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考察铁皮石斛多糖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铁皮石斛多糖,联合高脂饲料给予小鼠8周后观察肠黏膜结构及肠黏膜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高脂饮食显著破坏了肠黏膜结构,表现为肠黏膜萎缩,上皮细胞脱落并伴有炎性渗出,Corynebacterium_1及Staphylococcus等与感染及炎症相关的菌属大量增殖。铁皮石斛多糖对肠黏膜结构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可减少Corynebacterium_1的丰度,同时提高肠黏膜共生菌Candidatus_Arthromitus的丰度,促进了Muribaculaceae、Bacteroides、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等碳水化合物代谢、短链脂肪酸产生相关菌的增殖。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多糖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或与其维持肠黏膜结构完整,调节肠黏膜菌群组成及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生成短链脂肪酸有关。  相似文献   
92.
微生态学是微生物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宿主间所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为西医认识机体开辟了新思路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路径。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黄帝内经》开始就认为,疾病是邪正盛衰斗争的结果,扶正祛邪是防治疾病的最重要原则。笔者通过对中医学和微生态学的学习,发现二者诸多观点不谋而合,拟从微生态角度思考中医正邪理论,以期丰富和发展中医,探索和拓展中医学与微生态学结合新视角。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究针刺应激对小鼠肠道微生物、酶活性及血常规的影响。方法设正常组和针刺组,针刺组用银针扎小鼠尾部,使其疼痛、紧张,共21d;所有小鼠均自由采食饮水。分析小鼠肠道菌群、酶活性及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组小鼠肠道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t=17.8470,P=0.0000;t=67.3900,P=0.0000),淀粉酶和蛋白酶则显著高于正常组(t=-33.4280,P=0.0000;t=-6.9810,P=0.0020)。针刺组四类可培养微生物(细菌总数、乳酸菌、大肠埃希菌和双歧杆菌)(t=2.3580,P=0.1420;t=-0.4350,P=0.6860;t=-0.5300,P=0.6470;t=-1.3640,P=0.3040)以及血常规各项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1d的针刺应激能显著提高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降低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而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和血常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4.
单宁酶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紫外光区270nm处,没食子酸丙酯在0μmol/L-100μmol/L浓度范围内与其吸光值成正比,利用此原理,建立了方便、灵敏、准确的单宁酶活力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5.
同病异治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强调的是中医证候的差异。肠道菌群作为人体代谢和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证候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一疾病的不同中医证候必然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特征。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与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从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的关系出发,理解中医同病异治的理论,将充分展示中医的守正创新。本文通过论述菌群失调的内涵、菌群失调与泄泻的相关性、泄泻不同病因引起的菌群失调差异和同病异治理论在菌群失调治疗中的应用,希望能从肠道菌群的视角初步阐明中医同病异治理论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同病异治理论在菌群失调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6.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微生物多样性和硝化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集了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红壤坡地农田、自然恢复林和茶园土壤样品,采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古菌、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多样性,采用好气培养法测定不同土壤的硝化势,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硝化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AOB和AO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且在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呈现相同的趋势,均为农田=茶园>自然恢复林;通过RDA分析发现,不同利用方式造成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变是影响土壤AOA和AOB群落结构的主要原因;好气培养法测得不同土壤硝化势农田最高,茶园次之而自然恢复林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硝化势与细菌16S rRNA、AOA和AOB amoA基因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AOA amoA基因关系最为密切;总体来说,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改变了土壤细菌、古菌、AOA和AOB的多样性,土壤AOB和AOA积极参与了土壤的硝化过程,且AOA在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生态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AOA比AOB与硝化势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养胃四君子茶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养胃四君子茶(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灌胃番泻叶水提液7 d后,改用饮食不节+缺水燥结+过度疲劳喂养8 d等方法。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无菌水灌胃,治疗组用养胃四君子茶灌胃,0.8 mL/d连续6 d。然后采集肠道内容物,分析肠道菌群及酶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肠道细菌总数比较,模型组显著上升(P<0.05),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肠道乳酸菌数量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显著升高(均P<0.01);双歧杆菌数量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肠道酶活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肠道淀粉酶(P<0.01);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木聚糖酶活性显著上升(P<0.01或P<0.05),其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养胃四君子茶低剂量组的血清D 木糖含量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养胃四君子茶可抑制细菌过度增长、扶植有益菌生长,改善肠道酶活性、增强胃肠蠕动,从而改善脾虚便秘。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为痛泻要方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治疗肝气乘脾泄泻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将25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15只,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正常组和模型组动物各5只,在无菌环境下提取肠道内容物和肠黏膜,剩余模型动物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各5只,治疗成功后处死各组动物提取肠道内容物和肠黏膜。用荧光素二乙酸法测定各样品中微生物活度。结果肝气乘脾泄泻造模小鼠肠道内容物微生物活度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模型组小鼠肠黏膜微生物活度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痛泻要方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小鼠肠道内容物微生物活度均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小鼠的肠黏膜前段和后段均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肠黏膜中段自然恢复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而治疗组与正常组没有差异。结论肝气乘脾泄泻造模使肠道内容物微生物活度增加,而使肠黏膜微生物活度降低。痛泻要方能够使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活度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增加肠黏膜中段微生物活度,对肠黏膜后段微生物活度增加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明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血常规的影响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抗生素制作菌群失调腹泻小鼠模型,灌胃给药七味白术散传统汤剂和1/2超微汤剂治疗,采用眼球采血法,用CA-500血液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模型组的血小板数、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白细胞数较正常组低(P<0.01或P<0.05)。经灌胃治疗后,传统汤剂组和超微汤剂1/2量组的血小板数、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白细胞数在数值上均有所增长,其中传统汤剂组的红细胞平均体积已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微汤剂1/2量组的血小板数和红细胞平均体积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已恢复正常。七味白术散复方能促进血小板、白细胞的生成,对红细胞平均体积有所改善,且超微汤剂的白细胞增加幅度较传统汤剂组大。【结论】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超微汤剂1/2量约优于传统汤剂全量。  相似文献   
100.
本文介绍了食用菌鲜味物质的研究进展,可以为食用菌调味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文章主要综述了食用茼鲜味物质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组成、呈鲜特点、提取以及食用菌在调味品中的开发现状。食用菌中氨基酸和核苷酸类的含量都比较高,是食用菌重要的鲜味物质。这些鲜味物质的酶法提取比传统方法的效果好、提取率高。当今食用菌调味品生产工艺简单,大多为粗加工品,且食用菌中的鲜味物质和其它的功能性成分没有充分释放出来,需要研发新方法来充分释放其中的鲜味物质及其它的营养成分,并且要加强食用菌抽提物产品研制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