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3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罗马  许廷森 《昆虫学报》1985,(2):129-134
本文研究了蓖麻蚕四龄眠期及五龄幼虫期间,脂肪体、血淋巴和脑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变化,以及注射β-蜕皮素对蓖麻蚕血淋巴、脑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发现环核苷酸水平的变化与蓖麻蚕的发育、变态有密切的关系。对蓖麻蚕五龄第五天幼虫注射β-蜕皮素(5微克/幼虫)6分钟后,血淋巴中的cGMP水平提高了将近一倍,但cAMP水平下降了23%;脑中的cGMP水平提高了4倍,cAMP水平提高了10倍。讨论了蜕皮素与环核苷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蓖麻蚕γ-谷氨酰转肽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广泛分布在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的中肠、马氏管、后丝腺、脂肪体、体壁等组织中;并存在于蚕个体发育中的各个阶段。酶活力以马氏管、中肠为最大。在五龄蚕前中期各组织均显示γ-GTP最大活力。在脂肪体和表皮组织中,蛹形成时又分别出现γ-GTP活力峰。昆虫生长发育必需的10种氨基酸均是蚕各组织γ-GTP酶促反应的受体。这些结果表明,γ-GTP作为L-γ-谷氨酰循环中一个关键酶,在蓖麻蚕体内对氨基酸的吸收和转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乙醛酸排除昆虫中比较高的游离半胱氨酸的干扰,用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方法测定了蓖麻蚕、家蚕中还原谷胱甘肽的含量及其组织分布,观察到脂肪体、后部丝腺、中肠等均含有非常丰富的谷胱甘肽(GSH),说明谷胱甘肽在昆虫氨基酸的代谢调节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蓖麻蚕和家蚕中,GSH含量及分布有所区别。五龄中期注射S-正丁基高半胱氨酸亚砜亚胺(BSO)引起家蚕脂肪体GSH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蚕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受RSO强烈抑制;五龄后期,可能由于合成酶活力及GSH周转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未观察到GSH含量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五龄后期蚕丝腺后部的细胞几乎只合成蚕丝的丝心蛋白。保幼激素类似物(JHA)能增加蚕丝心蛋白的生物合成。家蚕和蓖麻蚕丝心蛋白中,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约占75%。我们用ZR515和ZR777分别处理五龄蚕后,观察到丝腺后部和脂肪体中合成甘氨酸和丙氨酸有关转氨酶的活力均有明显增加。(1)用ZR515处理五龄家蚕后,使五龄期延长1~2天,茧层量增加约10%。蚕丝腺后部的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谷天转氨酶活力,JHA 组均比对照组增高约10~40%,脂肪体中这些酶活力也相应地比对照组增高约30%,其中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力增加到165%。酶活力增加的持续时间约3~5天。(2)用ZR777处理五龄蓖麻蚕后,丝腺后部和脂肪体中的谷天转氨酶、异亮氨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和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力,均比对照组高。本文认为JHA 对蚕丝腺后部和脂肪体中形成甘氨酸和丙氨酸的转氮酶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从而为丝心蛋白的合成提供更多的甘氨酸和丙氨酸。这也许是JHA 增丝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家蚕(Bombyx mori L.),天蚕蛾科之蓖麻蚕(Philosama cynthia ricini B.)及柞蚕(Antheraea pernyi G.)丝腺体后部自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丙氨酸的机制。以上各种蚕的丝腺体组织都可利用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丙氨酸,谷氨酸及CO_2。当存在DL-环丝氨酸(10~(-4)M)时,形成较多的谷氨酸与丙酮酸,而丙氨酸之量显著地减少。以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或以L-谷氨酸与丙酮酸为底物,对丙氨酸之形成具有相同的抑制程度。DL-环丝氨酸(10~(-4))并不抑制谷-天转氨酶与草酰乙酸脱羧酶,但在同样条件下,可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的活力(~90%)。此外,若以L-天门冬氨酸或其与小量α-酮戊二酸为底物,尤其是用透析后之酶液,并无显著的丙氨酸与CO_2形成。我们认为,自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之丙氨酸,并非通过Bheemeswar提出的L-天门冬氨酸β-脱羧酶之作用,而是经过三个相继的反应,即在谷-天转氨酶催化下,形成谷氨酸与草酰乙酸,后者除非酶促分解外,在草酰乙酸脱羧酶作用下,形成丙酮酸与CO_2;由以上两反应所形成之谷氨酸与丙酮酸,在蚕丝腺普遍存在的谷-丙转氨酶催化下形成丙氨酸(见图8)。  相似文献   
16.
尿素循环在生物体氮化合物代谢和调节控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昆虫排出的尿素是否由于存在尿素循环而形成,尚未定论。我们对各种蚕体组织所作的研究表明,不存在尿素全循环,但脂肪体中精氨酸酶活力甚高,该酶与蚕的变态密切相关,并受保幼激素类似物(JHA)的调控。家蚕、蓖麻蚕和柞蚕脂肪体中,除精氨酸酶具有明显活力外,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鸟氨酸转氨甲酰磷酸酶和精氨酸合成酶均无可检出的活力。在蚕幼虫期,尤其在五龄中后期,精氨酸酶活力最高;眠期和蛹期,该酶活力很低;蛹化蛾后,该酶活力又明显增高。用不同剂量的JHAZR515处理家蚕,观察到在适当剂量时,精氨酸酶活力明显地高于对照组,提高范围从30%到110%;当用高剂量ZR515处理蚕后,引起不结茧蚕,精氨酸酶活力先低于对照组,以后再逐步回升并高于对照组,而且持续增高的时间也较长。这表明蚕的变态和精氨酸酶活力的变化与JHA的量密切相关联并受JHA的调节控制。  相似文献   
17.
精氨酸酶广泛存在于生物界(Meister,1965)。在高等动物中,它是尿素循环中的重要环节(Ratner,1977)。关于昆虫界是否存在鸟氨酸循环问题一直未有定论(Candy,1965)。在尿素循环的几个环节中,Inokuchi等观察到一些个别的酶和代谢环节(Inokuchi等1969;Powles等1972),但仅仅根据这些材料推断尿素循环在昆虫体内的存在尚嫌证据  相似文献   
18.
Fukuda等报导在家蚕、蓖麻蚕等的体液及丝腺体中存在α-酮戊二酸、乙醛酸与草酰乙酸,但未能发现有丙酮酸存在,由于丙氨酸主要在丝腺体内生成,因此以上结果不能很好地说明丙酮酸在丙氨酸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后,该作者以整体实验却证明丙酮酸-1-C~(14)可通过体液形成丝蛋白中的丙氨  相似文献   
19.
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与B 细胞的抗体形成、T 细胞的激活等有密切联系,而且还能合成和释放大量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高分子以及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等,因此本文选择人和大鼠巨噬细胞为材料,观察了人体AFP(HAFP)对巨噬细胞的作用。(1)HAFP 具有抑制人巨噬细胞吞噬鸡红血球的能力,并改变巨噬细胞的电泳迁移率,HSA 没有这种作用。(2)AFP 阳性肝癌血清同样显示上述抑制作用,当去除AFP 后,抑制作用得到不同程度的解除。(3)大鼠腹腔渗出细胞与HAFP 的结合能力远远超过与HSA 的结合能力,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血球的能力受HAFP 的抑制率远较受HSA 的抑制率高。(4)HAFP 浓度与大鼠腹腔渗出细胞(巨噬细胞占70~80%)的结合率曲线、结合量曲线显示:(a)当HAFP<1毫微克/200微升时,K_D~2.5×10~(-12)M,HAFP 与腹腔细胞的作用符合正协同效应的变化规律;(b)当HAFP>1毫微克/200微升时,HAFP 的结合较松弛。(5)过氧化物酶标记免疫电镜定位观察到HAFP 滞留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表面。(6)置换实验证明HAFP 与腹腔细胞的结合有一定的特异性。根据以上结果,本文认为巨噬细胞的表面可能有HAFP 受体,HAFP 通过与巨噬细胞的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推测在胚胎体内和正常成年个体内HAFP 起免疫调节作用,在肝癌患者体内起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芳基酰酰胺酶(E.C.3,5,1,13)为水解N-酰基芳香胺的酶,本工作对该酶在蓖麻蚕个体发育中的活力变化及其性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如下:ⅰ)该酶存在于蚕个体发育中的各个阶段,广泛分布在蚕体内各组织。在中肠、马氏管组织的活力在熟蚕时最大,结茧后明显下降。在五龄中前期,蛹中后期,脂肪体和真皮的酶活力均出现高峰,以蛹中后期活力最高。该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相当高的活力,在后部丝腺、蚕卵都显示活力,但血淋巴中没有可检出的活力。ⅱ)蓖麻蚕各组织的芳基酰酰胺酶,绝大部分活力存在于细胞浆。对N-乙酰对硝基苯胺容易水解,但对γ-谷氨酰对硝基苯胺和γ-谷氨酰α-萘胺均不能水解。钙、钴阳离子能促进酶活力;瞟呤霉素有明显抑制酶活力的作用,但L-γ-谷氨酸(0-羧基)苯肼无抑制作用。从该酶在蚕体广泛分布,并随变态而活力有明显变化以及对底物芳香胺N-乙酰基团显示特异性等特点来看,它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并与芳香胺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