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1986年5月,从云南勐腊采回一批虻标本,经整理、鉴定,有2新种,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勐腊麻虻Haematopota menglaensis,新种(图1—4) 雌体长11~12mm,翅长11~11.5mm。 头:额灰黄色,高略大于基宽,为顶宽的1.5倍,基胛大,两侧接触眼,后缘中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采自秦岭太白山的二新种瘤虻,模式标本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亮脸瘤虻Hybomitra nitelofaciata,新种(图1) 雌虻体长15~16毫米。 头部:眼深绿具3条宽的紫色带(回潮),着生密毛;额高为基宽的2.1~2.4倍,两侧大致平行,黑色,仅中部覆薄的灰棕色粉被,其余无粉被,发亮,着生灰棕色长毛,头顶部夹杂黑毛;基胛大,接触眼,端部界线不清楚,中胛短,与基胛联,基胛中部和中  相似文献   
13.
陕西原虻属二新种记述(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采自陕西宝鸡建河的2个新种。正模和1个副模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其余副模保存在兰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球形芽孢杆菌TS-1丙酮粉对七种蚊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乳糖-丙酮沉淀法制备的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TS-1菌粉对七种蚊虫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以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最为敏感,其LC50分别为8.1μg/L(1.79×102cfu/ml),8.9μg/L(1.96×102cfu/ml),三带喙库蚊敏感性较淡色库蚊差13倍,2龄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差20和600倍;黄斑伊蚊,二株埃及伊蚊剂量高达105—106cfu/ml相差1,000—10,000倍以上几乎无效.本文结合B.t.I.标准生物测定方法,对毒力测定中检查时间、数据、虫龄、虫数、饲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汉中麻虻,新种Haematopota hanzhongensis sp. nov. 鉴别特征 本新种接近H.kansuensis Krber, 1934,但触角柄节粗,长于梗节和鞭Ⅰ节之和,而后者的柄节短于鞭Ⅰ节。 雌虻 黑色,体长9—11mm,翅长8—9mm。 头部 额灰黑色,近眼缘较浅,具黑毛,杂有灰白毛,侧点前方灰白毛较多,额基宽略  相似文献   
16.
郭天宇  许荣满 《生态学报》1998,18(6):660-664
1992-05-08、1993-06-07和1994-06-07分别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西藏亚东县、错那县和隆子县捕获小型兽类,采集蚤类标本,共获蚤1805只;经鉴定它们隶属于4科22属46种。以该地区小型兽关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其染蚤指数和蚤类群落相似性指标,并对宿主动物体外寄生蚤群落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宿主动物的生境对其体外寄生蚤群落相似起决定作用,而宿主动物的分类地位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了采自安徽省南部黄山地区的虻属二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川西南地区小型兽类体外寄生革螨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7-10月和1988年4-11月在川西南地区共采集到鼠类体外革螨37种,1909只。本文记录了这些革螨的宿主动物、采集地以及各主动物的染螨率。主要鼠种如社鼠、大耳姬鼠、黑腹绒鼠、高山姬鼠和松田鼠的染螨率分别为49.32%、23.92%、7.45%,7.37%和4.17%。  相似文献   
19.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草原革蜱D. nuttalli刺叮人工感染21天后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如下: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幼蜱PCR阳性率均为50.0%而分离阳性率都为20.0%。饱血脱落后,这些幼蜱只能在饱血后2天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也只能持续到4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若蜱后,若蜱以及分别受到这些若蜱刺叮的KM鼠均未发现阳性感染。非感染若蜱吸食感染的KM鼠后,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获得了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20.0%。分离阳性率分别达到33.3%和60.0%。这些若蜱分别于饱血后2天和3天可以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扩增阳性也只能分别持续到饱血后4天和6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成蜱后,成蜱以及受到它们攻击的KM鼠均未获阳性检测结果。同种蜱不同地理株在感染和保持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上也没有差异。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吸血感染但均不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CHNM4的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麻虻属(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麻虻属 Haematopota经记录清理,国内保存标本的复核,共计52种。其中包括二新种,即似中华麻虻H.sineroides sp.nov.和骚扰麻虻H.vexativa sp.nov.。认为H.pungcnsis 是H.atrata 的误定,H.annandalei是H.personata的误定。对雌性有记载的51种作了分组研究,共分11组,即白条麻虻组H.atrata group 4种;繸腿麻虻组H.cilipes group 1种;毛股麻虻组H.pilosifemura group 5种;怒江麻虻组H.lukiangensis group 1种;条带麻虻组H.lineola group 3种;沥青麻虻组H.picea group 5种;黑角麻虻组H.nigriantenna group 9种;土耳其麻虻组H.rurkestanica group 3种;中华麻虻组H.sinensis group 3种;圆胛麻虻组H.irrorara group 6种;北京麻虻组H.pekingensis group 11种。并编制了分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