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7篇
  2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人类疱疹病毒 7 型(HHV-7)的感染依赖于包膜糖蛋白在病毒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发挥功能. 这些蛋白质可以介导病毒吸附,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膜融合以及病毒在细胞间的接触传播. 将表达 HHV-7 糖蛋白的 293T 细胞与 HHV-7 易感的SupT1 细胞共培养,检测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以鉴定介导膜融合的 HHV-7 糖蛋白. 研究发现,HHV-7 糖蛋白 gB、gH、gL、gO 能介导 293T 细胞与 SupT1 细胞的融合,且融合可被抗 CD4 单抗所抑制. 结果表明,糖蛋白 gB、gH、gL、gO对于 HHV-7 引发的膜融合是必需的,其中某个蛋白质或所形成的蛋白质复合物可能是 CD4 的配体.  相似文献   
122.
二元系统是细菌中主要的信号传导途径 ,磷酸根转移介导的信号途径使细胞得以感受各种环境刺激并产生应答。组氨酸蛋白质激酶的自动磷酸化将磷酸基团传给反应调节蛋白 ,反过来作为分子开关控制不同的效应物活性。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 ,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 ,它们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代谢机制 ,使其能在各种不同生境中生长、繁殖和扩增。研究蓝藻信号传导途径为阐明其高度的环境适应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3.
以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为材料,研究不同强度的UV-B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光合作用及虾青素积累的影响和其作用机理。设置5种紫外线强度,分别在正常光照培养条件下补充不同强度UVB(100—500 lx),标记为CK、U100、U200、U300、U400和U500六组。结果表明,经UV-B辐射后雨生红球藻细胞密度、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叶绿素(Chl.a和Chl.b)含量等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与辐射强度相关。相反,虾青素含量在100—400 lx强度下随UV-B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相比,高强度UV-B辐射(U400)36h和72h后藻细胞虾青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5.68%和56.23%,达到5.82和7.06 mg/L。qRT-PCR检测发现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IPI、PSY、BCH和BKT)的表达量随紫外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UV-B辐射亦调控紫外光受体UVR8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核心元件(COP1、SPA1、HYH和HY5)的基因表...  相似文献   
124.
将麻疹病毒F和HA基因插入到痘苗病毒中,分别处于痘苗启动子P7.5与P11控制下,获得重组病毒vLmF和vCmH。用抗F多肽抗体和HA单抗进行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两株重组病毒均能表达相应的麻疹蛋白。蛋白印迹显示重组病毒表达产物在分子大小,蛋白切割和糖化方面与麻疹病毒糖蛋白一致。两株重组病毒分别免疫家兔都能产生较高滴度的麻疹抗体,这些抗体具有中和作用和血溶抑制作用。此外,vCmH产生的抗体还具有血凝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5.
目的分析本院80~100岁高龄患者血液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及其耐药状况,为本院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acT/Alert 3D血培养仪对血液标本进行阳性鉴定;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K-B纸片扩散法对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测定;使用WHONET 5.4分析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本院高龄患者血液培养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108株,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次为非发酵菌,前者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2株(48.15%)和肺炎克雷伯菌37株(34.26%),后者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10株(9.26%)和鲍曼不动杆菌8株(7.41%)。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92%和13.51%,两者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高于50.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0.00%和25.00%,后者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前者。结论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可作为本院高龄患者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所致血液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在治疗中应考虑细菌的耐药特点及患者的代谢特点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6.
本文概述了侧根发生及其植物激素调控的研究进展。侧根的发生起源于特定的中柱 鞘细胞,其发生过程可简单地分为侧根发生的起始、侧根原基的形成、侧根分生组织的形成和活化等几个关键时期。参与侧根发生调控的植物激素主要是生长素,它影响到侧根发生过程的各个时期。茉莉酸对侧根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7.
植物环肽是一个庞大的小分子天然产物家族,通常由4—10个氨基酸残基组合而成。该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全球多种植物的根、茎、枝、叶及种子中,中草药中也时有发现。由于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及机理研究较少,环肽分子的利用价值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常见的非环状基因编码的多肽或蛋白质相比,环肽结构更为复杂。本文将对植物环肽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机理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8.
肠道病毒71型的RT-PCR诊断及基因特征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2  
2002~2003年从上海市和重庆市手足口病患儿的疱液标本中分离到10株病毒,其中上海9株,重庆1株.利用两对分别针对EV71和Cox.A16病毒VP1区的特异性引物,用RT-PCR方法对病毒进行初步鉴别.根据PCR所用引物及PCR扩增出的产物片段大小不同,可初步判定出EV71和Cox.A16病毒的血清型别.RT-PCR结果提示,上海分离到的9株病毒中,有2株为EV71,其余7株病毒为Cox.A16;重庆分离到的1株病毒为EV71.10株病毒的RT-PCR产物经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PCR定型结果正确,说明PCR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可作为EV71初步鉴定的首选方法.对所分离的3株EV71病毒进行VP1区编码基因全序列的测定和遗传学分析,通过同源性比较和构建系统发生树发现,此3株EV71病毒和中国大陆已发表的7株EV71病毒(SHZH03、SHZH98、SH-F1、SH-F2、SH-H25、SH-H26和CHN-87)全部属于C基因型,与该型代表株比较,同源性为89.3%~94.6%;与A、B基因型代表株比较,同源性为81.3%~84.0%,差异较大.在C基因型中,此3株EV71病毒和中国大陆先前分离的6株病毒(SHZH03、SHZH98、SH-F1、SH-F2、SH-H25、SH-H26)的同源性较高,在94.5%~100%范围内.在系统发生树上,这9株病毒形成一个较独立的分支.与CHN-87株的同源性在92.1%~93.6%之间.与已知的C1、C2、C3亚型代表株比较,同源性在89.3%~92.9%,差异≥7%,因此认为可将这9株病毒划分为C4亚型.上海、重庆和深圳的EV71病毒有较高的同源性,提示该病毒EV71-CA亚型在中国大陆1998~2003年间有较广泛的传播.建立中国流行的EV71病毒毒株库和基因库,对诊断、预防和控制EV71在中国的爆发有重要意义,对加强EV71的实验室诊断、病毒学监测和病毒基因型和亚型的标准命名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29.
多元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一次实验操作在同一个细胞内完成多个靶位点基因编辑的技术。高通量化是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多元基因编辑的出现与发展是实现高通量基因编辑的重要中间过程。目前,细菌中多元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有三种形式并行发展,分别是基于迭代编辑、基于CRISPR/Cas9等新基因编辑工具、基于大片段基因合成组装的多元基因编辑技术。综述了3种类型的多元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发展,以及多元基因编辑技术在微生物合成生物学中的广泛应用前景,讨论了目前多元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多元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实现高通量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在模拟不同海拔高度时,拟赴高原的参训官兵在急进高原时高原反应发生的特点,为高原参训官兵高原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模拟不同海拔高度,随机对516名平原部队参训官兵进行急进不同海拔高原反应进行测试,动态观察平原环境、急进高原2000 m、3000 m、4500 m海拔高度的自觉症状及部分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以及进舱前和出舱后血压值变化情况。结果:(1)516名官兵均完成测试,在海拔2000 m时,53例出现耳闷、耳涨症状,94例出现耳鸣症状,作吞咽动作后在以后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均未出现症状;在海拔4500 m时,39例出现高原反应,其中19例出现头晕症状,20例出现手足麻木,高原反应发生率7.56%。(2)随着海拔高度逐渐升高,受试者心率逐渐加快,从2000 m开始加快明显(p0.05),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到3000 m开始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p0.05)。(3)进舱前和出舱后血压值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训官兵急进高原后,高原反应主要出现在4500 m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发生率7.56%;高原环境对机体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2000 m开始心率明显加快,3000 m开始出现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耳部不适症状主要出现在2000 m,但在做吞咽动作后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