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5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5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42.
目的:构建两个高表达人TNFα和IL-1β细胞系,建立抗炎药物筛选细胞模型。方法:运用PCR的方法从载体pCMVSport-TNFα和p CMVSport-IL1β上扩增目的基因,以亚克隆方法将目的基因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和pFLAG-CMV中,用单酶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鉴定重组效果,然后将重组成功的质粒转入HEK293细胞系内,挑选能够稳定表达并遗传的单克隆细胞株,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结果:三种鉴定方法均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胞株T3、T4均能较高表达炎症因子TNF-α;细胞株I2、I3、I5均能较高表达炎症因子IL-1β。结论:成功构建了TNFα和IL-1β靶标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为筛选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相似文献
43.
不同林龄海桑林和无瓣海桑林根际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林龄无瓣海桑(1、2、7、10、14年生)和海桑(1、4、7、10、14年生)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呼吸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龄海桑和无瓣海桑的根际土壤为中性偏酸性,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总氮、总磷含量均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值,随后则随林龄增加而减少。海桑和无瓣海桑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林龄增大,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趋势一致,也是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值。相同林龄的海桑根际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小于无瓣海桑,海桑的呼吸强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但无瓣海桑的呼吸速率在7年生林达到最高。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呼吸强度与土壤有机质、pH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新疆独山子地区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作为指示剂的五种抗生素的检出情况及ESBLs主要基因型。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148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双纸片协同筛选法、NCCLS推荐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对细菌进行ESBLs产酶株的识别;耐药基因的质粒重组、转化,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阳性产物测序,通过GenBank对序确定基因型。结果: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分离率达31.1%,头孢曲松(CRO)安曲南(ATM)和头孢噻肟(CTX)头孢泊肟(CPD)、头孢他定(CAZ)作为指示剂检出率分别为97.8%、95.6%、93.4%、76.0%、65.2%;本地区产ESBLs菌株耐药基因型CTX-M-22占54.3%,CTX-M-18占41.3%,TEM61.8%,52.1%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SHV耐药基因阳性。结论:CRO、ATM和CTX对检测ESBLs阳性率较高;CTX-M-22、CTX-M-18是本地区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45.
对江西鄱阳湖区5个不同地区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类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份单叶蔓荆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128株真菌,隶属于无性型菌和接合菌,共15个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为单叶蔓荆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属,占总菌株数的14.06%,其次为单端孢属(Trichothecium),占总菌株数的11.72%,葡萄孢属(Botrytis)、卷头霉属(Helicocephalum)、茎点霉属(Phoma)、根霉属(Rhizopus)占总菌株数的7.81%,可见单叶蔓荆根际真菌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研究还发现不同地区单叶蔓荆根际土壤真菌的种群组成和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属真菌在不同地区的单叶蔓荆根际土壤中所占的优势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46.
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及其杂种后代种子硫甙组成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了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和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种间杂种后代及共亲本的硫甙组成。结果表明,与亲本农艺性状相似的后代,那么其硫甙组成与亲本亦相似。各后代中硫甙组成与亲本相比,虽发生了不同管理的变化,但都有倾向母体的趋势。芥菜型油菜烯丙基硫甙含量,2-羟基-3-丁烯基硫甙含量低,而甘蓝型油菜2-羟基3-丁烯基硫甙含量高,烯丙基硫甙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47.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我国河南省2例重叠感染HCV或HBV/HDV的献血啼中,分离到HBVNS5区的部分cDNA,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河南株HGVNS5工核苷酸与两中国HGV主同源性高于国外代表株(88.5-90.6%),但由核苷酸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都无明显的地区性区别。HGVNS5区氨基酸序列较保守,缺乏明显高变区,中国4株HGV在7384位发生了由C→T的变异,从而导致一个人 相似文献
48.
2012年6月,对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景洞短嘴金丝燕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研究,在黑暗山洞内使用录音仪器录制其自由飞行状态的声音后使用声音软件进行分析.短嘴金丝燕捕食归巢时,快速飞入洞口,在洞内有光区域不发声,到达洞内黑暗区域后开始发出回声定位叫声,且飞行速度减慢.声音分析结果表明其回声定位叫声为双脉冲组的噪声脉冲串型(noise burst),组内脉冲间隔很短[(6.6±0.42)ms],组间脉冲间隔较长[(99.3±3.86) ms],两者差异显著(P<0.01).对比第一、第二脉冲声音参数发现,主频和脉冲时程差异不显著,第一、第二脉冲主频分别为(6.2±0.08) kHz和(6.2±0.10) kHz (P>0.05);脉冲时程分别为(2.9±0.12) ms和(3.2±0.17) ms (P>0.05);最高和最低频率差异显著,第一、第二脉冲最高频率分别为(20.1±1.10) kHz和(15.4±0.98) kHz (P<0.01),最低频率分别为(3.7±0.12) kHz和(4.0±0.09)kHz (P<0.05);第一脉冲频宽((16.5±1.17) kHz)宽于第二脉冲((11.4±1.01) kHz) (P<0.01);且第一脉冲能量[(-32.5±0.60) dB]高于第二脉冲[(-35.2±0.94) dB] (P<0.05).另外,短嘴金丝燕在黑暗山洞内的回声定位叫声还包含了部分超声波,最高频率可达33.2 kHz. 相似文献
49.
通过真核系统表达纯化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全长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蛋白),分析其抗原性与应用性能。将SARS-CoV-2 N蛋白表达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验证蛋白表达以及表达定位。对N蛋白进行纯化后,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并采用多种血清样本(WHO参比品血清、正常人血清、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血清、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对该N蛋白在血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真核系统与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抗原性上的差异,并分析基于真核系统表达N蛋白构建的IgG抗体ELISA检测体系与获批的商品化新冠RBD (Receptor binding domain)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及用于检测中和抗体的活病毒微量中和试验结果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真核系统表达的全长N蛋白主要定位于胞质,作为抗原检测新冠IgG抗体,具有比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更高的检测灵敏度。针对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基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N蛋白构建的ELISA体系检测的IgG抗体滴度与试剂盒检测的RBD-IgG抗...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市售左旋咪唑、西米替丁、伐地那非作为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与基质蛋白2胞外区多肽(M2e)融合蛋白NM2e亚单位疫苗佐剂的可能性。方法:将左旋咪唑、西米替丁、伐地那非单独或者分别与Al(OH)3配伍作为NM2e蛋白佐剂,经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检测及病毒攻击实验研究这些免疫调节剂作为疫苗佐剂的可能性。结果:左旋咪唑对NM2e蛋白亚单位疫苗无明显的佐剂效应,但与铝佐剂合用可使攻毒后存活小鼠体重恢复加快;西米替丁可以明显提高NM2e蛋白诱发的特异性IgG2a滴度,提高攻毒后小鼠的存活率(30%),但保护效果明显低于铝佐剂(70%),与铝佐剂无明显的协同作用;伐地那非能明显增加NM2e蛋白诱发的特异性IgG1、IgG2a滴度,提高攻毒后小鼠的存活率(36%),但与铝佐剂合用有相互抑制作用。结论:左旋咪唑、西米替丁、伐地那非对NM2e蛋白均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中西米替丁和伐地那非能提高攻毒保护效果,但保护效果明显低于Al(OH)3,与Al(OH)3联合使用均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