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6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6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WU多瘤病毒(WUPyV)是多瘤病毒科多瘤病毒属的新成员,近来发现与人呼吸道感染等有关。本研究对2株WUPyV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拼接,获得这2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与已上传到GenBank的国内外几株WUPyV的全基因组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这2株WUPyV是环状、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5 228bp,比GenBank已知WUPyV全序列少1bp。缺失的一对碱基位于位点4 536处,属于大T抗原的非编码区。病毒全基因组编码5个蛋白,分别是3个衣壳蛋白VP2、VP3、VP1与大T抗原和小T抗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相对中国福建福州的FZ18株,另一株FZTF株与参考株-澳大利亚的B0株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2.
NH4+浓度对黄色短杆菌XV0505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缬氨酸(L-Val)生产菌黄色短杆菌XV0505为供试菌株,以(NH4)2SO4为唯一添加N源,考察不同NH 4+浓度对发酵过程中菌体干质量、L-Val产量和葡萄糖消耗速率以及菌体内代谢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NH 4+浓度过高或不足都会影响发酵水平,降低L-Val的产量。合适的初始NH4+浓度为225 mmol/L,产酸期NH4+维持浓度为35 mmol/L时,有利菌体产酸。在此NH4+浓度下,在30 L发酵罐发酵60 h,发酵液中菌体生物量和L-Val质量浓度分别可达22.35和59.12 g/L。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心功能不全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完全结扎犬前降支,进行快速右室起搏,使心输出量(CCO)较基础状态稳定地下降50%,分别测定基础及心输出量下降状态下的血压(AP)、血氧(SaO2)、平均右房压(mRAP)、平均肺毛压(mPCWP)、系统血管阻力(SVR)、心腔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肾素活性(PRA)、内皮素(ET)、尿量(UO)、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结果结扎LAD和快速右室起搏后,CCO较基础状态均稳定地下降50%,CCO降低后,AP、SaO2显著下降,mRAP、mPCWP、SVR显著升高;心脏各腔室明显扩大,LVEF显著降低;PRA、ET、Scr明显升高,UO、Ccr明显下降。结论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快速右心室起搏可成功制作急性心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4.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不同时间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同结扎处理后,对心肌形态学及心功能的影响,以建立适合移植干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研究的稳定、可靠和更合乎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五组。即:结扎(15、30、456、0 min)再灌、结扎非再灌。于处理后1 d、1周2、周或4周动态观察心肌梗死变化,并于处理一月后测量动脉收缩压(ASP)、动脉舒张压(A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速度(±dp/dtmax)。结果引起明显的心肌梗死至少需要结扎30 min。结扎(456、0 min)再灌、结扎非再灌的心肌梗死明显,并观察到梗死区域心肌已绝大部分纤维化,且梗死面积变化较恒定。同时测定不同结扎时间心功能的变化发现,结扎(456、0 min)再灌或结扎非再灌各组ASP、DAP、LVSP、±dp/dtmax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并见不同结扎时间处理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后的梗死面积变化密切相关。结论建立了实验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45 min以上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不仅合乎临床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而且梗死部位、梗死区域面积稳定,适合于移植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萃取法将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酚酸成分提取出来,制成提取液。再用部分提取液乳化成乳化剂。采用液体生长抑制法和平皿培养抑制法分别对土壤中的细菌总量和芽孢杆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在药浓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相对应的细菌的存活率就越低。在液体生长抑制法中,芽孢杆菌菌悬液的OD值随药浓度的升高降低。在平皿培养法中,在药液浓度升高的情况下,土壤中细菌总量及芽孢杆菌总量受抑制程度加强。平皿培养法中用平皿表面涂布法要优于药敏纸片法。  相似文献   
96.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引入途径的125I和65Zn在大蟾蜍体内的吸收与分布。无论采用注射还是灌喂的方法,蟾蜍对125I的残留动态差别不大,都可分为快清除期和平台期,0~2d为快清除期,3~7d为平台期,经过了快清除期之后,残留的125I约为起始量的8%,并维持到实验结束。注射了65Zn后,0~7d的吸收动态曲线有所起伏,但波动很小,其波动范围为102.4%~114.48%。表明大部分的65Zn仍留在体内,几乎没有排出体外。注射65Zn的转移并不明显。但灌喂65Zn的动态变化则大些,而且转移明显。其活度曲线出现阶段性下降,有两个下降期,第一个下降期为4h~3d,第二个下降期为5~7d。说明灌喂组对65Zn的转移比注射组的活跃,但在实验的第7d残留率仍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97.
磁泳分离细菌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酸性矿坑水中富集培养分离到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errooxidans)[1-2] 菌同趋磁细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部分浸矿细菌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具有微弱的趋磁性,基于菌种的这种特性,设计了磁泳分离仪,对其在磁场作用下泳动(磁泳)进行分析,经磁泳后的近磁、远磁菌的生理特性有较大的差异。从用涂布平板法获得的近磁菌纯培养A. ferrooxidans菌体中,分离得到纳米磁性颗粒,能谱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Fe和O元素。实验结果证明,A. ferrooxidans具有微弱趋磁性,采用磁泳分离该类菌体内含有磁性颗粒的细菌是可行的,这一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将为传统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提供一种新型分离技术,也将大大促进趋磁细菌的研究,而且它与浸矿工艺的结合将大大促进我国生物冶金的研究步伐。  相似文献   
98.
中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当前,国际学术界针对土地利用的研究正由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向土地空间多功能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其宗旨是确定和度量土地多元化利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功能,及其带来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应,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基于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的理念及其指标体系,界定并定量评价了我国区域土地利用的10项功能,深入研究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随的过去20a间,各项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多功能性的10项功能中,就业支持功能表现出区域增减不一的特点,生态过程维持功能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健康保障、交通功能、居住家园、生物性土地生产、人工化土地生产、资源供给与维持、污染接收器、景观与文化支持功能在各个区域得到了不断改善与提高,但各个功能变化的强势区和弱势区在时空分布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区域自然条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政策在功能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揭出中国区域土地多功能性尚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土地政策应具有系统性、功能针对性和时空针对性,并应关注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链发效应。  相似文献   
99.
为了获得含人14号染色体的DT40细胞,用于人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本研究利用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将A9细胞中的人14号染色体转移至DT40细胞中.首先,摸索秋水仙胺诱导A9细胞微核形成最佳浓度与最佳时间,以终浓度为10 mg/mL的细胞松驰素B破坏细胞骨架,离心分离微细胞,获得的微细胞依次经8μm、5μm、3μm滤膜过滤后与受体细胞DT40融合,细胞铺板后加入G418筛选.然后,对长出的抗性克隆进行基因组DNA检测及FISH杂交,分析人14号染色体在DT40杂合细胞克隆中的存在情况.结果显示,成功获得含人14号染色体的DT40(#14)细胞,三轮试验共获得抗性克隆30个,人14号染色体有效转移率为1×10-6.实验结果表明,人14号染色体完整的自A9细胞转移至DT40细胞,获得的DT40(#14)细胞可用于制备含人抗体基因的人类人工染色体,用于人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  相似文献   
100.
溶氧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黄色短杆菌XV0505为供试菌,探索溶氧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方法:利用5L发酵罐,考察了不同溶氧浓度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并采用代谢流分析对其结果进行阐述,提出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结果:采用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即在0~24h溶氧浓度为20%,24~60h溶氧浓度为5%,发酵60h,L-缬氨酸可达到58.36g/L,比5%和20%溶氧浓度下分别提高了18.95%和13.56%。结论:溶氧浓度对L-缬氨酸发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