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将初始重一致的大鳞副泥鳅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饲养于12个水箱中, 每箱20尾。采用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6d(S2F6)、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8d(S2F8)和持续投喂(对照组)4种投喂模式, 投喂30d, 并于第0、第15和第30天收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1)不同处理对末体长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 S2F8处理组末体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3)随饥饿再投喂处理时间增长, S2F6和S2F8组肝脏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 在第15天, S2F8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和S2F8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和S2F8组肝脏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30天, S2F6和S2F8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组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和S2F8组中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对肠道消化酶研究发现, 投喂时间对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在第30天时, S2F6和S2F8组肠道脂肪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可激发大鳞副泥鳅补偿生长, 引起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增加, 肠道消化酶活性降低。其中S2F8组补偿生长最显著, 且肠道消化酶活性变化程度较小。因此, 为保证饲养效果, 推荐使用S2F8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22.
分析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组成成分,并研究其抗皮肤衰老活性。采用GC/MS联用技术和HPLC法分别测定乌骨鸡和麻鸡正己烷提取物中的脂肪酸组成和α-维生素E含量。每日早晚分别在老龄小鼠脱毛处涂抹甘油(Ⅰ)、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Ⅱ)、麻鸡正己烷提取物(Ⅲ)各一次。14d后处死小鼠测定皮肤中含水量、羟脯氨酸及胶原蛋白含量。成分分析表明Ⅱ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及α-维生素E含量均显著高于Ⅲ。与对照组Ⅰ比较,Ⅱ和Ⅲ组均可提高小鼠皮肤含水量(P<0.01);Ⅱ组可显著提高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和胶原蛋白含量(P<0.01),提示Ⅱ外用有抗皮肤衰老活性,其抗皮肤衰老活性可能与富含维生素E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关。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以细菌16S rDNA和23S rDNA为靶序列筛选引物和探针,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水产食品中肠道致病菌的方法。方法:将致病菌的16S rDNA和23S rDNA全序列进行软件比对,在可变区和恒定区分别设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和通用性引物,点样于玻片制成基因芯片。致病菌DNA经过通用引物扩增后与芯片上的探针杂交,然后通过扫描图像对结果进行判断。对基因芯片检测的灵敏度进行了评价,并对模拟污染样本进行了实际检测,以验证所建立的方法。结果:设计的4对通用引物在同一条件下能够扩增7种常见肠道致病菌。在均一的杂交条件下能够同时检测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弗氏志贺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对象,本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3 cfu/mL,实际检测模拟污染的样本的正确率达到100%。结论:建立的基因芯片系统可以准确而稳定地实现对7种水产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通用检测,为食源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24.
为探讨西北干旱区森林土壤螨类群落和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于2014年对新疆天山森林公园七种不同生境进行土壤螨类群落调查与环境因子测定,并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和冗余分析法(RDA)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土壤螨类成体标本24399只,隶属4目56科108属(包括9个中国新记录属),其中小甲螨属Oribatella为优势类群。方差分析表明,在7种不同生境之间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针叶林>苗圃林>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林中草地。RDA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分别解释了土壤螨类主要群落总变量的34.8%和27.3%,所有环境因子共解释了土壤螨类群落物种组成变异的82.1%。蒙特卡罗置换检验显示,十种环境因子与全部排序轴(F=7.355,P=0.002)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海拔、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对螨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5.
记述了发现于蒙古戈壁查干泰格地点的一块额骨。短的眶缘和矢状脊的存在等特征表明,该标本属于暴龙超科。查干泰格地点出露的地层被认为属于森诺曼-桑托期的巴音沙拉组,新材料的发现为上白垩统下部非常稀少的暴龙类恐龙记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6.
和田纸中维生素A、维生素C、总黄酮、总脂肪和10种矿物质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和田纸乙醇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性能,利用Na2S2O3-I2滴定法分别测定乙醇提取物、维生素C和芦丁对棉籽油、羊油脂的过氧化(POV)值;测定和对比了和田纸乙醇提取物、Vc和芦丁(Rutin)的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性能和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逐渐增强;通过测定得知每100 g和田纸中维生素A、维生素C分别为1208.9μg和488.9μg;总黄酮含量为519.6μg;脂肪2.42 g;糖和粗纤维的含量分别为4.47和90 g,微量元素Ca,Na和K含量较高;和田纸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有效地延缓油脂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本文测得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开发和田纸的保健、保鲜及绿色手写材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7.
目的:观察国人胚胎三叉神经节细胞分化及发育过程。方法:取水囊引产18-36周国人胎儿三叉神经节,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8-20周胎儿三叉神经节神经元排列紧密,胞质少,可见到数量不多的线粒体,且其内几乎看不到嵴,其它细胞器少。25周时,线粒体嵴变长,粗面内质网雏形出现,有纵形小管出现;27周时可观察到成熟的高尔基复合体,32周后,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发育趋于成熟。到33周电镜下可见溶酶体;36周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基本完善。结论:人胚胎三叉神经节细胞发育过程中随胎龄增加,其结构和功能逐步完善,32~36周(8~9月)是细胞的分化发育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28.
黄庆红  罗明英  王岐本  谢应桂  谢明  邝满元 《生物磁学》2009,(13):2454-2455,F0003
目的:初步探讨藤茶总黄酮(TCF)对四氯化碳所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TCF治疗组,第12周处死动物,肾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正常组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结构无异常;四氯化碳模型组肾的近端小管管腔狭小,上皮细胞萎缩,细胞核浓缩,部分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及少量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出现核浓缩,通透性增加;TCF治疗组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藤茶总黄酮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肾损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9.
目的:通过对血管中血液流动对血管的影响及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sLDL)微粒行为的模拟分析,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原因.方法:第一步,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动脉血管弯曲分叉仿真模型;第二步,分析血液流动特性,跟踪血液中15.25纳米尺度范围类的sLDL粒子在动脉分又模型中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sLDL在血液流速稳定下在血管中的空间分布及流场特征分布.结果:血管起始段出现压强很高的区域.在动脉血管弯曲内侧处及分岔处的分支外侧血液流动较慢,并且在这些部位出现压强较高的区域.在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sLDL与血管壁发生碰撞的几率较其它位置较高,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在这些部位呈癍块状分布.讨论及结论:在血管起始段的高压,可能是导致这一部分血管损伤,并进而引起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动脉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出现的高压低速血流分布,一方面增大了血液中包括sLDL粒子在内的致病因子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另一方面则引起这些部位血清的侧漏加强,出现所谓的'浓度极化'现象,从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高浓度的sLDL分布,增大sLDL粒子与血管壁的接触几率;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往往存在于动脉血管分岔点处,而在血管弯曲外侧处也有较高几率沉淀,呈斑状分布;长期性轻微性振动的剪切压力的作用使多数血管内皮细胞性质改变.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在动脉血管起始段、弯曲处及分岔点处血液的高压低速分布、sLDL粒子的高沉积率及低剪切应力等是动脉硬化产生及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0.
青钱柳多糖对人胃癌MGC_803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青钱柳多糖(polysaccharides isolated from 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jk,PCP)对人胃癌MGC_803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PCP对MGC_803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法检测PCP对MGC_803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CP在50、100、200、400 μg/mL浓度条件下,均可极显著性抑制人胃癌MGC_803细胞生长(P<0.01),抑制率可达65.07%,细胞凋亡率可达25,44%.说明青钱柳多糖具有抑制人胃癌MGC_803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