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江浙蝮蛇蛇毒中性磷脂酶A2的结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江浙蝮蛇蛇毒纯化出的中性磷脂酶A2(ATX)不仅具有酶催化活性,还具有突触前神经毒性。用图象模拟和能量极小化及分子动力学方法,根据美国西部菱斑响尾蛇(C.atrox)蛇毒PLA2的晶体结构构建了ATX二体和单体模型,它们的基本折叠与C.atroxPLA2是很相似的。能量计算表明,二体的总势能比单体相应能量的两倍低263.6kcal/mol;ATX二体模型中两亚基间的作用与C.atroxPLA  相似文献   
32.
产木聚糖酶白地霉培养特性及部分纯化的酶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白地霉Ref1的培养特性、产酶条件和酶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低温型菌株,其最佳生长条件为pH6、20℃和酵母膏作为氮源;最佳产酶条件为pH3-7、15℃及以酵母膏氮源;条件优化后产酶可达118.7U/mL,可溶蛋白含量可达到60μg/mL,酶溶液的比活可达到1250U/mg蛋白质;该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5,金属离子Mg2+、Na+和8mmol/L的Fe2+、Cu2+、Zn2+等对木聚糖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而Ca2+、4mmol/L的Fe2+、Cu2+、Zn2+和8mmol/L的Mn2+等对该酶反应则有促进作用;该木聚糖酶在保温2h后在15-40℃范围内能保持80%以上的酶活性,在50℃时能保持68%的酶活性;用lineweaver-Burk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求得该酶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和Km值分别为163.38mmol/mg/min和0.75mg/mL。  相似文献   
33.
通过三级营养关系的传递,研究不同寄主食物和寄主对雅脊金小蜂Theocolax elegans(Westwood)子代性比、体型和翅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雅脊金小蜂寄生小麦粒中的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或米象Sitophilus oryzae(L.)的子代蜂量均显著高于寄生玉米粒中的玉米象或米象的子代蜂量;寄生小麦粒中的米象与玉米象的蜂量之间差异不显著,雌雄性比之间也差异不显著。子代雌蜂个体的体长均显著长于雄蜂的体长;但在寄生玉米粒中的米象时,其子代雌蜂和雄蜂的个体大小是最小的。长翅型雅脊金小蜂在寄生小麦粒中的米象或玉米象时,其子代长翅型的个体数量显著多于寄生于玉米粒中的米象或玉米象的子代长翅型个体数量。因此,用小麦粒中的米象或玉米象来繁殖雅脊金小蜂较之用玉米粒中的玉米象或米象的繁殖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4.
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下两个层次(LF层: 新鲜凋落物层和发酵层; H层: 腐殖质层)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 分别模拟凋落物分解的前期和后期阶段, 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及凋落物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凋落物分解前期的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分解后期, 但植被类型对LF和H层的纤维素含量的影响都不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凋落物分解阶段对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比植被类型对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更大。不同种类的纤维素酶活性在分解前期和分解后期受到不同因子的限制。凋落物分解前期, 微晶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可能受N、P含量的限制, 而羧甲基纤维素酶主要受底物纤维素含量控制; 凋落物分解后期, 羧甲基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可能受C、N含量的限制。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预测, 底物质量比C:N > 27或C:P > 186时会限制微生物生长, 因此判断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同时受到底物N、P的限制, 尤其是高山草甸上微生物生物量在凋落物分解前期受到底物N、P的限制比分解后期更显著, 这充分说明了底物质量调控着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  相似文献   
35.
利用多靶点液相芯片(Multi-Analyte Suspension Array,MASA)技术对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的病原,包括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 and B, RSVA、RSVB)、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流行 性感冒病毒A型和B型(Influenza A virus and Influenza B virus,INFa,INFb)、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Parain- fluenza virus 1 and 3,PIV1,PIV3)、衣原体(C.pneumoniae,CPN)和支原体(M.pneumoniae,MPN)进行了病原学 研究。我们采集并分析了140例患典型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的咽拭子,发现在这些标本中至少被前述的一种病 原感染的标本有95例,阳性率为67.86%。结果显示这些标本中上述病原感染的情况分别为:RSVB感染的患儿 占35.71%、PIV3感染的占4.29%、INFa感染的占28.57%、INFb感染的占2.14%、MPN感染的占3.57%、CPN 感染的占17.86%,被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的患儿有17.14%。这些标本中都没有检测到RSVA、PIV1和SARS- CoV病原的感染。RSVB病原的感染率在3岁以下的患儿中明显高于3岁以上的患儿,而INFa的感染情况则相 反;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测到INFa病原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呼吸道感染,而RSVB病原感染的情况相反。 此外,我们发现在2005年3月-5月中造成武汉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以RSVB、INFa、CPN为主,而 RSVB感染则又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和引起低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36.
目的:比较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联合复经颅磁刺激(rTMS)或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42例)与MECT组(42例),两组分别在奥氮平的基础上联合MECT或rTMS进行治疗。在治疗2、4、8周末后,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时出现症状量表TESS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采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MS-RC)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一般病理分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TESS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P0.01),且rTMS联合组在改善患者记忆功能、执行能力方面效果优于MTCT组(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MECT或rTMS对精神分裂症状的疗效相当,但联合rTMS可更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7.
目的: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 C/B'亚型与痘苗病毒安卡拉株(MVA)的多价重组疫苗的免疫原性,此疫苗中包含HIV-1 C/B'CRF 株的五个基因,分别是env、gag、pol、nef、tat。方法:设105 pfu/mL 、106 pfu/mL、107 pfu/mL ADMVA三个剂量组,用ELISPOT方法检测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以Gag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使用间接ELISA的方法检测体液免疫反应。结果:免疫后的小鼠对插入基因env、gag、pol和nef所表达蛋白均产生了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且免疫效果与免疫剂量呈正相关。ELISA结果表明, MVA重组疫苗免疫诱导产生了特异性体液免疫,抗HIV-1Gag的抗体滴度与免疫次数和免疫剂量都存在正相关性。结论:多价MVA重组疫苗能有效地诱导小鼠产生特异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8.
吐鲁番盆地连木沁剖面齐古组轮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盆地连木沁剖面侏罗系齐古组的轮藻化石在早年资料中未见提及。后期曾有不同单位多人次对此剖面进行观察实测,除偶有提起见到轮藻外,亦均未见描述报道,本文首次正式报道了齐古组的轮藻化石,为吐鲁番盆地齐古组与广布于新疆各地区的齐古组进行横向对比提供了这类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39.
长江上游马尾松人工林采伐林窗对土壤磷含量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225 m2、G7:1600 m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有效磷(AP)及土壤全磷(TP)在一个生长季的变化。结果显示:林窗形成初期,林窗内土壤MBP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十分敏感,AP次之,TP较为稳定。林窗大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MBP、AP有显著影响,对TP影响不显著。土壤MBP在面积为625~900 m2林窗的中央较高;900~1600 m2林窗的中央及225~625 m2林窗的边缘AP较高;TP仅625 m2林窗的中央较高。MBP、AP在生长季不同时期有显著变化,TP变化较小。总体上,各林窗中央及小于625 m2林窗边缘MBP在初期相对较低,大于625 m2林窗的边缘为初期高中期低;林窗中央的AP为中期高初期低,边缘初期相对较低。另外,林窗大小与季节变化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土壤MBP。林窗内不同位置MBP、AP和TP并没有显著变化,但与林下相比,各林窗土壤AP及TP在生长季中期和末期增高,而MBP仅较大的林窗在生长季中期较低,说明林窗形成后土壤磷含量有一定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BP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MBP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MBP、TP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林窗形成初期影响土壤磷含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0.
为探明北疆伊犁河谷滴灌条件下促进夏大豆增产增效且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适宜耕作措施,于2017年在滴灌条件下,设置翻耕(T)、深松(ST)、翻耕覆膜(TP)与免耕(NT)4种土壤耕作措施,研究4种耕作措施对北疆夏大豆农田土壤呼吸、碳排放量、植株固碳量、经济效益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均出现在花期至结荚期,各处理间夏大豆土壤呼吸速率、呼吸总量、植株固碳总量和产量均以翻耕覆膜最高,深松次之,并均显著高于翻耕与免耕,免耕最低;不同耕作措施夏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均表现为正碳平衡,在农业生产资料的各项投入中,均以灌溉用电的投入排碳量最高,占各处理的生产资料总排碳量的54.33%~65.24%,其中翻耕覆膜又因增加了地膜的投入,致使其农业生产资料排碳量和成本投入与其余3种处理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深松处理的经济效益与净碳吸收量最高,翻耕覆膜次之,使得碳的生产力、碳的经济效益、碳的生态效益均以深松最好,总体表现为ST>TP>T>NT;深松与翻耕覆膜均能够显著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固碳与增产增效。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产投入以及地膜的回收率,深松具有最大净碳吸收量、最优经济效益与碳效益值,可以优先作为该地区农田实现增产增效以及固碳增汇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