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探究人体海马CA1区神经元锥体细胞胞体发育的过程。方法:取19孕周(19GW)、20GW、26GW、35GW、38GW水囊引产胎儿和8岁(8Y)死亡儿童各1例,所有标本来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采用Golgi染色技术,借助配备有"Neurolu-cida"软件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1区锥体细胞胞体,分析细胞体的长度和面积。结果:19GW和20GW细胞体形态尚不明显,26GW、35GW、38GW、8Y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胞体长度分别为56.5±2.5(μm)、80.8±8.5(μm)、85.9±12.2(μm)、91.3±9.6(μm);胞体面积分别为254.5±13.7(μm2)、362.5±15.5(μm2)、380.5±22.8(μm2)、460.8±25.7(μm2)。26GW锥体细胞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5GW、38GW、8Y相比差异明显(P<0.05);8岁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8GW相比有小幅度增大;细胞形态学:26GW、35GW、38GW锥体细胞胞体切面呈椭圆形或三角形,随胎龄增大,胞体长度和面积逐渐增长增大,特别是细胞基底部增宽,胞体形态由椭圆形逐渐转换为三角形;细胞底部的基树突数量也逐渐增加,到38GW时可以达到4-7个,8Y锥体细胞胞体在切面上基本上都呈三角形,细胞长度和面积与38GW相比稍微增大,相对趋于稳定。结论:人体在发育过程中,锥体细胞长度呈逐渐增长、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26GW与35GW之间变化最大,38GW与8Y胞体面积差异不明显,整个变化趋势逐渐变慢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2.
通过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方法,对显脉旋覆花进行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比较了不同民族的使用习惯.结果发现显脉旋覆花作为跌打损伤药是湖南通道侗族居民特有的用药方式;资源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显脉旋覆花市场需求大,种植繁殖困难,导致资源锐减.应加强显脉旋覆花的引种栽培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3.
于2016和2017年,以春小麦品种‘陇春27'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定位试验,分析全膜覆土平作穴播(PMS)、全膜覆土平作穴播+有机肥(PMO)、裸地平作穴播(CK)3个处理春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土壤水分与群体冠层温度、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旗叶C/N、旗叶全氮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小麦生育中后期土壤含水量,PMO抽穗至灌浆阶段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PMS和CK分别提高4.6%和8.5%,群体冠层温度分别降低0.1~1.3 ℃和1.4~4.9 ℃,Pn分别提高9.3%和29.7%,gs分别提高30.9%和103.8%,Tr分别提高5.1%和55.0%,全氮含量分别提高6.6%和18.9%,C/N分别降低6.4%和22.8%。收获后,PMO较PMS和CK显著促进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籽粒产量分别提高9.1%和53.7%。抽穗至灌浆阶段旗叶Pngs与C/N呈负相关性;C/N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施有机肥可提高春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土壤含水量,促进旗叶光合作用,有利于降低生理干旱胁迫强度和旗叶氮吸收同化限制,促进穗粒数和粒重增加,使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134.
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下,水稻高温热害频发,孕穗-开花期和灌浆期高温已成为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特点(鉴定与分级、区域和时间)和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总结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数量性状座位定位、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及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重点阐述了高温热害的防御措施,包括选用耐热品种、改善田间管理和喷施外源物质,并对今后水稻高温热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稻高温热害防御和农业减灾增效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35.
为保护博罗红豆(Ormosia boluoensis)资源,基于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0.6 hm2固定样地,研究了博罗红豆所在群落的物种组成、径阶结构、空间格局、种内关联及其与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调查到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4 503株,隶属于38科57属84种。优势种有甜槠(Castanopsis eyrei)、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密花山矾(Symplocos congest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和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等,博罗红豆的重要值仅为1.84%,径阶结构呈倒“J”型,空间分布格局在0~22.1 m的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在22.2~30.0 m的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博罗红豆与甜槠无关联性,与赤楠在个别尺度上有微弱的负相关性,与密花山矾主要呈负关联性,与密花树、深山含笑主要呈正关联性。博罗红豆的成树和幼苗在0~3.7 m的空间尺度上呈现强正关联,小树和幼苗在0~5.9 m的尺度上呈正关联性,而成树与小树的关联性较弱。因此,推测博罗红豆的空间分布格局受负密度制约、种子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作用,在后期的管理中可以适当移植幼苗和对群落中的灌木及小乔木进行适度的疏伐。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为了降低嗜热链球菌工业化生产成本,提高其发酵活菌数,对嗜热链球菌原始培养基的成分进行了响应面优化.方法 利用Design-Expert软件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了影响嗜热链球菌生长的显著因子,再依据响应面法设计试验,得到嗜热链球菌的优化培养基配比.结果 乳糖、酵母粉和L-半胱氨酸为嗜热链球菌生长的显著性因子;优化后培养基配比由结果分析可知,当活菌数达到最大值时,即:乳糖的浓度为3.6%,酵母粉的浓度为1.74%,L-半胱氨酸的浓度为1.1%,牛肉蛋白胨1%,酪胨1%,KH2PO4 0.20%,Na2 HPO40.20%,叶温-80 0.1%活菌数为最高2.34×109 CFU/mL.结论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培养基较经典TPY培养基活菌数提高了近2~3倍.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本研究介绍了酒精性肝损伤机制,乳酸菌抗氧化及保肝护肝的研究进展,并且对乳酸菌抗氧化的体内和体外实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8.
长株潭地区生态可持续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亚南  贺新光 《生态学报》2013,33(2):595-602
基于长株潭地区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针对生态足迹方法的产量因子参数进行改进,利用区域产量因子代替全球产量因子,对长株潭地区1986-200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着重采用两种预测方法对该地区2007-201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进行预测.两种预测方法分别是二项式曲线预测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对长株潭地区1986-2005年20a的人均生态足迹与时间关系进行了拟合,得出二项式曲线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用两种预测模型预测了长株潭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选取精度最高的模型分别预测研究区未来10a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未来10a人均生态容量增长平缓(年平均增长率1.8%),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快(年平均增长率达16%),相应的人均生态赤字增长快.  相似文献   
139.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盛茂银  刘洋  熊康宁 《生态学报》2013,33(19):6303-6313
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定点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特征;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旨在为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田间含水量、毛管含水量、pH值、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全钾均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异。但这些指标并不是随着石漠化程度增加而一直退化,而是一个先退化后改善的趋势;2)土壤有机质、氮素、毛管持水量、容重和孔隙度与土壤其它绝大多数理化因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是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3)主成分分析也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素、钾素、容重、持水状况、孔隙度等是基于土壤理化性质评价石漠化程度的关键指标。作者提出了强度石漠化环境裸岩对土壤养分的聚集效应学说和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对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0.
【背景】三七的连作障碍与微生物区系失衡有一定关联,了解种植年限对三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判断根际微生物区系是否失衡,对三七连作障碍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究文山不同种植年限健康三七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以及与种植年限之间的关联,为后续缓解三七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一年生、二年生和三年生健康三七根际土壤,采用16S rRNA基因和ITS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一年生、二年生和三年生健康三七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分布规律及与种植年限的关联。【结果】一年生健康三七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指数均显著高于二年生和三年生。通过β多样性分析发现,一年生健康三七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与其他年限的真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真菌的均匀度和香农指数与种植年限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余指数不显著相关。三七根际丰富度前三的门和属,除Acidobacteria和Aquicella丰富度随着三七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外,其余群落丰度都与种植年限呈负相关。细菌中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真菌中Ascomycota、Basidiomycota、Chytridiomycota的丰富度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降低。在属水平上,细菌中Opitutus和真菌中Mortierella、Clitopilus、Pholiota的丰富度随着三七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在二年生三七根际土壤中病原真菌Alternaria、Cylindrocarpon、Fusarium和Pestalotiopsis的丰富度低于一年生和三年生,而有益真菌Mucor和Bacillus的丰富度却呈相反趋势。同时,有益细菌Flavobacterium和有益真菌Myxocephala、Aspergillus的丰富度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三七种植年限的增加,会引起三七根际微生物区系失衡,增加根际病原真菌属的丰度,同时降低一些有益真菌属的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