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50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6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灵敏度高、应用面广的研究工具。除了应用于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外,已广泛应用于研究细胞分化以及演化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生物学问题。近些年来,有些工作者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人体肿瘤病毒病因及探讨肿瘤发病机理等问题。在一些资料中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来研究动物肿瘤或肿瘤发生过程,初  相似文献   
42.
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是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在天然防腐剂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长裙竹荪的抑菌活性为指标,通过萃取、3次不同流动相的硅胶柱层析、1次反相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法对竹荪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个抗菌活性强的单体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波谱等数据分析,推断该化合物为间苯三酚。以巨大芽孢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供试菌,用平板打孔法及原位抑菌法测定该化合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这两种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分别为83.06μg/mL和51.58μg/mL。本研究首次从长裙竹荪中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间苯三酚,为竹荪天然抗菌物质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成熟和不断革新,蚊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小RNA组学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有包括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冈比按蚊在内约22种媒介蚊虫的基因组被解析报道。不同蚊种的基因组大小差异很大,且与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的多少呈正相关;蚊基因组的解析和比较基因组的分析有助于探索蚊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转录组的研究为蚊虫嗅觉、性别决定、胚胎发育等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小RNA组的研究揭示了miRNA和piRNA在蚊媒抗病毒免疫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蚊虫组学研究为防治媒介蚊虫和蚊媒传染病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肝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ALT、TBA和γ-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及白假丝酵母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细菌及粪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BIL、ALT、γ-GT、TB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炎性因子水平也高于正常人群,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提示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可能对肝脏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46.
在2016年和2017年的5—8月,我们对川西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麝香分泌进行了行为与生理监测,对麝香分泌的各阶段进行了准确判定,记录了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开始、泌香盛期终止及泌香结束的时间阶段及持续时间长,分析了林麝麝香分泌的时间阶段与体重和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雄性林麝平均泌香启动日在6月16日[(167.06±7.75)d,n=141],于6月17日进入泌香盛期[(168.52±7.67)d,n=141],6月21日[(172.17±7.26)d, n=138]泌香活动减弱,至6月25日[(176.27±8.11)d, n=131]泌香结束;雄麝体重与其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停止及泌香结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PS = -0.234,PPS =0.028;r VSF = -0.215,PVSF = 0.047;r SE = -0.229,PSE = 0.043),即雄麝的体重越大,其泌香越早;各年龄组间的平均泌香时长差异显著(F 17, 113 = 3.482, P = 0.003),其中2岁雄麝平均泌香时长最长[(13.07±2.08)d, n=20],显著高于3岁[(9.38±0.76)d, n=12, P = 0.042]和4岁[(7.80±1.60)d, n=5, P = 0.013]个体;马尔康林麝平均泌香量为(11.85g±0.96)g, (n=114),随泌香时长延长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P = 0.854)。基于上述林麝雄体的泌香时间、泌香量与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间的关联,可对圈养的林麝个体间的泌香力、泌香量等进行区分和预判,作为圈养林麝驯养生产力优化的依据,并可为圈养林麝优质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离培养普通卷甲虫肠道中的可培养细菌,筛选有产消化酶活性的细菌,推测其在协助普通卷甲虫消化食物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传统分离培养法分离普通卷甲虫肠道中的可培养细菌,利用平板透明圈法筛选产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细菌,利用水解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比较不同细菌的产消化酶活性。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普通卷甲虫肠道中分离出4个属9种细菌,其中气单胞菌属3种,假芽胞杆菌属和柠檬酸杆菌属各2种,芽胞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各1种。9种细菌中弗氏柠檬酸杆菌、豚鼠气单胞菌、南海假芽胞杆菌等3种细菌可产蛋白酶,嗜水气单胞菌、波特卡伦柠檬酸杆菌、水生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南海假芽胞杆菌等5种细菌可产纤维素酶,嗜水气单胞菌、波特卡伦柠檬酸杆菌、印度芽胞杆菌、水生气单胞菌、嗜盐假芽胞杆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南海假芽胞杆菌等7种细菌可产淀粉酶,未筛选到产脂肪酶细菌。统计学分析表明,3种产蛋白酶细菌和5种产纤维素酶细菌的产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7种产淀粉酶细菌产酶的活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生气单胞菌的产淀粉酶活性能力最强。结论普通卷甲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结构简单,但有消化酶活性的细菌种类多,5种细菌有产2种以上消化酶功能,说明肠道细菌可能在普通卷甲虫食物消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为了得到高纯度高得率的单核细胞(monocyte)并分析其在血栓发生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10位健康人的血样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并通过免疫磁珠分选来获得单核细胞,测定PBMC与单核细胞的得率。通过制备血浆中的高丰度蛋白β2GPI,并与其抗体构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来刺激细胞培养,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培养基中组织因子TF和TNF-α的含量,构建单核细胞炎症激活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单核细胞的得率较高,纯度和活性较好,且β2GPI纯化效果好。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β2GPI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实验组TF与TNF-αmRNA表达量明显增多。本实验表明纯化的单核细胞被充分激活,在细胞水平上为研究机体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炎症模型。  相似文献   
49.
为提高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信息自动化、智能化采集能力,全面提升监测预警水平,笔者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了一款农作物病虫害移动智能采集设备——智宝,主要实现了3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病虫害发生信息自动采集上报.通过该产品进行人工拍照,可实现对田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图像、发生位置、发生数量、微环境因子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上报.二是自动识别计数.基于植保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病虫害自动识别系统,可实现重大病虫害精准识别与分析,只要拍摄照片,即可快速、精确地识别病虫害种类,并自动计数、上报到指定的测报系统.三是自动分析判别分级.针对拍摄采集上报的重大病虫害发生信息,系统可在自动识别和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进行智能判别分级,甚至根据相关预测模型,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辅助分析预测,提出预测建议.通过2016—2019年组织多地植保机构进行试验改进,该技术产品日趋成熟,有望在未来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信息采集和预测预报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0.
植被恢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研究植被的时空分异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4期Landsat TM/OLI为遥感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运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1988—2018年黄河流域中段延安市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地形数据,利用地形分布指数分析高程、坡度上植被覆盖的空间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延安市植被覆盖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受政策影响而大幅增高;1988—2018年,延安市植被变化模式以持续向好和稳定不变为主导,有50%的区域植被覆盖情况改善,83%的高植被覆盖区域保持稳定。在各高程和坡度等级上,高植被覆盖的分布优势度随时间变化而增大;在各坡度等级上,植被增加百分比和植被稳定性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延安不同等级植被覆盖的迁移方向与植被覆盖整体的迁移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向北偏西转移。延安植被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北部植被覆盖状况仍待提高,优化植被类型和结构是未来植被建设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