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5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柱孢鱼腥藻生长在缺氮情况下,发现其固氮活性增加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氧的敏感性。缺氮生长细胞的乙炔还原活性给氧抑制一半时的氧分压(pO2)是0.5atm.,而有氮生长细胞的半抑制浓度为0.35atm.。这表明蓝藻有可能通过增加呼吸耗氧而提高了它的固氮酶活性。呼吸作用与固氮酶活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无论在有氮、缺氮还是光诱导固氮酶形成的情况下,其固氮活性均随着呼吸速率的变化而变化。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柱孢鱼腥藻固氮酶的主要防氧手段是呼吸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2.
异黄酮是大豆体内特别是种子中积累的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具有特殊的生物效能。本实验在不同水平(RNA/酶/产物)上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大豆叶片异黄酮合成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酶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PAL)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光照条件下pal表达量比黑暗条件下高,而且其影响程度与品种有关系,种子中异黄酮含量低的品种表现更敏感;其mRNA的合成受红光、蓝光、紫外光的促进,其中紫外光最有效;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mRNA的量和酶活性增加;但是在异黄酮的积累水平上,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的延长,表达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3.
该文首次分析了我国ECHO11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1999~2004年,ECHO11病毒是山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优势毒株,2003年从山东省482例AFP病例中共分离到11株ECHO11病毒,其中相关的10例病例分布跨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但发病日期集中在7月和12月。该研究试图通过对VP1编码基因全序列的测定和分析,为探讨ECHO11病毒与AFP之间的病因关系提供线索。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示,11株E-CHO11毒株都位于同一传播链,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9.6%~100%,其中7月和12月的分离株之间相差8~9个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一致。这说明山东省2003年7月和12月分别发生了ECHO11病毒流行,但这些毒株与AFP的病因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11株病毒组成了A基因型中的一个新亚型,在进化树上单独呈密切相关的一簇,与同基因型内的其它亚型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2.2%~84.7%,氨基酸同源性为94.8%~97.6%。  相似文献   
134.
秋茄幼苗叶片单宁、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对Cd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覃光球  严重玲  韦莉莉 《生态学报》2006,26(10):3366-3371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土壤盆栽技术研究了红树植物秋茄的幼苗在不同浓度的Cd(0~50mg·kg-1)胁迫下叶片单宁、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变化。研究表明:秋茄幼苗叶片中的单宁、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出现不同程度先升后降的趋势,这表明秋茄幼苗对低浓度的Cd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在高浓度的Cd胁迫下则受到伤害;单宁、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分别在土壤Cd处理浓度为30mg·kg-1、20mg·kg-1、40mg·kg-1时达到最高,相应地,单宁、可溶性糖和脯氨酸浓度最高分别达到66·2mg·g-1、105·0mg·g-1和12·22mg·g-1;Cd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极显著,因此可以作为秋茄对Cd污染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5.
黄旭  陆红丽  许文燮 《生理学报》2020,72(3):391-398
在生理条件下,消化道的运动主要受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的调节。长期以来,神经系统如何将信息传递给平滑肌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者们认为自主神经末梢在平滑肌层形成许多曲张体(varicosity),其中含有神经递质,当神经兴奋到达曲张体时,可以触发递质释放并直接扩散到平滑肌膜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引起平滑肌反应。近10年来,随着对消化道间质细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功能的研究进展,人们对神经信息向平滑肌传递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认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ICC)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阳性(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ositive, PDGFRα+)细胞可通过缝隙连接与平滑肌细胞形成合胞体,介导神经与平滑肌之间的信息传递。其中,嘌呤能神经递质可与PDGFRα~+细胞上的P2Y1受体结合,激活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mall-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K3),使PDGFRα~+细胞超极化,继而这种电活动通过PDGFRα~+细胞与平滑肌之间的电耦联传递给平滑肌,引起平滑肌的超极化和舒张。本文重点综述了近10年关于嘌呤能抑制性神经如何将信息传递给消化道平滑肌的理论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6.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肪因子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促代谢因子(Betatrophin)、腹腔脂肪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与血糖、血脂、下肢血管病变(LVD)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老年T2DM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LVD,分成LVD组(n=38)和无LVD组(n=7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清ANGPTL4、Betatrophin、Vaspin水平、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患者血清ANGPTL4、Betatrophin、Vaspin水平与血糖、血脂指标相关性。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患者LV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LVD组舒张压、收缩压均高于无LVD组(P<0.05)。LVD组血清Betatrophin水平及TC、TG、LDL-C、FPG、2hPG、HbA1c高于无LVD组,血清ANGPTL4、Vaspin水平及HDL-C低于无LVD组(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NGPTL4、Vaspin与TC、TG、LDL-C、FPG、2hPG、HbA1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血清Betatrophin与TC、TG、LDL-C、FPG、2hPG、HbA1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NGPTL4、Betatrophin、Vaspin以及舒张压、TC、TG、HDL-C、LDL-C、FPG、2hPG、HbA1c是患者LV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LVD患者的血清ANGPTL4、Vaspin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清Betatrophin水平升高,且三者与血糖、血脂指标均存在相关性,并且是患者发生LVD的影响因素,临床可考虑通过检测血清ANGPTL4、Betatrophin、Vaspin水平,辅助评估LVD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7.
138.
采用麦氏比浊法,将大肠埃希菌的菌悬液浓度调整到约8×108cfu/g,再将其稀释成多个梯度,在600nm的波长下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值,同时将各个梯度的菌悬液分别做菌落总数试验,得到不同吸光度值对应的菌落总数,并制作标准曲线,通过测量菌悬液的吸光度值确定菌悬液浓度及其适用范围。试验证明,用此法确定菌悬液浓度时,其菌落总数宜在105~108cfu/g之间,不适用于在105cfu/g以下的菌悬液,所得结果比麦氏比浊法准确。  相似文献   
139.
以小克银汉霉C0为出发菌株,经过5-氟尿嘧啶和紫外线复合诱变,采用抗失水苹果酰肼与抗低温(15℃)相结合的筛选方法,获得一株生产性能比出发菌株显著提高的突变株C23。采用5L全自动发酵罐对小克银汉霉C23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pH值控制和补料工艺进行研究,发现将发酵液pH值维持在5.5,当发酵进行到60h、84h、108h时,分别补糖15g/L,发酵192h后收获,结果生物量、油脂产量和γ-亚麻酸产量分别达到49.88g/L、21.93g/L、2.69g/L。  相似文献   
140.
养殖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is striata)发生以“内脏白点”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暴发性死亡, 为明确美洲黑石斑患病原因, 对患病鱼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以期为防治美洲黑石斑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患病的美洲黑石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鳃和内脏组织如脾脏及肾脏上布满白点。从患病鱼的病灶处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致病菌株(ZS201807), 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测序等综合分析, 鉴定该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人工感染实验证实此菌株可引起健康美洲黑石斑发病并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利用组织切片和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患病美洲黑石斑鱼的肝脏、脾脏、鳃丝等6种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组织病理结果显示, 脾和肾是感染较严重的主要靶器官, 脾脏组织内大量红细胞浸润, 出现严重瘀血; 鳃丝毛细血管扩张; 肾小管管腔狭窄, 肾小球肿大, 上皮细胞肿胀, 细胞空泡化。超微病理显示, 病鱼脾脏和头肾组织有大量杆状细菌积聚。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对环丙沙星(5 μg/片)、四环素(30 μg/片)、恩诺沙星(5 μg/片)等14种药物敏感; 对青霉素(10 U/片)、阿奇霉素(15 μg/片)、丁胺卡那(30 μg/片)等13种药物耐受。证实此次养殖美洲黑石斑发病死亡的病原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