近6.4、6.8倍;侧膜胎座组基因组最小,为0.721 pg,组内变化约1.2倍。相关性分析表明秋海棠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无显著相关性。本结果可为秋海棠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02.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此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报告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例的其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诊疗经验。结果:1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接受对症治疗,目前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病的发病率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更少见,其发病原因不明,部分与药物、毒物或者病毒感染有关,多数病例对症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03.
衣原体分泌性蛋白是由衣原体基因编码并分泌到宿主细胞胞浆中的具有酶活性蛋白,研究最多的是蛋白酶体样活性因子即CPAF。CPAF能抑制IFN-γ诱导的MHC分子的表达、裂解角蛋白-8并通过裂解宿主细胞唯BH3域蛋白参与抗凋亡作用。2005年又发现两种肺炎嗜衣原体的分泌性蛋白CPn0796和CPn0797,但对其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504.
慢性镉暴露对背角无齿蚌肝脏的氧化损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氯化镉(CdCl2)暴露对背角无齿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根据背角无齿蚌96 h镉离子(Cd2+)半致死剂量设置1个对照组和2个处理组(0.1和0.5 mg/L),分别检测镉暴露4周及镉清除4周期间背角无齿蚌肝脏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Cd2+暴露对背角无齿蚌抗氧化酶活力及脂质过氧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Cd2+暴露的毒性效应较弱,高浓度Cd2+暴露可显著抑制肝脏SOD活力,诱导GPx活力升高,在暴露后期显著抑制CAT活力,MDA含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结论:慢性Cd2+暴露可影响背角无齿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且作用机制与急性毒性不同。  相似文献   
505.
目的 通过筛选LMO3的相互作用蛋白,进一步了解LMO3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LMO3相瓦作用蛋白,并通过酵母结合试验、免疫共沉淀及荧光共定位等进行验证。结果在初步获得相互作用蛋白:钙-整合素结合蛋白(Calcium—and integrin—binding protein,CIB)的基础上,在酵母中证实了LMO3与CIB的相互作用,并通过酵母结合试验确定了CIB与LMO3的相互作用位点,发现CIB可与LMO3的第一个LIM结构域(LIMI)及全长LMO3结合,免疫共沉淀试验确证了它们可以在真核细胞内结合,荧光共定位表明与CIB的相互作用可使LMO3在C8细胞中的定位由细胞核移到细胞质。结论LMO3可以与CIB在真核细胞中发生相互作用,提示LMO3可能通过与CIB的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相关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506.
目的:构建不同长度包含目的片段的PDGFC 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为进一步研究PDGF-C mRNA的上游miRNA调节做准备。方法:培养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提取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的基因组DNA,以提取的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不同长度的PDGFC 3`UTR片段,经胶回收后,将回收的目的片段插入报告基因载体SV40-p GL3中,再经转化将克隆好的载体转入细菌内扩增(先在固体培养基上扩增为菌落,然后再接种进液体细菌培养管中扩增),扩增细菌后进行质粒提取,并进行菌落PCR及双酶切鉴定,最后送公司进行基因序列检测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不同长度目的片段的PDGFC 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结论:本实验构建了不同长度的PDGF-C mRNA的3’UTR区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为进一步研究PDGF-C mRNA的上游miRNA调节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7.
对植物光合和后光合分馏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对植物生理和水分管理等的认识。本研究通过测定大气、侧柏叶片和枝条韧皮部可溶性化合物的δ13C,探讨了光合作用时大气和叶片间碳同位素的分馏(ΔCa-leaf)和光合作用后叶片到枝条间的碳同位素分馏(ΔCleaf-phlo)对土壤含水量(SWC)和大气CO2浓度(Ca)的响应。结果表明: ΔCa-leaf在SWC为田间持水量(FC)的95%~100%(95%~100%FC)且Ca为400 μmol·mol-1时达到最大值(13.06‰),在SWC为35%~45%FC且Ca为800 μmol·mol-1时达到最小值(8.63‰);气孔导度和叶肉细胞导度均与ΔCa-leaf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和0.44;而ΔCleaf-phlo并未受到SWC和Ca的显著影响。本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对碳同位素的分馏机制的认识,而且可以为植物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生存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8.
优选乌梅等三味具有抗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活性中药的有效物质提取工艺。以浸膏得率、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综合考虑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影响因素,对三味中药有效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研究。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黄连粗粉70%乙醇浓度(8倍量),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乌梅粗粉95%乙醇浓度(10倍量),90℃加热回流提取1次,每次8 h;虎杖粗粉60%乙醇浓度(6倍量),90℃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最佳提取工艺下,黄连、乌梅和虎杖三种提取物浸膏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5.60、10.40、15.60 mg/m L,MBC值分别为26.00、18.20、15.60 mg/m L。  相似文献   
509.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主要由砂质和泥质灰岩、叠层石灰岩以及白云质灰岩组成,含有著名的“淮南生物群”的重要分子。研究采用浸解法在该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的疑源类化石,它们以球形亚类为主,在组合面貌上继承了其下伏刘老碑组的疑源类组合特征。但化石个体较大,多细胞植物碎片含量明显增加,化石在不同层位的分布不均匀是九里桥组疑源类组合的显著特征。另外在该组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疑源类化石如:Bailikania diligena,?Lomentunella vagtinata Hermann。文中还对九里桥组的凝源类组合与宏体化石、叠层石礁体的发育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10.
北京山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呼吸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是估算土壤呼吸对全球变暖的反馈参数,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Q10对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山区典型植被类型侧柏、油松和栓皮栎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长季内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热因素以及土壤呼吸速率(Rs)的变化,探究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呼吸特征及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主要植被类型的Rs在生长季内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Rs在4月初最低(0.45 μmol·m-2·s-1),随后逐渐增大,在7月初达到峰值(3.95 μmol·m-2·s-1),然后逐渐降低,3种植被类型的RsQ10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土壤呼吸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与Rs拟合的回归模型可以解析土壤呼吸速率48.1%~56.7%的变化.北京山区的Q10值在2.05~3.19,在同一植被类型下,Q10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植被类型、海拔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造成不同植被类型Q10值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