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5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5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以欧石楠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对影响茎段不定芽分化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主导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其体胚萌发、生根及移栽;同时,采用树脂切片法对茎段脱分化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及体胚发育过程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在1/2WPM基本培养基上的茎段,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0.6%,平均分化倍数为3.6个,平均分化苗高3.82cm;体细胞经过成熟培养后。在添加1.0mg·L-1 ZT和0.3mg·L-1 IBA的1/2WPM培养基上萌发,萌发的体胚在I/2WPM附加0.2mg·L-1 NAA和0.3mg·L-1 IBA的培养基上形成完整的体胚苗植株,体胚苗生根率达到87.4%,经炼苗后移栽到蛭石:珍珠岩=3:1(V/V)的栽培基质中,成活率可达63.7%。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形胚;体细胞胚以间接方式发生,表现为愈伤组织外层细胞直接发生和愈伤组织组织内部细胞发生。 相似文献
62.
为了解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的化学成分, 从其全株中分离得到9 个酚酸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6-乙酰基-7-羟基-2,3-二甲基色原酮 (1)、七叶内酯 (2)、丁香醛 (3)、5-羟甲基糠醛 (4)、对羟基苯甲酸 (5)、水杨酸 (6)、反式对羟基桂皮酸 (7)、咖啡酸甲酯 (8) 和反式咖啡酸 (9)。化合物1~8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方便实验室工作中对HIV-1 B′/C亚型Rev蛋白的检测,制备相应的Rev蛋白及其抗体.方法:将我国HIV-1 B′/C亚型流行株的rev基因按大肠杆菌优势密码子进行改造后人工合成,在原核系统中与pET30a(+)载体中的His·Tag、Trx·Tag及S·Tag进行融合表达,目的蛋白经Ni2+金属螯合层析柱纯化后用于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与结论:合成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融合表达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18×103的融合蛋白,目的蛋白的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量的36%;用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获得的多克隆抗体与HIV-1 B′/C亚型的Rev蛋白能产生特异性反应,可用于检测HIV-1 B′/C亚型Rev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64.
中国株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区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加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了完整的中国河北株丙丙型肝炎病毒结构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表达产物中有一系列分子量不同、可以与HCV抗体阳性病人血清反应的蛋白,表明结构蛋白被宿主细胞蛋白酶切割与加工,相应分别为20kD的核心蛋白、32kD糖基化的E1蛋白40kD的未糖化的E2蛋白和70kD糖基化的E2蛋白,另有80kD及100kD的两组前体蛋白。利用表达产物检测慢性HCV感染者血清,发现 相似文献
65.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连续正常心动周期的微小差异,是评估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重要指标。尽管HRV的LF(low frequency)、HF(high frequency)、LF/HF等频域指标被广泛用于评估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及其两者的相互调节作用,然而它们作为衡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指标的有效性一直受到质疑。本研究剖析了有关LF、HF与LF/HF等频域指标意义的不同观点,探讨了其作为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研究认为,LF虽然受到交感神经活动的控制,但由于同时受迷走神经活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且此影响程度较大,不建议单独使用LF以反映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HF主要受心脏迷走神经的控制,能够较准确的反映迷走神经系统活动;LF/HF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但由于存在非线性关系和其他因素的影响,LF/HF这一指标并不精准。 相似文献
66.
大熊猫是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科学价值。中国致力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分析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为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为例,选取被划入或将来可能被划入大熊猫保护地的典型县域,构建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7年四川省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但仍有部分县域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现象。(2)各县域生态安全状况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并且相邻县域生态安全指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3)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与周边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依然尖锐,相邻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状况相互影响的作用明显,需联合治理,共同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7.
研究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茎叶中具有舒张血管活性的苯酞类成分。采用MCI、硅胶等进行成分分离。本文共分离出15个苯酞化合物,分别为当归内酯A(1)、茶芎内酯D(2)、环氧藁本内酯(3)、5-羟基-3-丁烯基苯酞(4)、洋川芎内酯B(5)、7-羟基-3-丁烯基苯酞(6)、Z-藁本内酯(7)、Z-6-羟基-7-甲氧基-藁本内酯(8)、川芎内酯B(9)、欧当归内酯A(10)、东当归内酯B(11)、(3 S,3a R)-3-羟乙基-3a,4,5,6-四氢苯酞(12)、(3 S,3a R,10 R)-(-)-10-羟基苯酞(13)、洋川芎内酯F(14)、新二聚藁本内酯(15)。其中,化合物1、2、8、12、13和15为首次从川芎中分离。所试化合物均对大鼠胸主动脉环有舒张作用,其中化合物1、10、15最高浓度(12μM)舒张率分别为65%、73%、93%(P<0.01),EC 50分别为8.8、8.2、6.2μM。化合物15(20μM)也能显著抑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构效分析发现,羟基取代位置对苯酞类成分血管舒张活性影响较大,另化合物1活性:消旋体>左旋体>右旋体。 相似文献
68.
从我国河南、内蒙、北京等地的HDV健康携带者、慢性丁肝病人与重症肝炎病人中,筛选获得4份HDV—RNA阳性血清。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交叉扩增获得HDV—cDNA片段(651—1660nt,按Makinoetal定位),并克隆到PGEM—3zf(-)或PGEM-T载体上。经序列分析研究其基因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同属基因Ⅰ型的4株中国丁型肝炎病毒,在基因序列上具有相似的保守区域,但与同亚型HDV健康携带者相比,重症肝炎病人与慢性丁肝病人来源的HDV毒株,在多个位点上发生了核苷酸的改变,由此推导的抗原编码区相应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这些核苷酸与氨基酸的改变位点散在,但多集中于抗原编码区的羧基端。如慢性丁肝发生的6个氨基酸改变中,5个位于166—188位;重症肝炎发生的12个氨基酸改变中,8个位于170—214位。有趣的是,在175位上发生了由脯氨酸向丝氨酸的共同替换。提示HDV的感染致病可能与HDV的基因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69.
影响山羊体外受精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屠宰山羊卵母细胞为材料研究了公羊个体、附睾不同部位精子、成熟培养和受精时卵丘存在与否、卵丘扩展程度及卵龄对山羊体外受精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不同公羊精液在受精、卵裂和桑椹 /囊胚率上都有显著差异 ;2 )附睾尾精子和鲜精的受精、卵裂和桑椹 /囊胚率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附睾体和附睾头精子 ;3)成熟培养 2 4和 2 7h卵母细胞的的桑椹胚 /囊胚率显著高于培养 2 1和 30h卵母细胞 ;4 )卵丘扩展 3和 4级卵母细胞受精和桑椹胚 /囊胚率显著高于扩展 0和 1级卵母细胞 ;5 )成熟培养前机械去卵丘严重影响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桑椹胚 /囊胚率 ;6 )受精前完全去掉卵丘显著影响桑椹胚 /囊胚率 相似文献
70.
为了增强HIV-1交叉中和表位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使用PCR克隆技术将HIV-1三个具有一定广谱中和活性的线性抗原表位ELDKWA(简称2F5)、NWFDIT(简称4E10)和GPGRAFY(简称447-52D)基因分别融合到HBV S基因的3味端,构建了分别表达这三种融合基因的天坛株重组痘苗病毒疫苗RVJ1175S-2F5、RVJ1175S-4E10和RVJ1175S-447-52D,使用这三种重组痘苗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上清液经分离纯化制备了三种相应的蛋白亚单位疫苗PS-2F5、PS-4E10和PS-447-52D,对重组痘苗病毒和亚单位疫苗中三种融合抗原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PCR和测序结果表明,三种融合基因序列正确重组到痘苗病毒TK区,HBsAg的ELISA检测表明三种融合蛋白有效表达并分泌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三种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均含分子量为23kD和27kD两种典型HBsAg条带,Western blot证明这两个条带均能与HBsAg抗体反应,并分别能与三种表位相应的HIV-1单抗2F5、4E10和447-52D反应.小鼠免疫结果显示,三种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三种蛋白亚单位疫苗均能诱发较高水平的HBsAg抗体和相应HIV-1交叉中和表位抗体,蛋白亚单位疫苗诱生的这两类抗体均明显高于对应的重组痘苗病毒疫苗.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三种表位抗体的中和活性和通过不同类型疫苗联合免疫进一步增强其免疫效果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