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应用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小RNA-1(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small RNA-1,EBER-1)分子探针进行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沈阳地区鼻咽癌的Epstein-Barr病毒存在状况及意义。结果发现:EBER-1杂交信号定位于鼻咽癌的癌细胞核,在正常的鼻咽粘膜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粘液腺及淋巴细胞均为阴性。在53例鼻咽癌病例中,37例阳性,阳性率为69.8%。EBER-1的阳性表达与鼻咽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患的生存期未见明显关系。提示:应用EBER-1分子探针可进行回顾性研究:EB病毒的存在与鼻咽癌的分化程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2.
具Ⅱ类功能反应的非自治捕食扩散系统的全局稳定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一类具有扩散率和Ⅱ类功能性反应的非自治捕食系统,证明了在适当条件下,系统是持久的。进一步如果系统是周期系统,则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唯一严格正的全局稳定的周期解。  相似文献   
143.
珠江口近海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1998~1999年对珠江口近海浮游植物进行了5个航次现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39种.其中。硅藻最多,占72.4%,甲藻次之,占23.8%,其他门类合占3.8%.种类组成以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四季的主要优势种依次为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li)、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lssima)、伏氏海毛藻、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细胞密度全年变幅0.2×10^4~2767.1×10^4cell·m^-3,四季平均98.7×10^4cell·m^-3,夏、冬季明显高于春、秋季.平面分布呈近岸明显高于外海趋势。密集区终年出现在西北海域上川岛附近.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和多样性阈值四季均值变幅分别为2.63~3.17、0.53~0.71和1.74~2.23,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4.
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支持下,利用等级模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考洲洋整个水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均匀,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达4级水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达4-5级,饵料生物最为丰富,其次为湾口,达4级水平。两个调查航次相比,丰水期的饵料生物水平高于枯水期。主要优势种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交叉和演替现象,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而底栖生物的优势种组成在整个调查期间变化不大。调查期间各饵料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其最大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49和0.01-0.96,表明湾内饵料生物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不太稳定。调查期间整个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阈值均呈现出湾西部及西北部水域较高,其余水域较低的分布特点,但不同季节其变化趋势及分布范围略有差异。枯水期多样性阈值的密集分布区出现于湾西侧的部分水域,其等级水平为3级,饵料生物多样性较好,其余水域均为2级或低于2级水平,多样性一般或较差。丰水期的分布趋势与枯水期相似,其密集区出现于湾西部和西北部的整片水域中,分布范围比枯水期大,但等级水平明显低于枯水期,为2级,多样性一般,其余大部分水域均为1级水平,多样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5.
针对uPA的siRNA对人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RNA干涉的方法抑制乳腺癌细胞中uPA的表达,观察uPA的表达抑制后对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构建可以表达针对uPA的siRNA的干涉载体,转染高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G418抗性筛选,挑选单克隆株;(2)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uPA的表达;(3)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4BovdenchamberAssay检测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1)可以稳定表达针对uPA的siRNA的单克隆株,uP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2)转染了针对uPA的siRNA的单克隆株的克隆形成能力降低;(3)转染了针对uPA的siRNA的单克隆株体外侵袭能力与原代细胞MDA-MB231相比明显受到抑制。结论:uPA在人乳腺癌侵袭行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uPA的siRNA可以显著降低uPA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可望成为抗肿瘤侵袭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6.
147.
大量的研究显示国内外病人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上海市卫生监督所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2006年开展了医疗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资料来源、质量控制和统计工具作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8.
目的通过研究丝氨酸/精氨酸蛋白特异激酶2(serine/arginine-rich protein specific kinase 2,SRPK2)基因mRNA及其编码蛋白产物在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探讨该基因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基因mRNA及蛋白产物在小鼠多种组织中的表达;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分析SRPK2 mRNA在不同发育阶段小鼠睾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SRPK2蛋白在小鼠曲精小管中的细胞定位和生精细胞内的亚细胞定位。结果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SRPK2 mRNA和蛋白在小鼠睾丸组织中均大量表达;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SRPK2 mRNA在5周及8周龄雄性小鼠睾丸组织中显著表达,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异性表达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SRPK2蛋白阳性着色主要位于曲精小管中的长形精子细胞核;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SRPK2蛋白定位于长形精子细胞核表面。结论 SRPK2基因在小鼠睾丸组织中大量表达,并且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异性表达特征和明确的细胞核定位,极有可能在小鼠精子发生的变态成形期参与mRNA前体分子的剪接过程,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究高效降解3-苯氧基苯甲酸(3-Phenoxybenzoic acid,3-PBA)的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 SC-1对苯酚的降解特性。【方法】采用HPLC测定微生物降解体系中苯酚残留量,考察环境条件对菌株SC-1降解苯酚的影响;分析不同培养时间苯酚降解体系混合样品的HPLC谱图,确定其降解中间产物。【结果】菌株SC-1能在基础盐培养基中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在初始pH 7.0、30 °C条件下,24 h可完全降解100 mg/L苯酚;Cu2+、Ba2+、Mn2+等对其降解苯酚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HPLC谱图分析,初步确定邻苯二酚是菌株SC-1降解苯酚的中间产物,且该菌株可在48 h内完全降解100 mg/L邻苯二酚。【结论】菌株SC-1对苯酚及邻苯二酚均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为完善3-PBA的降解途径及污染3-PBA或含酚废水或含酚农药残留的降解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0.
选取‘新春6号’小麦种子为材料,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处理,考察发芽率、幼苗根长、幼苗鲜重、幼苗干重等指标,并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种子根尖表皮形态及细胞结构变化,明确不同老化处理对春小麦种子萌发及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子劣变程度加深(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春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根长、鲜重、干重等相关活力指标急剧下降,而平均发芽时间持续增加,且以老化处理4d为种子活力下降的转折点。种子萌发72h后,胚根尖表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随着老化程度加深,胚根尖表皮皱缩逐渐加深、紧凑,最终致使表皮破裂,内部细胞裸露;透射电镜观察则显示,老化处理越久,根尖细胞中细胞器溶解程度越明显,最终导致整个细胞形成空腔。可见,根尖表皮形态、内部细胞结构上的改变可能是引起种子逐步丧失活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