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81篇
  5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和HPLC分析方法,对人工种植乌拉尔甘草根中的甘草酸分布和积累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阐明药用甘草根在发育过程中甘草酸的积累变化规律,探讨甘草药材质量形成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甘草酸主要分布在根的次生韧皮部薄壁细胞和维管射线细胞中,且主要积累在这些细胞的细胞壁上。(2)HPLC分析显示,主根的韧皮部中甘草酸含量最高,其次是木质部,根皮中含量最少。(3)甘草酸在主根中的含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提高,2、3年生甘草根中甘草酸含量上升较快,3年后甘草酸的含量达到3.66%,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甘草酸含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2.
电气石对绿豆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电气石对植物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绿豆(Vigna radata Wilczek)胚乳细胞悬浮培养中添加电气石,测定电气石对细胞数目和生物量增长的作用及其浓度效应。结果:电气石能够促进绿豆悬浮细胞生长。在30mL的悬浮液中分别加入3、6、9和12g电气石,3g电气石处理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12g电气石处理表现出过量反应。6g和9g电气石处理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较理想,处理lOd后细胞数目分别比对照增加33%和38%;6g电气石处理12d后细胞的生物量为对照的1.8倍。电气石处理对细胞大小无显著影响。结论:电气石通过促进细胞增殖而显著促进绿豆细胞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3.
吕莹莹  钱者东  王晔  于换喜  徐网谷  王智 《生态学报》2024,44(10):4021-4037
市域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具体实施单元,揭示市域自然保护区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975-2020年间隔5 a的10期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通过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Markov链等方法首次从市域尺度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引入地学信息图谱构建其变化模式。结果表明:①中国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呈现先快速增长后逐步稳定的趋势,但整体仍以低值区为主。市域间自然保护区比例差异明显,逐步形成了“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重心整体表现为“东南-西北-东北”的迁移过程,重心移动距离和速度逐渐缩小。1990年以后,中国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始终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②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相关性总体呈上升之势,但空间集聚水平的变化逐年缩小。局部空间异质性较强,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均呈扩张态势。③从变化模式图谱来看,中国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等级以“前期变化-低频-逐步提升”(ESC-LQ-T1)的方式进行,主要图谱类型为“空缺区转为低值区”。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等级类型转移具有稳定性和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后期出现了“俱乐部收敛”现象,且邻域背景在其动态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要加强对空缺区和低值区市域单元的自然资源进行摸底评估,将其最有价值的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区,同时推广区域联合保护机制,促进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14.
论DNA C-值与植物入侵性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倪丽萍  郭水良 《生态学报》2005,25(9):2372-2381
外来植物的入侵已引起世界普遍关注,强调并迅速提高对外来植物的预警能力是目前首当其冲的任务,由此,如何预测植物的入侵能力,也就成为入侵生态学的一个核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植物入侵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入侵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点或入侵生境特点,然而,争议多于结论,至今未能找出有效预测外来植物入侵性的答案。着重从DNAC-值与植物入侵性关系这一角度进行论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染色体数目、大小、倍性在细胞水平的变化被认为可能与植物入侵性相关,因为染色体数目、大小变化是物种在细胞水平上的一种表型变异形式,而细胞水平累积的效应有可能决定着植物整体水平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决定植物的分布范围,最终与入侵性相关。但是,这些领域的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近年来,人们将注意力转移至被子植物DNAC-值变化在植物环境适应中的生物学意义。现有资料表明,DNAC-值与细胞大小、体积、重量、发育速率等细胞水平上的表型特征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些与核型相关的DNAC-值的影响效应,可扩展到多细胞植物有机体的发育速率,在植物生活史的各个阶段起作用,其中就影响到两个受时间因子限制同时又与植物分布相关联的特征——最短世代时间及生活周期类型,而许多入侵成功植物即表现为世代时间短等特点,对于入侵性植物,其不可避免会受生长时间及分布环境的限制,如能保证其在这两方面占有优势便能入侵成功。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外来入侵种比同属其它种类具有较低的核DNA含量,由此,提出通过研究植物DNAC值,就有可能预测植物入侵能力的强弱,低DNAC-值的植物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与入侵性大小呈负相关,这为发现新的植物入侵性预测指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5.
降雨对土壤硒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作为硒的重要储库之一,是硒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土壤硒的丰缺是影响食用作物硒水平的关键。降雨在土壤硒输入和输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降雨对土壤硒的作用对于在全国尺度上认识硒的地域分布成因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比较我国东南富硒区和东北-西南典型低硒带硒的降雨沉降量差别,阐明降雨是土壤硒输入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综述降雨对土壤硒的淋溶输出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揭示降雨在我国低硒区形成、地方病发生上所扮演的角色。最后总结了影响降雨对土壤硒作用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植物和人类活动等,指出若要更好地预测未来土壤硒的变化趋势,必须综合研究影响土壤硒迁移的多种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16.
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基于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分布情况,在全国尺度上对自然保护区内591种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哺乳动物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未受保护""保护状况不明""未予评价"等7个等级。结果表明,除未予评价的35种外,其余参评的556种物种中,共有534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占总数的90.36%。其中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的物种分别有145、60、100种和229种,分别占总数的24.53%、10.15%、16.92%和38.75%。此外,有22种物种保护状况不明。针对不同保护体系中的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共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0种和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427种,其中分别有109种和409种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总体来说,虽然有90.36%的哺乳动物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但保护状况良好(包括有效保护和较好保护)的比例明显较低,保护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于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必要对保护区开展更加全面、细致的科学考察以进一步确定其保护现状;对于确未受到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的物种,需要通过完善保护区网络,将其纳入自然保护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7.
湖南省德夯风景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功锡  谷中村   《广西植物》1996,16(4):331-337
德夯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吉首市之西。海拔189.4~964.6m,面积252km2。该区蕨类植物有28科,51属,118种,区系特点是:(1)种类丰富而密度大,以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卷柏属(Selaginella),铁角蕨属(Asplenium),凤尾蕨属(Pteris)等为优势类群,科内、属内种数贫乏;(2)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温带与亚热带成分次之,无特有属。种的地理成分以亚热带成分为主,热带与温带成分次之,特有种类丰富;(3)东亚成分(尤其是中国—日本成分)众多。可能是东亚成分分布中心的一部分;(4)与天平山、佼母溪关系最密切,与庐山、黄山、大瑶山关系较密切,与神农架、鼎湖山较疏远。  相似文献   
118.
贵州兰科植物增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贵州兰科植物区系新资料进行了报道,包括:1个新种(兴仁开唇兰),1个新记录属(无叶兰属)和15个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报道一例少见幼年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患者的病例资料及诊疗过程,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了T-PLL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措施。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文献回顾研究T-PLL的特点及发生、发展及诊疗情况。结果:本病例为少见青少年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特征免疫表型为CD7~+CD5~+CD4~+CD8~+CD3~+,无染色体异常,有TCR基因重排。结论:T-PLL病例具有多态性及复杂性,在临床诊断中需要密切联系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诊断,综合判断疾病情况,做出最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0.
文心兰试管苗丛生芽高效增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别采用细胞分裂素6-BA和Ad对文心兰试管苗增殖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与0.2mg/L的NAA配合使用时,6-BA含量在2.0~4.0mg/L水平下的培养基较适合试管苗的增殖,最大增殖系数可达7.27,苗生长健壮,叶色鲜绿,适合进一步生根移栽;Ad在1.0~6.0mg/L的范围内增殖系数较小,苗生长缓慢、矮小。但有形成丛生苗的倾向;以2.0mg/L的6~BA和1.0mg/L的Ad组合使用,易形成丛生芽苗且苗体相对较小,增殖系数也较高;接种单株小苗较大苗易形成丛生芽苗;接种连体小芽苗,全部能形成丛生芽苗,增殖系数可达10.07,适合于进一步增殖使用。6-BA与Ad配合使用结合接种连体小芽苗可建立高效的丛生芽苗增殖体系,培养基最佳激素组合为MS 6-BA2.0mg/L Ad1.0mg/L NAA0.2mg/L 3%蔗糖 0.4%琼脂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