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NaCl胁迫对5个引自北美的树种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美国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茶条槭(Aceginnala Maxim.)、红桤木(Alnus rubra Bong.)、水紫树(Nyssa aquatica L.)和美国皂荚(Gleditsia triacanthos L.)5个引自北美的树种的耐盐性,采用水培方法、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0(对照)、4和8 g·L-1 NaCl胁迫处理后5个树种1年生苗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正常条件(0g·L-1NaCl)下,5个树种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形态、嗜锇颗粒数量等方面略有差异,但均未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经NaCl胁迫处理后,5个树种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细胞核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叶绿体膜消失,类囊体片层结构肿胀,叶绿体降解,嗜锇颗粒增大或增多,细胞核的核膜消失、核染色质凝聚;且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损伤程度均逐渐加剧.4和8g·L-1NaC1胁迫条件下,美国皂荚、茶条槭和水紫树的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而红桤木、美国白蜡和水紫树的叶肉细胞内出现环状片层.根据观察结果,推测红桤木和美国白蜡对NaCl胁迫的耐性较强,美国皂荚和茶条槭也有一定的耐性,而水紫树的耐性最弱.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索海洛因对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Bax表达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海洛因,建立成瘾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Bax的表达。结果连续给大鼠注射海洛因7d后,大鼠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Bax表达阳性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海洛因具有诱导Bax基因表达、损伤脑组织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为探讨青钱柳多糖(CPC)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细胞形态及表面分子的影响,首先采用细胞因子诱导法,以贴壁法获得贴壁单核细胞,添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白细胞介素-4(rmIL-4)进行体外诱导,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第6dDCs的表面标志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的变化。经CPC刺激24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MHCⅡ类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经rmGM—CSF和traiL-4诱导获得的DCs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变成具有树状突起的DCs。经LPS刺激后的DCs能够发生典型的DCs的成熟,而培养第6天的DCs具有典型的DCs表型特征,可用于后续进一步实验。与阴性对照相比,CPC显著促进树突状细胞表面MHCⅡ的表达,在浓度(10~200μg/mL)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初步表明CPC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对血管中血液流动对血管的影响及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sLDL)微粒行为的模拟分析,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原因。方法:第一步,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动脉血管弯曲分叉仿真模型;第二步,分析血液流动特性,跟踪血液中15—25纳米尺度范围类的sLDL粒子在动脉分叉模型中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sLDL在血液流速稳定下在血管中的空间分布及流场特征分布。结果:血管起始段出现压强很高的区域。在动脉血管弯曲内侧处及分岔处的分支外侧血液流动较慢,并且在这些部位出现压强较高的区域。在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sLDL与血管壁发生碰撞的几率较其它位置较高,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在这些部位呈斑块状分布。讨论及结论:在血管起始段的高压,可能是导致这一部分血管损伤,并进而引起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动脉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出现的高压低速血流分布,一方面增大了血液中包括sLDL粒子在内的致病因子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另一方面则引起这些部位血清的侧漏加强,出现所谓的’浓度极化’现象,从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高浓度的sLDL分布,增大sLDL粒子与血管壁的接触几率;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往往存在于动脉血管分岔点处,而在血管弯曲外侧处也有较高几率沉淀,呈斑状分布;长期性轻微性振动的剪切压力的作用使多数血管内皮细胞性质改变,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在动脉血管起始段、弯曲处及分岔点处血液的高压低速分布、sLDL粒子的高沉积率及低剪切应力等是动脉硬化产生及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
作者从卵圆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分离了一株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再经人工感染的方法收集各期虫体,制成电镜样品,对虫体的胞口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用银染和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共聚焦显微镜对虫体的胞口周围及内部的纤维和微管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刺激隐核虫的胞口结构与前口类纤毛虫(Prostome)的胞口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与归属于膜口类Ophryoglenina小瓜虫差异较大,因此,作者认为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属于前口类Prostome,而不是膜口类Ophryoglenina.  相似文献   
96.
西洋参皂苷的HPLC测定及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西洋参中7种人参皂苷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并以7种人参皂苷的提取率为指标,对西洋参皂苷不同提取溶剂和不同提取方法进行比较。采用梯度洗脱,使用Alltima C18色谱柱,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2 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03 nm;分别选用不同的提取溶剂和不同的辅助提取方法提取西洋参皂苷。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每种成分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7种人参皂苷的加标回收率为94.1~97.9%。本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各人参皂苷不同提取溶剂和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7.
主成分分析法用于西洋参样品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西洋参药材分类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12个西洋参样品中的15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上述样品中的7种人参皂苷的含量,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其中多糖的含量;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所测得的西洋参样品的23个变量进行分类研究;12个西洋参样品能得到合理的分类,而各人参皂苷的含量是决定西洋参样品分类的第1关键因素,元素Mn、Cu、As、Ni、Mo以及多糖的含量是第2关键因素;主成分分析法是西洋参分析分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8.
种子地理学:概念及其基本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种子地理学"的新概念,给出了定义,并归纳了种子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阐述了种子地理学的科学问题和主要任务.种子地理学是在植物地理学、植物群落学和种子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种子从宏观至微观各种生物学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种子性状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趋势.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种子质量的地理学;2)种子化学成分的地理学;3)种子形态学性状的地理学;4)种子细胞学性状的地理学;5)种子生理学性状的地理学;6)种子遗传学性状的地理学;7)花和果实的地理学.开展种子地理学研究,能更好地理解植物种子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进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影响RT-PER检出率的条件和试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提取FMDV RNA的最佳方法和试剂,优选出RT-PCR反应的试剂和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口蹄疫病毒核酸的RT-PER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送检的鲜牛奶、淋巴结、脊髓、牛鼻咽拭子,结果阳性率分别为41.4%(24/58)、13.33%(2/15)、20%(1/5)、37.5%(12/32);检测4个屠宰场送检的组织样品40份,结果阳性率为.10%-70%;检测送检的奶粉(1份)、水泡皮(1份)、老鼠(2份)、患儿口腔棉拭子(4份),阳性率均为  相似文献   
100.
本实验旨在研究一种新的CO2激光心肌打孔方法改善急性心肌缺血。8只犬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获得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在缺血区随机分为A、B二区,A区不打孔作为自身空白对照,B区在心脏跳动情况下被激光打孔,在打孔时将滤波片放在光关节臂和心脏表面之间。结果:(1)心外膜电图,∑ST,打孔后30分钟,A、B二区差值具有显著意义(P<0.020);NST,打孔后20分钟,A、B二区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2)病理学,冰冻切片H.E染色,激光孔没有碳化层,水肿层仅为50um,激光孔和周围血管相通,血管内可见血液的各种有形成份。实验表明,在形成急性心肌缺血情况下及时采用这种新的心肌打孔方法进行打孔能再造一套有效的血液供应系统,明显改善缺血程度,缩小缺血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