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1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4年 | 1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正> 多年来,低温对植物组织的危害,常以透性的破坏作指标,并在棉花、水稻、甘薯、咖啡、蕃茄、蚕豆、黄瓜等方面已有报道。多数研究者对透性的研究,着重于测定细胞或组织漏失电解质的电导度,没有对漏失物中是否存在重要的生物分子氨基酸进行具体分析。甘蔗是对低温十分敏感的作物,在不同低温条件下,不同持续期对蔗叶组织透性破坏的情况如何,是否有氨基酸渗出,均未见报道。目前,关于提高甘蔗抗寒性的研究工作,许多单位从良种选育,耕作栽培技术的改进上积极开展研究,而从生理学角度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减轻低温对蔗叶组织透性破坏的研究,缺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为了逐步探明甘蔗寒害的生理实质,摸索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抗寒力的可能性,我们应用Ries于1975年发现、1977年提纯、并经一些单位试用认为能提高植物代谢水平的三十烷醇进行试验,以期积累资料,为今后继续研究和开展田间抗寒试验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4.
在合适浓度范围的三十烷醇存在下,经冰冻处理的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化冻后质膜完整率均高于对照。以0.1,0.5和1.0p,p.m三十烷醇对原生质体质膜的保护效果较佳。三十烷醇对甘蔗叶肉原生质体的抗冰冻力有类似效果,使用浓度亦相近。作者认为三十烷醇可能与质膜结合,在维护质膜正常物相和和生理活性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5.
秦巴山区野百合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秦巴山区野百合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对该地区17个野百合天然居群花、叶的8个质量性状和2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野百合在秦巴山区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而且大多生长在海拔705~1913 m 的高山;表型性状变异丰富;上部叶片长与纬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柱头宽、上部叶片长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下部叶间距与年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花梗长和上部叶片长与年均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17个野百合天然居群被系统聚类为巴山和秦岭2大组。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野百合遗传育种、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57.
藏北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压力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局部土地过度利用和生态退化,然而当前对放牧强度的量化多采用替代性指标或对照试验,缺乏直接监测数据,也缺乏不同草地类型对放牧强度变化的响应差异性研究。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为研究区,利用佩戴式GPS牛羊定位器构建高精度放牧轨迹数据集模拟放牧强度,构建栅格尺度放牧强度空间分布和划分方法,结合草地群落样方调查,通过Duncan法(Duncan''s multiple comparative analysis)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探究自由放牧模式下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类区域植被和土壤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方式及差异性。本研究可为放牧行为环境效应监测提供新思路,并根据不同草地状况因地制宜提出放牧优化管理策略,助力高寒传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结论有: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强度放牧对高寒草原植被的影响大于高寒草甸。2)高放牧强度下,高寒草原土壤水分显著高于中低强度,高寒草甸土壤容重显著低于低强度。可能原因是放牧压力多集聚于水源附近。高寒草原区土壤的砂粒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放牧强度的增大导致草甸上层土壤有机质增加,草甸下层、草原上层、草原下层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减小。草甸上下层土壤全磷含量在低放牧强度下显著低于中高强度。3)植被土壤变化受到自然因子和放牧活动的共同影响。高寒草甸更加耐牧,高强度放牧对高寒草原的负面影响更大,而中度放牧有利于草地尤其是高寒草原的放牧利用。4)放牧生态系统是一个环境-植物-家畜自适应系统。在放牧管理中不能仅通过控制载畜量缓解草地超载,还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弹性及各营养级的适应性,合理配置放牧强度,控制季节性超载和局部超载。 相似文献
58.
本实验于1992年底开始,通过选种、选配,建立了一个11只雄猴,77只雌猴的恒河猴生产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性能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三年间,利用大笼群养的“后宫式”繁殖方法,母猴怀孕107例,流产11例,生产仔猴96只,离乳94只。平均妊娠率、产仔率、离乳率分别为51.44%、46.15%、97.92%。在“后宫式”群养方式繁殖成功后,我们又尝试了单笼饲养、定期交配的新的繁殖方法,当年投种9只母猴,怀孕7只,生产7只。怀孕率、生产率均为77.78%。在进行实验性繁殖的同时,对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如妊娠期、月经周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生长特性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和统计。结果表明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间交配,4月至9月分娩。恒河猴具有间情期,每年秋冬季发情,平均月经周期为28.31±2.82d(n=70)。平均怀孕期为163.46±11.87d(n=13)。本实验为人工繁殖恒河猴进而实现实验动物化积累了基础数据,为将来提供高等级的、遗传背景清楚的、高质量的实验猕猴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9.
棉铃虫幼虫感染棉铃虫微孢子虫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田间调查时发现一种寄生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的微孢子虫Nosema sp.,它对棉铃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并可经卵垂直传播。利用透射电镜对棉铃虫幼虫感染该微孢子虫后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可侵染棉铃虫的中肠、马氏管、脂肪体、神经等组织;侵染后可导致寄主中肠的微绒毛脱落,线粒体内脊排列方向发生变化,线粒体整体发生变形并最终瓦解;内质网发生断裂;细胞核体积变小并变形,但该微孢子虫并不入侵细胞核;马氏管膨大,边缘向外突出隆起;神经细胞的细胞核变成长条形,细胞界线模糊;在神经细胞内也发现了微孢子虫孢子,证明该微孢子虫也入侵寄主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60.
遗传重组是有性生殖的重要概念,测定重组率、进行单倍型分析也是遗传分析的主要手段。那么每次减数分裂会发生多少次重组,在不同个体的不同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又如何?这个老问题需要获得更精确和更细节的解答。美国Broad研究所Steven A. McCarroll和Avery Davis Bell团队对20个健康精子捐献者的31,228个配子基因组进行了平均0.01×的低深度单细胞测序,鉴定出813,122个染色体重组和787个非整倍染色体交换(2020年6月3日发表,doi: 10.1038/s41586-020-2347-0)。结果发现在个体间和细胞间,其重组率和变异率的变化比较大。不同捐献者的每个精子平均重组次数在22.2~28.1之间分布,集中发生在远着丝粒区以及距离适度的近着丝粒区,特别是第一次重组更容易发生在远着丝粒区。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函数是沿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的物理长度发生,而不是基因组的碱基距离。卵母细胞比精母细胞具有更长的联会复合体,因此也会发生更多的交换重组。不同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物理长度反映了它们之前的差异高达两倍,意味着染色体更紧密的精母细胞会有较少交换重组。此外,捐赠者的精子非整倍体发生率差异更大,从1.0%~ 4.6%不等,发生染色体丢失是染色体获得的2.4倍。性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发生率最高,并更可能在减数分裂I期发生,常染色体则相反。该研究通过大规模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了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可变物理压缩可能决定了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变异。这种细胞生物学和人类生物学变异之间的相似性,原则上可用于多种环境下的生物学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