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57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近年来研究表明组胺及其受体在正常造血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用琼脂半固体培养技术观察了特异性组胺H2受体激动剂英普咪定和拮抗剂西咪替丁对髓系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株WEHI3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英普咪定(10-8─10-4mol/L)对集落数呈明显剂量依赖性抑制,与对照组比较p<0.01。10-10─10-9mol/L英普咪定对集落数无明显影响。10-4─6×10-4mol/L的英普咪定对集落产率的抑制作用趋于饱和。最大抑制效能为对照组的54%(p<0.01)。10-4mol/L西咪替丁能完全阻断10-8mol/L英普咪定的集落抑制作用。对≥10-6mol/L英普咪定的作用西咪替丁均有部分阻断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单用西咪替丁对WEHI3细胞无明显直接作用。这提示WEHI3细胞株上存在有组胺H2受体,激动H2受体可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2.
PEG在模拟植物干旱胁迫和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23.
美人蕉(Canna indica),为美人蕉科植物,常见的花卉品种,各地均有栽培。具有取材方便,根尖粗,结构明显,细胞大,容易观察等优点。一、观察表皮细胞、气孔和叶绿体 1、用镊子撕下叶片下表皮,制成水装片,镜检:可看到表皮细胞壁不规则,明显的细胞核;气孔器有二个绿色,肾形保卫细胞组成,气孔呈椭圆形。 2、用刀片刮取叶肉少许,制成水装片,镜检:清楚可见二种形态(球型和长柱型)叶肉细胞内,分布明显的椭圆形或近球  相似文献   
24.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造成了荒漠草原生态学研究与区域生态建设实践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在分析荒漠草原生态区未来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的但是被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指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人工植被引入荒漠草原生态工程为案例,分析了人工植被驱动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与机制,归纳了“植被-水文-土壤”互馈作用驱动生态系统层级响应模式,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
蒋智勇  谢建平 《遗传》2023,(12):1100-1113
分枝杆菌感染宿主后能够通过分泌至胞外的效应蛋白去影响宿主的免疫功能,其中ESX(或Ⅶ型)系统在效应蛋白分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ESX分泌系统是分枝杆菌和许多放线菌中的蛋白质输出系统,但目前ESX系统如何将底物运输穿过外膜的分子机制以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ESX系统的组成、功能、分类以及将底物运输至周质空间的相关研究进展展开了综述,并探讨了ESX系统在抗生素耐药、持留及与宿主-噬菌体相互作用中的功能,以及作为新药物靶标的潜力,以期为结核病新药物和疫苗抗原的发现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6.
通过真核系统表达纯化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全长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蛋白),分析其抗原性与应用性能。将SARS-CoV-2 N蛋白表达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验证蛋白表达以及表达定位。对N蛋白进行纯化后,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并采用多种血清样本(WHO参比品血清、正常人血清、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血清、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对该N蛋白在血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真核系统与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抗原性上的差异,并分析基于真核系统表达N蛋白构建的IgG抗体ELISA检测体系与获批的商品化新冠RBD (Receptor binding domain)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及用于检测中和抗体的活病毒微量中和试验结果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真核系统表达的全长N蛋白主要定位于胞质,作为抗原检测新冠IgG抗体,具有比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更高的检测灵敏度。针对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基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N蛋白构建的ELISA体系检测的IgG抗体滴度与试剂盒检测的RBD-IgG抗...  相似文献   
27.
探索人工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群落的谱系结构,可以为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的解释和生态修复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川中丘陵区不同林龄(15~24年、25~34年、35年以上)的人工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为对象,基于被子植物分类系统Ⅲ谱系框架,选择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24年人工柏木林的林下灌草层物种的组成均表现出了谱系发散(NRI<0,NTI<0),即共存物种亲缘关系疏远;25~34年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趋于谱系随机;35年以上的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NRI>0,NTI>0)。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草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木层之间的NRI指数均呈显著差异,草本层之间NTI的指数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处在25~34年和35年以上林下草本层之间的NRI以及灌木层之间的NTI均无差异,而与15~24年的相应指数呈显著差异。从同一林龄不同林下层之间的比较看,灌木层的谱系结构指数显著不同于草本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人...  相似文献   
28.
为了优化草菇子实体多肽的提取工艺和探究其抗氧化活性,以草菇子实体为原料,采用酶解法提取草菇子实体多肽,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最佳的酶解工艺,并使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组合。结果表明:草菇子实体提取多肽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52 (g/mL)、加酶量7 200 U/g、酶解温度43 ℃,此工艺条件下的多肽得率为67.76%。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4个方面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草菇子实体多肽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4.1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在69.64%和91.83%达到稳定,草菇子实体多肽还具有一定的还原力,说明草菇子实体多肽可以作为优质抗氧化肽的良好来源。该研究为草菇多肽的高效制备和抗氧化肽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高原适应过程中大鼠脑内β-内啡肽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由平原(海拔5m,上海)直接运送到高原(2261m,西宁和3460m,天峻)。以放射免疫分折法研究了大鼠在高原24h.急性缺氧期和30d慢性缺氧期中枢脑内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P)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大鼠在两个不同海拔(2261m,3460m)环境24h急性缺氧期与平原对照组相比,脑垂体内β-EP含量降低非常显著(P<0.01),纹状体、丘脑、下丘脑、桥-延脑、海马内β-EP含量均增加非常显著(P<0.01)。2.大鼠在3460m高原30d慢性习服期,垂体及各脑区内β-EP的含量变化呈时相性:即1—3d均呈进行性增加(P<0.01):3-15d呈持续性减少,除中脑、纹状体、丘脑外,均为P<0.01。15-30d垂体、丘脑、皮层、纹状体内β-EP含量仍持续减少(毒体、皮层P<0.01),桥-延脑、下丘脑、海马趋于回升(P<0.01),中脑亦趋于回升(P>0.05)。脑内β-EP的这种变化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30.
胰岛素介体-肌醇磷酸多糖,被认为是胰岛素的第二信使,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糖肌醇磷脂是产生该介体的前体,经胰岛素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的磷脂酶C(PIPLC)水解,产生介体和二酰甘油(DG)。本实验以人红细胞为材料,用^3H同位素标记、有机溶剂提取、薄层层析及放射性自动计数等方法,分析胰岛素或PIPLC作用于红细胞后前体和DG的变化情况,以推测介体的产生机制。结果显示:胰岛素使红细胞膜上及释放至胞外上清的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