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饲料中三聚氰胺对花鲈生长、生理机能及组织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 通过在花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进行56d的花鲈摄食生长实验, 探讨三聚氰胺对花鲈的生长性能、生理机能、组织残留及肾脏组织学的影响。实验设计为5个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0、500、2000、5000及10000 mg/kg)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花鲈初始体重(30.6±0.1)g在半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 定期检测水质。实验结果表明:56d实验期内5个处理组花鲈的三聚氰胺日摄入量分别为0、8.26、32.38、80.34及148.83 mg/kg.w/d。三聚氰胺显著影响了花鲈的摄食与生长(P0.05)。三聚氰胺对花鲈的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结束时, 各处理组全鱼的水分、粗灰分及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三聚氰胺添加量的升高, 花鲈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逐渐升高, 5000 mg/k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花鲈的肝脏和肌肉中均检测到了三聚氰胺的残留, 在三聚氰胺日摄入量为148.83 mg/kg.w/d时,肝脏三聚氰胺残留量达到57.9 mg/kg,肌肉中三聚氰胺的残留量在三聚氰胺日摄入量80.34 mg/kg.w/d和148.83 mg/kg.w/d处理组分别为47.63 mg/kg和73.17 mg/kg。5000和10000 mg/kg饲料组花鲈的肾脏受到严重损伤,但没有发现结晶样物质存在。三聚氰胺对花鲈56d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为8.26 mg/kg.w/d。    相似文献   
72.
水稻加工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s)分子定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检测了Lemont/特青RI群体212个株系的糙米率(BR),精米率(MR)和整精米率(HR)等3项加工品质性状,利用RFLP连锁图和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QTLMapperV1.0)进行QTL定位研究。群体呈边境分布,双向超亲现象明显,HR较BR,MR变异范围更大并偏向低值方向;分别检测到1个MR,4个HR主效QTL,其中QHr6和QHr7等2个基因座具有较大遗传效应;分别检测到12对影响BR、5对影响MR,16对影响HR的上位性基因座,上位性效应的影响大于主效QTLs,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上位性效应通过共同的区间形成复杂的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73.
人类天然抗体可以与猪细胞抗原表位Gal-α1,3-Gal结合,触发超急性排斥反应(HAR),HAR是猪器官移植至人体时的首要障碍.阻断人的天然抗体,阻止其与猪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结合,是防止超急性排斥的有效措施.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XCX15随机肽库中筛选与西非单叶豆凝集素(GS-I-B4)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展示肽.得到一个小肽序列为SCTALSFPSFAFLARGT,其与人血清中天然抗体的结合可以被蜜二糖(melibiose)竞争性地抑制,同时该小肽还能抑制人类天然抗体介导的猪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因此,筛选到的小肽能作为人天然抗α-Gal抗体的抑制肽.  相似文献   
74.
猪早期孤雌激活胚不同发育阶段差异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2细胞、4细胞、8-16细胞时期的猪孤雌激活胚,采用SPEDDRT-PCR方法挑选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产物,通过反向northern杂交去除假阳性的条带。将阳性条带克隆入T载体中,经过PCR鉴定后挑选其中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筛选了8个代表不同时期表达差异的cDNA片段,编号为DD1-DD8。经过与GenBank中的数据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中DD1和DD2没有相似的数据, 提交数据库获得GenBank登录号(EU545158, EU545159);其余的DD3-DD8发现了相似性较高的数据,但除DD3外均无基因功能说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5.
绿色生物工艺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工业酶是绿色生物工艺的“芯片”,新型高效工业酶的开发与应用相关技术是绿色生物工艺的核心。文章综述了工业酶制剂产业现状、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为代表的研发机构在工业酶及绿色生物工艺开发应用方面产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展示了通过酶与生物技术的进步提升传统加工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随着这些核心技术的发展将推动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7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传染病。此种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全球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在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分子机制研究及治疗靶点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被广泛应用于COVID-19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SARS-CoV-2的基因组结构及病毒感染过程,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重点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COVID-19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分子机制研究和药物治疗靶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蛋白质组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能够有助于推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COVID-19精准诊断和治疗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7.
以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人工饲料和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进行饲喂,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化分析方法,系统对比两种饵料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肝脏及消化道相关酶活力和消化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浒苔组点篮子鱼幼鱼虽然生长性能低于人工饲料组,但其淀粉酶活性更高,点篮子鱼对浒苔有良好的摄食和消化能力,浒苔足以满足点篮子鱼生长的需求;此外浒苔组点篮子鱼幼鱼消化道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表现出了更高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在两种饵料条件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上升趋势,点篮子鱼幼鱼消化道菌群组成与饵料有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共有优势菌门;浒苔组消化道菌群整体多样性较饲料组高,组成结构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点篮子鱼摄食浒苔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基础,生态价值显著,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78.
OsPT1编码的水稻磷酸盐(Pi)转运蛋白在水稻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前期研究表明OsPT1为镉(Cd)响应基因,但其在Cd胁迫下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仍然未知。阐明OsPT1在Cd胁迫下的作用,并为低Cd水稻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的序列特征、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Cd胁迫下水稻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点OsPT1的相对表达量。此外,利用PCR的方法克隆OsPT1的编码序列,构建pGADT7-OsPT1重组质粒载体,并将其转入Δycf1 BY4741酵母菌株(Cd敏感酵母菌株)用以验证OsPT1对酵母Cd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sPT1编码序列全长为1 584 bp,编码分子量为57.46 kD,由527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在水稻基因组中该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含有与光、厌氧、茉莉酸甲酯等环境和激素响应相关的调控元件。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水稻OsPT1与高粱SbPT1亲缘关系最近。基因的镉响应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100 μmol/L Cd处理的水稻在1、6和12 h后,地上部分OsPT1的转录水平分别上调1.31、1.34和2.46倍;水稻根部OsPT1在处理1和6 h后分别上调1.28和1.14倍,但在Cd处理12 h后,其表达水平下调至处理前的0.62倍。转基因酵母Cd耐受性结果表明,与对照(0 μmol/L Cd)相比,经25 μmol/L Cd处理后,转OsPT1的酵母对Cd的耐受性有一定的下降。OsPT1可能在水稻应对Cd胁迫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背景】糖苷水解酶13家族(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13, GH13)是已知最大的α-淀粉酶家族,不含有半乳糖苷酶。【目的】对海洋细菌潮滩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gaetbulicola)的一个蛋白BgalPg进行鉴定。【方法】通过保守位点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确定BgalPg蛋白的家族分类;通过克隆、表达和纯化测定重组BgalPg蛋白的酶学性质并鉴定功能。【结果】BgalPg的蛋白序列新颖,与已知的碳水化物酶无同源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具有GH13家族的典型特性,并且隶属于GH13_38亚家族。BgalPg对α-淀粉酶家族酶的相关底物均无催化活性,却能水解含有β-半乳糖苷键的底物p NP-β-Gal [(2.8±0.4) U/mg]和o NP-β-Gal [(1.4±0.3) U/mg],并且能水解乳糖[(0.40±0.01) U/mg],表现出典型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同时,该酶在pH 7.0–8.5稳定性好,60℃的半衰期为1.5 h。【结论】发现隶属于GH13家族的β-半乳糖苷酶。  相似文献   
80.
蓖麻毒素和凝集素LD50值的简易测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种蓖麻毒素和凝集素LD_(50)测定的新方法。与经典LD_(50)测定法比较,该法简易、经济、快速,结果可靠,特别适用于蓖麻毒素和凝集素这类作用慢、毒性强的毒蛋白的急性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