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植物多肽PA1b打开胰腺β 细胞L型钙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藻酸在pH2.7的条件下对小分子多肽的吸附作用, 从豌豆种子中分离并纯化出含37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肽PA1b (pea albumin 1b), 它的肽链内具有6个半胱氨酸并形成一个胱氨酸结构模体.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和膜片钳技术, 发现胞外施加PA1b在胞外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使胰腺β细胞内钙离浓度增加, 该效应被特异性的L型钙通道的阻断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阻断, 在零钙外液中PA1b对胞内钙离子浓度无影响; 此外, PA1b使β细胞膜去极化并使膜电容增加. 因此推断PA1b使原代β细胞上去极化细胞膜, 使L型钙离子通道开放, 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并促发细胞分泌.  相似文献   
132.
优化黑豆种皮花色苷复合酶法辅助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确定了黑豆种皮花色苷生物酶法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复合酶(纤维素酶400 U/g,α-淀粉酶50 U/g),酶解温度50℃,液料比26∶1 mL/g,乙醇体积分数64%,酶解时间为59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花色苷的含量为2.019 mg/g。抗氧化试验研究表明,黑豆种皮花色苷的还原能力、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低于抗坏血酸,但对亚硝酸根离子和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抗坏血酸。因此,生物酶法辅助提取是一种高效的黑豆种皮花色苷提取方法,且作为一种新型花色苷资源,黑豆种皮花色苷有着挖掘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3.
红螯螯虾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红螯螯虾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性成熟的雌虾通常经过生殖蜕皮后交配、产卵,受精卵粘附于腹肢的刚毛上;在水温28℃左右的条件下,幼体孵出的约需39天,性成熟雌虾能多次产卵。  相似文献   
134.
魏家星  倪雨淳  寿田园  张昱镇 《生态学报》2023,43(13):5305-5319
快速城市化和国土空间规划大背景下,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城市精细化发展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立足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效能,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从陆域、水域两个层面进行量化计算,构建水-陆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体系,将高供给区域识别为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和电路理论分别提取廊道和节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分别识别陆域和水域生境斑块面积34.31km2、272.50km2,为江南水乡空间存续和城市绿地空间选址提供了理论依据;2)水-陆耦合度评价得到源地41个,总面积206.79km2,占研究区总面积8.57%,呈现"西北多东南少"的格局;3)提取89条生态廊道和91个生态节点,生态廊道总长度586.35km,呈均匀网状分布,节点包括44个夹点及47个障碍点,主要位于吴江区。通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先级评价,分级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议,为我国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及都市圈周边区域的国土空间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的转化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5.
施氮对桉树人工林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睿达  张凯  苏丹  逯非  万五星  王效科  郑华 《生态学报》2015,35(18):5931-5939
施肥是维持短期轮伐人工林生产量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缓释氮肥逐渐成为广泛采用的氮肥种类。评估缓释肥施用对人工林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对于全面评估人工林施肥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的桉树林为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4种施氮处理(对照CK:0 kg/hm2;低氮L:84.2 kg/hm2;中氮M:166.8 kg/hm2;高氮H:333.7 kg/hm2)对土壤-大气界面3种温室气体(CO2、N2O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施氮水平下CO2排放通量、N2O排放通量和CH4吸收通量分别为276.84—342.84 mg m-2h-1、17.64—375.34μg m-2h-1和29.65—39.70μg m-2h-1;施氮显著促进了N2O的排放(P0.01),高氮处理显著增加CO2排放和显著减少CH4吸收(P0.05),且CO2排放通量与CH4吸收通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别呈现增加和减少的趋势;(2)生长季CO2和N2O排放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CO2排放和CH4吸收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N2O排放和CH4吸收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3)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CO2、N2O排放通量和CH4吸收通量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显著增加了桉树林生长季土壤N2O排放量,且高氮处理还显著促进CO2排放和显著抑制CH4吸收,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林缓释肥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评估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36.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的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文雄  赵珍  俎佳星  陈京华  王洁  丁丹 《生态学报》2016,36(23):7826-7840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和2000—2014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利用double logistic拟合方法提取了1982—2014年祁连山区不同植被的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和生长季长度3个重要的物候参数,分析了不同植被物候期的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异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不同植被的生长季始期和生长季末期随年际变化表现出波动提前或推迟,其中沼泽植被的变化波动最大;草甸植被、灌丛植被、阔叶林植被和栽培植被生长季长度出现延长趋势;(2)祁连山区植被生长季始期集中在5月初,其中阔叶林植被生长季开始最早,荒漠植被生长季开始最晚,植被生长季末期集中在9月,栽培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早,荒漠植被、沼泽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晚,植被生长季长度集中在110—140 d,其中阔叶林植被、针叶林植被生长季长度较长,而荒漠植被、高山植被生长季长度较短;(3)祁连山植被物候期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表明植被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主要表现为提前不明显和推迟不明显,生长季长度主要表现为缩短不明显和延长不明显;(4)物候要素与气候要素相关性表明前期温度的积累有利于植被的开始生长,但当年3月的降水量对植被生长季始期同样有重要作用,不同植被生长季末期与8月、9月温度相关性较大,而与10月、11月降水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7.
绿色屋面降雨径流水质及消减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5月至11月对12场降雨时段的屋面径流和干湿沉降进行采样监测,比较了屋面径流(绿色屋面和沥青屋面)、干湿总沉降和降雨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负荷,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降雨特征对绿色屋面径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径流水质层面上分析,绿色屋面是总悬浮物(TSS)的汇,对p H值有较好的中和作用,对于总磷(TP)、溶解态铜(DCu)和溶解态锌(DZn)是非源非汇,是电导率(EC)、总氮(TN)、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化学需氧量(COD)、5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溶解态铅(DPb)的源;从污染负荷的角度分析,绿色屋面是NH+4-N、TSS和BOD5的汇,对于TN、DPb、DCu、DZn、TP和COD是非源非汇,是NO-3-N的源;与控制屋面相比,绿色屋面可以消减TSS、TP、BOD5、COD、NH+4-N、DZn和DPb的污染负荷,分别消减了90.53%、49.38%、41.31%、36.48%、35.45%、28.27%和14.20%;但是增加了NO-3-N和TN的污染负荷,分别增加了821.02%和275.48%;绿色屋面径流污染物的浓度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降雨间隔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绿色屋面的科学设计及正确评价绿色屋面对径流水质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艳丽  李成亮  高明秀  张民  赵庚星 《生态学报》2015,35(15):5183-5190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探索其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对该区土壤肥力保持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黄河三角洲棉田、麦田、苇地、碱蓬地和裸地等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裸地土壤相比,有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水稳性、饱和含水量与毛管含水量也有相应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土壤总盐分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在所研究土壤中,土壤物理性质依麦田-棉田-苇地-碱蓬地-裸地的次序从最佳向最差过渡。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毛管孔隙度是土壤毛管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团聚体水稳性主要由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决定,土壤总盐分含量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0.8323)、速效氮含量(r=0.7558)和有效磷含量(r=0.9049)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应以增加有机质的投入,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为基础,促进土壤良好结构形成。这些结果为该区土壤肥力提高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9.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灌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灌木层作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估算的精确性及便捷性,成为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可用于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灌木层生物量估算的相对生长模型较少。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区域15种常见灌木的相对生长模型。研究发现:15种灌木全株和单一器官的最优相对生长方程均以D2H为自变量,分别以幂函数W=a(D2H)b或二项式函数W=a+b D2H+c(D2H)2为最优化回归方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判断系数R2值介于0.7331—0.9992之间,显著性检验各参数P0.01,满足回归模型的适用性要求。对研究区域常见灌木全株生物量(WTU)的普适性研究发现:以D2H为自变量的二项式函数回归模型WTU=0.0362+297.03D2H-127.1(D2H)2,R2=0.9434,P0.01,普遍适用于除去六道木(Zabelia biflora)和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之外的13种灌木植物的生物量估算。此模型对以上2种植物不适用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0.
城市绿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绿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因果互动关系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尺度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GDP互为格兰杰原因,存在"正向循环反馈"的因果互动关系,即城市绿地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能够拉动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地率与城市人均GDP的因果关系可以概括为"绿磁效应"(GME)和"需求效应"(GDE)。(2)区域尺度上,东部地区人均GDP与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人均GDP是城市绿地率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城市绿地率不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3)西部地区城市绿地率与人均GDP的交互强度最大,即西部"绿地-经济弹性"和"经济-绿地弹性"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通过扩大城市绿地率来提升经济发展的空间比较小,应着眼于提高城市绿地质量,中、西部地区城市绿地率较小,应在兼顾城市绿地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本研究能够为城市绿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和城市生态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