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武汉东湖湖球蚬种群动态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5月对武汉东湖湖球蚬进行了周年研究。湖球蚬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10 0 2ind /m2 和12 1g/m2 ,密度和生物量的高峰分别出现在 4月 (2 97ind /m2 )和 3月 (4 3 8g/m2 ) ;湖球蚬为一年一代 ,其种群含有 3个年龄组 ,其中 1999年龄组占绝对优势。利用瞬时增长率法和体长频率法计算湖球蚬的周年生产量为带壳湿重4 2 79g/m2 ,去壳干重 2 4 4g/m2 ,P/B系数为 3 5 5。同时湖球蚬的生产力动态也被研究 ,结果表明其生产量累积过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42.
太湖夏季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太湖夏季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与水体营养盐的关系,在太湖全湖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浮游细菌采样调查,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浮游细菌丰度和多样性组成。研究发现,浮游细菌丰度在不同湖区中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北部和西部湖区沿湖流向东南方向至湖心和南部沿岸再到东部湖区呈下降趋势,这与太湖水体营养水平从高到低变化趋势一致。浮游细菌丰度与营养盐浓度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磷(TP)与细菌丰度存在较好的正相关(R2=0.6392,n=29,P0.01),而总氮(TN)与细菌丰度无显著相关(R2=0.0663,n=29,P0.05)。因此,磷是太湖夏季浮游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不同湖区营养盐与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随着营养水平的升高,浮游细菌多样性增加。此外,细菌群落的组成在不同湖区间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不同湖区营养水平空间变化一致。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淡水湖泊中微生物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mg/kg姜黄素治疗组、30mg/kg姜黄素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激光诱导产生小鼠CNV模型。由光凝前3天开始,至光凝后14天,两个治疗组每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姜黄素,对照组腹腔注射二甲亚砜溶液(溶剂)。光凝后第3天通过免疫组化和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第14天通过组织学检查以及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的血管灌注检测CNV的面积,荧光血管造影评价CNV的渗漏程度。结果:光凝后第14天,组织学检查显示姜黄素能够有效缩小激光诱导的CNV;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血管灌注后测量色素上皮-脉络膜铺片上CNV的面积,和对照相比,姜黄素能显著减小激光诱导的CNV的面积(P〈0.05);荧光血管造影显示姜黄素能有效抑制CNV的渗漏(P〈O.05)。和10mg/kg姜黄素治疗组相比,30mg/kg姜黄素治疗组小鼠CNV面积缩小和渗漏程度减弱(P〈0.05)。光凝后第3天,VEGF免疫组化和ELISA结果显示姜黄素显著抑制色素上皮一脉络膜复合体中VEGF(P〈0.01)的表达,高刺量组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鼠CNV的形成,下调VEGF的表达可能是姜黄素抑制CNV的作用机制之一。因此我们推测姜黄素对并发CNV的AMD患者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4.
巢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对巢湖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54种,隶属16科、9目,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种),占64.8%,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种类数减少了40种,主要表现在洄游性种类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渔业资源结构(渔获物)表现为以湖鲚、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种类,在渔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大型鱼类(如翘嘴、鲤等)的种群结构趋于低龄化,产量呈下降趋势。结合已有的历史资料,分析巢湖渔业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造成巢湖渔业资源结构变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修建、过度捕捞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同时探讨近20年巢湖渔业捕捞产量与水体氮磷含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水体磷的含量变化显著影响巢湖渔业的捕捞产量。因此,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需要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捕捞强度和人为调整渔业结构使得巢湖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5.
武汉东湖光合色素与叶绿素a代谢产物的HPLC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了武汉东湖周年及围隔实验水柱颗粒物色素的组成及变化。共检测到约20种色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有硅藻的标志色素岩藻黄素,隐藻的异黄素,蓝绿藻的黄体素,玉米黄素及胡萝卜素。东湖叶绿素a的代谢产物主要为脱植基叶绿素a(全湖年均约占叶绿素a的5%),而非脱镁叶绿素a或脱镁叶绿酸a。围隔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a与总浮游植物(r=0.84)。叶绿素b与绿藻(r=0.77)。岩藻黄素与硅藻(r=0.68),异黄素与隐藻生物量(r=0.83)之间具显著的相关性。表明用HPLC分析色素快速,简捷,是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的有力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46.
武汉东湖后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敏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2002,26(2):123-129
武汉东湖后湖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从60年代至90年代发生了十分显的变化。浮游甲壳动物的物种丰度下降非常明显,枝角类的种类数从60年代的47种下降至90年代的17种,桡足类的种类数由60年代的14种下降为90年代的9种。60年代枝角类的优势种隆线Sou一亚种在90年代被短尾秀体Sou所取代,60年代的两种优势哲水蚤-长江新镖水蚤与特异荡镖水蚤的优势在90年代消失,而60年代很少的一种剑水蚤-台湾温剑水蚤在90年代跃升为优势种。随着滤食性鱼类密度的上升,枝角类的密度从60年代至90年代显下降。哲水蚤1997及1998年的密度明显低于60年代的密度。研究表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物种丰度的下降与后湖湖区沉水植被的退化有关,而优势种的演替主要受滤食性鱼类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东湖放养鱼类时空分布的水声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0年,用鱼探仪逐月对东湖鱼类的空间分布进行探测的结果表明:东湖鱼类主要分布在1.5m以下的水层,1.5m以上与1.5m以下的水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显差异,此外,东湖中不同区域的鱼类密度分布亦有显性差异,统计分析显示,这种水平分布差异与水深,离岸距离等因素没有明显的相关,可能主要由群聚行为引起,由不同月份群聚程度不一致,推测水温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鱼类的群聚行为,污水排放对鱼类空间分布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水体富营养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在武汉东湖营养水平不同的四个湖区,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周年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与营养水平呈相反趋势,富营养化导致多样性明显降低。研究还表明,霍甫水丝蚓的密度与水体营养水平呈正相关系,在超富营养水体中其密度最高,年平均350ind./m^2,最高可达1052ind./m^2,这与其能忍受由于富营养导致的低氧环境有关;而在中营养水体中平均密度仅2.7ind./m^2。首讨论了中国长足摇蚊与水体营养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长足摇蚊应属超营养水体的提示种,但其耐受性较霍甫水丝蚓差。  相似文献   
49.
为探索南沙滨海泳场 II 期开发的可行性, 对待建泳场周边人工湖、虎门-凫洲水道进行了原位围隔和围隔人工添加外源氮干预的对比试验研究, 测定了各水体的 8 个理化指标和 3 个生物指标, 并对为期 6 个月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同时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 III 类标准、按单因子评价法对水体作出水质评价。结果表明 : 人工湖水为 IV 类, 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未达标; 湖围隔水除 COD 超标 11%外 , 其他指标均达标; 湖围隔加氮水总氮超标率为 181%,COD 超标率 29.5%。水道水为劣 V 类, 总氮浓度均值为 2.48 mg⋅L–1, 浮游植物生物量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 并且以硅藻门藻属居多 ; 水道围隔及围隔加氮水在 7、 9 月以蓝藻为优势类群。与水道水相比 , 人工湖水更适宜用作泳场的供水源。  相似文献   
50.
谢平 《生物多样性》2016,24(9):1014-219
本文是一篇关于物种概念演变的简述。生物学家用不同的方法或标准划分物种, 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概念, 如生物学物种、形态学物种、生态学物种、进化物种、系统发生或支序物种, 或它们的组合, 等等。它们都揭示了物种属性的特定侧面, 都是不同物种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 但都无法令所有人满意。对真核生物来说, 无论它们在形态上的差别有多大, 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应该是两个群体能否真正分化成不同物种的关键, 这种隔离机制可以是地理的、行为的或其他方式; 而生殖隔离总会伴随着一些形态或遗传上的变化, 虽然这些特征可能与生殖隔离本身并无多大关系, 但往往成为分类学家或分子进化生物学家区分种的依据,对已经灭绝的化石物种来说, 生殖隔离的物种划分方式就无能为力了。如何准确定义一个物种依然充满着矛盾, 因为基于生殖隔离的物种概念不实用, 而实用的物种概念(如形态学物种)又被认为是人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